東盟從哪裏來?有何魅力撥動各國心弦?究竟誰又能走進其心扉?了解其“前世”,或能給我們觀察其“今生”一些新啓發,快跟我們一起來了解東盟成立的曆史吧!
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外長簽署《曼谷宣言》,正式標志著東盟成立。
東盟成立之前,東南亞正處于動蕩之中。1963年,馬來亞聯邦與英國在東南亞的前殖民地,即新加坡、英屬北婆羅洲(沙巴)和沙撈越,組成了馬來西亞。印尼反對,認爲這是新殖民主義的陰謀,阻礙了馬來群島的統一。建立大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Raya)的想法,早在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領期間已經在印尼萌芽。1963年,荷屬新幾內亞並入印尼,進一步鼓舞建立大印度尼西亞的雄心。菲律賓聲稱對沙巴擁有主權,也反對馬來西亞的成立。
印尼對馬來西亞的敵意使戰爭不宣而起(簡稱印馬對抗,印尼語、馬來語爲Konfrontasi,源自荷蘭語中的“對抗”一詞)。戰鬥主要發生在東馬和印尼加裏曼丹之間的叢林邊界,印尼方曾多次試圖將戰鬥擴至整個馬來半島。印尼曾在南部的柔佛州投放傘兵。印尼海軍陸戰隊士兵還曾在新加坡麥唐納大廈引爆一枚炸彈,導致3名平民死亡,這在當時轟動一時,引起非常惡劣的社會反響。1965年10月,隨著蘇加諾總統在政變後下台,印馬對抗宣告結束。
即使在新成立的馬來西亞內部,政局也並不穩定。1965年,由于國家的種族問題,新加坡州政府與吉隆坡聯邦政府間的緊張關系達到頂點,並最終導致新加坡于1965年8月被逐出馬來西亞聯邦。
在馬來半島的北部,馬來亞人民解放軍勢力潛伏在泰國的叢林中,即使在馬來亞緊急狀態解除後,仍然構成零星的危險。1966年,印尼海軍陸戰隊士兵因謀殺罪被判刑,他們身著便衣潛入新加坡,在麥唐納大廈引爆炸彈,導致數名平民喪生,新加坡和印尼間關系變得十分緊張。
籠罩在這些爭端之上的是越南戰爭的陰影。對共産主義“擴張”的恐懼是催生東盟的重要原因。人們認爲,東南亞五個非共産主義國家合作對于應對這一“挑戰”至關重要。五個創始成員國中的四個都與西方集團結盟。作爲美國的盟友,菲律賓和泰國設有美軍基地;新加坡有英國在遠東的主要海軍基地;西馬來西亞的雙溪帕塔尼(Sungei Patani)則有英國廓爾喀旅的訓練基地。印尼沒有結盟,並決心繼續保持獨立自主。
東盟成立伊始並不致力于成爲一個軍事或安全組織。鑒于五個創始成員國間曾經不愉快的關系史,東盟主要目標是促進成員國間互信,應對共産主義的“威脅”,避免東南亞成爲大國競爭的犧牲品。
注:本文作者是新加坡前總檢察長溫長明,原標題爲《東盟簡史》,由中國駐東盟使團王琛翻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