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高齡的歸僑謝美英。
謝美英母親何白玉的《華僑登記證》。
謝美英女士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新加坡的留影。
聽說東山島94歲歸僑謝美英珍藏著一些老證件,近日,筆者前往東山島宅山村專訪這位老歸僑,聆聽她講述鮮爲人知的“過番”往事。 文/圖 展華
《華僑登記證》就是當年的護照
謝美英老人年齡雖高,但視力、聽力、記憶力俱佳。她首先從一個鐵盒裏拿出一本“大字”(閩南人對出入境護照的俗稱)說:“這本‘大字’是1942年初我母親何白玉從新加坡回國時帶來的。我也有一本,姓氏被寫錯了。”
浏覽這本編號爲“嘉字第344334號”的《華僑登記證》,可知這是民國29年(1940年)12月10日,當時中國駐新加坡領事館辦理的僑證。封面爲藍黑色布面,用銀白色印著豎排“華僑登記證”5個繁體字;內頁除登記姓名、性別、年歲、籍貫、出生地、現在居所、職業、商號、何時入境、夫或妻、子女等11項內容外,還貼有加蓋中國駐新加坡領事館壓片印章的半身照以及印花(已脫落)。
筆者了解到,當時國民政府趕在國際《國籍法公約》簽字之前,公布了《華僑登記規則》,具有搶占先機意味。因爲在國外僑居很久的華僑沒有中國護照,尤其是在國外出生的僑民子女,可能被僑居國列入當地國籍而造成雙重國籍問題。
在新加坡華僑未有中國護照之時,《華僑登記證》成爲默認的出入境護照,也就是謝美英老人說的“大字”。當年何白玉女士的僑證右下方豎印一行字:“僑民登記只收登記費國幣貳角”,旁邊附印“折合叻幣壹角弍分”,可知當時“叻幣”(新加坡貨幣)幣值高出“國幣”(民國時期中國貨幣)。
母女倆在新加坡“吃苦力”
再次與80年前的僑證深情對視,往事並不如煙,存儲在謝美英老人心間的“過番”生活再次被喚醒。謝美英老人介紹,她1935年9歲時就隨母親到新加坡“吃苦力”。到新加坡後,她在小坡(地名),母親在大坡(地名),相距約30多公裏。
“吃苦力”就是做家務勞動,因閩南語諧音之故,有不少人慣稱“吃咕理”。少年時期的謝女士接受能力強,在新加坡7年間,她自學了用馬來語日常會話,早期在馬來人、日本人等家庭吃苦力,主要是抱小孩、掃地等。
當時在新加坡吃苦力的東山島人因爲吃苦耐勞,心靈手巧,備受“頭家人”喜歡,年輕女仆(俗稱“妹仔”)找職業也比較容易。原因是女仆比男仆更讓主家放心,大部分妹仔幾乎沒有文化,不會閱讀報紙。妹仔大多受雇于富裕人家,工作相對輕閑,洗衣服等較重的家務勞動通常由“媽姐”(大齡女傭)來做。妹仔還受到當時新加坡政府出台的“勞動法”《妹仔則例》保護,則例中規定:禁止獲得或購買未登記的妹仔,妹仔可以自由離開雇主。如果主家虐待妹仔,應被處以罰款500元以下或監禁2年以下,或兩者兼行。
“我在新加坡吃苦力,都是頭家包吃住,最初工資每月3元叻幣,後來逐漸增加到每月十五六元,每月掙的錢比我母親多。在新加坡遇到一戶最好的主家是政府官員家庭,他們是‘色仔染’。那時我13歲,在這戶人家負責買菜、煮飯、燒菜、帶一個4歲小孩。”
老人說的“色仔染”,就是當時人們對歐亞混血兒的稱謂。她回憶,這戶“色仔染”很富裕,爲人友善,他們衣服每穿一個月就要換新的,很多扔掉的衣服都被謝美英收存起來,後來在回國時,打包帶回家分送親友。
上世紀三十年代,孤懸大海中的東山島,風大、沙多、水缺、地瘦、人窮,百姓紛紛逃往南洋謀生。據1996年普查統計,東山島旅外華僑華人4390戶、32061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等16個國家。
“脫草鞋”和“送順風”
說起回國與出國,筆者不禁詢問當年的出行方式。我的祖母也是一位歸國華僑,她在世時曾告訴我,她1919年10歲那年隨長兄林仕昌到新加坡當童工,是在東山島雙過山港坐船到汕頭,然後改坐開往新加坡的輪船。
謝美英老人介紹,當年她和母親出國、回國是在東山島港西村海灣坐木船,再到古雷(今屬福建漳浦縣)海面轉乘大輪船。她在古雷海面乘坐的大輪船有五層高,船上食宿購玩應有盡有,也有戲台演潮劇,如果沒遇到台風,通常7天就能抵達新加坡。回國同樣走這條海路。
“親友們聽說我們母女倆回家,非常歡喜來‘脫草鞋’”。老人說的“脫草鞋”是過去流行東山島民間的風俗。從前,人們大都穿草鞋行路,當他們風塵仆仆邁進家門後,家中親人高興地端上食物、開水以解饑渴,爲他們脫下草鞋拂塵接風;後來演變爲親友登門探望時,帶一些紅糖、雞蛋、線面、豬肉等“四式”禮物(伴手禮),亦稱“脫草鞋”。
對前來“脫草鞋”的親友,歸僑通常會回贈從國外帶來的物品,諸如餅幹、糖果、面粉、毛巾、香皂、打火機、萬金油、舊衣物鞋帽等等。而對即將出國的華僑,家鄉親友會提前上門贈送土特産品或其他紀念品,謂之“送順風”。舊時人們出國到南洋主要靠坐船,一帆風順平安到達最爲重要,所以人們將送行稱爲“送順風”。
老人說,她與母親第3次回國時,終于積攢足夠的資金,贖回早年典租出去的房屋。1942年初,母女倆決定再度出國,親友們也知道她們的啓程日期,便接二連三送來東山島特産的沙蠶、紫菜、鹹金棗、老菜脯、蘿蔔絲幹等大包小包禮物“送順風”。天有不測風雲,1942年2月15日,日本攻占了新加坡,大肆屠殺華僑,母女倆的出國打算化爲泡影,親友“送順風”的禮品也沒能退回去。待到1945年日軍在新加坡向英軍投降後,母女倆的“大字”已不能使用了。
“沒有出去也好!”謝美英老人欣慰地感歎,如今家鄉的生活不輸新加坡,沒人願意出國“吃苦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