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梧桐、王晔
編輯 | 陳彩娴
不久前,2021屆 AAAS Fellow 名單出爐!此次入選名單包括564名科學家、工程師或各科學學科的創新者,以表彰他們在科學事業中取得的科學和社會方面的傑出成就。新一屆AAAS Fellow包含來自學術機構、實驗室、醫院或醫療中心、博物館、全球企業、非營利組織、研究所和政府機構等各個科學學科的傑出人士。入選Fellow來自21個學科領域,包括農業、糧食與可再生資源、人類學、天文學、大氣與水圈科學、生物科學、化學、教育、工程、地質與地理學、曆史與哲學科學、産業科技、信息計算與通信、語言學與語言科學、醫藥科學、神經科學、藥物科學、物理學、心理學、社會經濟與政治科學、統計學等學科。AI科技評論摘選出工程、科技和工程、信息計算與通信、神經科學、統計學等領域入選的14位華人Fellow 信息,其中有來自聯想集團首席技術官、高級副總裁芮勇,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科學系教授宋洪軍,麻省理工學院McGovern大腦研究所Poitras教授馮國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卷積神經網絡之父”、圖靈獎得主Yann LeCun也入選信息、計算與通信學科領域AAAS Fellow。 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簡稱AAAS)成立于184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科學和工程學協會,也是最大的非盈利性國際科技組織。現有265個分支機構和1000萬成員。“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DNA之父”沃森及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均爲AAAS Fellow。AAAS Fellow是該學會給予會員的最高榮譽。圖注:從左到右分別爲Irwin M. Jacobs, Ellen Ochoa, Steven Chu, Maria Mitchell, W.E.B. DuBois, Thomas Edison美國科學促進會也是國際著名期刊《科學》的主辦和出版方。該雜志于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美國科學院首席執行官兼《科學》系列期刊執行出版人Sudip S. Parikh博士表示:“美國科學院很自豪地向這些人致敬,他們代表了科學事業所需要的前瞻性思維,同時也激發了人們對實現未來目標的期望。”
1
工程領域名單
程佳瑞,普渡大學
程佳瑞,普渡大學工業工程學院和材料工程學院教授,領導可擴展微納米制造實驗室 (SMNML),于2002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先進材料合成與加工,特別是0D-3D微/納米結構的可擴展制造、激光物質相互作用和材料的機械/物理性能增強。應用領域包括能量傳輸、轉換和存儲、承載、生物醫學、電氣和光學設備。程佳瑞還是IEEE高級會員、美國機械工程學會 (ASME) 研究員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副主編,以及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and Technology學科主編等。
Xiaoping Hu,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河濱分校
Xiaoping Hu,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生物工程教授兼主席以及高級神經成像中心主任,于1988年獲得芝加哥大學醫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他曾是明尼蘇達大學教授、佐治亞理工學院和埃默裏大學Wallace H. Coulter生物醫學工程聯合系的教授、佐治亞研究聯盟傑出成像學者。Xiaoping Hu從事磁共振成像的開發和生物醫學應用已有40年,曾撰寫或合著了275篇同行評審的期刊文章,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20000次。他在功能MRI(fMRI)方面進行了廣泛和開創性的工作。Xiaoping Hu于2005年至2013年擔任《醫學磁共振》副主編,並于1994年至2004年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的副主編。他目前是Brain Connectivity的編輯,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的副主編,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編輯委員會成員。他還是國際磁共振學會的會員,IEEE的會員和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的會員。
Xiuling Li,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Xiuling Li,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她于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在加州理工學院和伊利諾伊大學擔任博士後。她的研究領域包括電子、光子學和量子系統 (EPQS)、電磁與聲學 (EA),研究重點是納米結構半導體材料和器件。Xiuling Li曾發表160多篇期刊論文,擁有超過20項專利,在全球範圍內發表了超過120場受邀講座。她通過使用創新的外延生長和納米加工方法爲一些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包括 III-N 和 Ga2O3 的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 (MOCVD)、金屬輔助化學氣相沉積 (MacEtch) 和應變誘導自卷膜 (S -RuM),以解決一直存在的減少微電子設備以及其他應用的尺寸、重量、功率和成本 (SWAP-C) 的需求。Xiuling Li曾獲得NSF CAREER 獎、DARPA 青年教師獎和 ONR 青年研究員獎。她還是 IEEE、美國物理學會 (APS)、光學學會 (OSA) 和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 (NAI) 的會士。
孟穎,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孟穎,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納米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Zable Endowed 能源技術講座教授。她于2005年獲得新加坡-麻省理工聯盟的微納米系統先進材料專業博士學位,之後她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成爲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科學家。她與能量存儲和轉換實驗室 (LESC)小組成員共同專注于用于能量存儲和轉換的功能性納米和微米級材料的研究,包括設計、合成、處理、先進可充電電池中儲能材料的操作表征、鈉離子電池新型插層材料以及用于電網大規模存儲的先進液流電池。孟穎曾撰寫或合著了160 篇同行評議的期刊文章。她是電化學學會電池部門執行委員會的成員,也是《電源雜志》的技術編輯。她還曾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CAREER 獎(2011年)、UCSD 校長跨學科合作獎(2013年)、巴斯夫和大衆汽車公司電化學科學獎(2014年)、電化學學會 CW Tobias Young Investigator 獎 (2016年)、IUMRS-Singapore Young科學家研究獎(2017年)、國際儲能與創新聯盟(ICESI)首屆青年職業獎(2018年)、美國化學學會 ACS 應用材料與界面青年研究員獎(2018 年)和 Blavatnik 國家獎決賽入圍者(2018 年)。
Evelyn Ning-Yi Wang,麻省理工學院
Evelyn Ning-Yi Wang,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她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學士學位,在斯坦福大學獲得機械工程系碩士和博士學位。Evelyn Ning-Yi Wang在微/納米尺度傳熱和傳質領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她的研究項目結合了對微/納米級熱量和質量傳輸過程的基礎研究和新型工程結構的開發,以創造熱管理、能源和其他領域的創新解決方案。她曾在權威期刊上發表了180多篇檔案期刊論文。她的工作被認爲是2016年《技術》雜志最大的清潔能源進展工作,也是2017年《技術評論》中的10項突破性技術,並獲得2019年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十佳獎。她還獲得2011年空軍科學研究辦公室青年研究員獎、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獎、2012年海軍研究辦公室青年研究員獎、2012年Bergles-Rohsenow青年研究員獎、2017年ASME Gustus L. Larson紀念獎、第八屆Prince Sultan bin Abdulaziz國際獎等。
Huili Grace Xing,康奈爾大學
Huili Grace Xing,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特聘教授,工程學院副院長,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特聘教授,fellow of APS, AAAS and IEEE。從2004年到2014年,她就職于聖母大學。此前,她分別取得了北京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1996年) 理海大學材料科學碩士學位(1998年)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電機工程博士學位(2003年)。她的研究重點是下一代電子材料和設備的基礎工作,研究重點是III-V型氮化物,2-D晶體,氧化物半導體。最近研究多鐵性材料,磁性和超導材料的開發:生長,電子和光電器件,尤其是材料性能與器件開發以及高性能器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RF / THz器件,隧道場效應晶體管,功率電子器件,DUV發射器和存儲器。她曾獲得AFOSR青年研究者獎,NSF職業獎和ISCS青年科學家獎。她是APS的會士。H因子70,期刊文章280+,會議文章120+,包括《自然》雜志,《物理評論快報》,《應用物理快報》,《電子設備快報》和IEDM等。
2
科學和工程領域名單
張曉明,香港浸會大學
張曉明教授,現任香港浸會大學計算和理論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機器學習、數據科學、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和優化等,憑藉嶄新且具啓發性的研究享負盛名,並獲授予多個專業名銜,包括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院士、國際工程技術學會(IET)會士和英國電腦學會(BCS)會士,列入2021年史丹福大學所發表的人工智能與圖像處理專業領域世界頂尖科學家排名前1%。截至目前,張曉明教授已在多份權威學術期刊及會議上發表逾250篇論文,並積極參與多家著名學術機構如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計算機協會的工作。
3
信息計算與通信領域名單
芮勇
芮勇現任聯想集團首席技術官、高級副總裁,是聯想集團最高決策機構(LEC)成員,負責聯想集團技術戰略和研發方向的規劃和制定,並領導聯想研究院的工作。在加入聯想之前,芮勇博士曾在微軟工作 18 年,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芮勇是歐洲科學院 (Academia Europaea) 外籍院士,國際計算機協會會士 (ACM Fellow),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學會會士 (IEEE Fellow),國際模式識別學會會士 (IAPR Fellow),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 (SPIE Fellow), 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 (CCF Fellow) 和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 (CAAI Fellow)。他曾獲得了 2018 ACM SIGMM 技術成就獎,2017 ACM Trans.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TOMM) Nicolas Georganas 最佳論文獎,2017 IEEE SMC Andrew P. Sage 最佳論文獎,2016 IEEE 計算機學會技術成就獎,2016 IEEE Signal Processing Society 最佳論文獎,2015 IEEE Trans. on Multimedia 和 2007 ACM Multimedia 最佳論文獎。被高引機構 Clarivate 科睿唯安評爲 2018 年度 “高被引科學家 “,且連續三年入選 Elsevier 中國高被引學者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計算機學科的前三名。
4
神經科學領域名單
馮國平, 麻省理工學院
馮國平,現任麻省理工學院大腦與認知科學系McGovern大腦研究所Poitras教授, 美國國家人文和科學院院士。作爲國際著名腦科學專家,致力于大腦神經突觸、神經環路功能及精神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在自閉症,強迫症及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等的研究大大促進了人類對精神疾病的了解,並發現了新藥開發的分子靶點。1982年畢業于浙江醫科大學。1986年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89-1995年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攻讀博士學位。1995-2000年在華盛頓大學師從著名生物學家Josh Sanes,從事博士後研究。2000 年受聘于杜克大學,曾任美國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系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目前,,馮國平教授擔任多項政府科研機構和科研基金會的科學顧問, 包括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美國神經學會以及John Merck基金會,並獲得過多項科學榮譽獎,包括McKnight大腦神經疾病研究獎, 腦研究基金會的科學創新獎及Hartwell個人生物醫學獎。
宋洪軍,賓夕法尼亞大學
宋洪軍,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神經科學系教授,致力于進行變革性發現以揭示神經元表觀基因組的意外動態和可塑性,以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條件下的功能。爲了應對緊急的全球健康問題,他的團隊及時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發病機理,機制和治療方法。1992年,宋洪軍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生物系,1995年碩士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師從蒲慕明教授。之後隨導師蒲慕明一同轉入聖地亞哥加州大學完成博士工作。1998年宋洪軍在美國加州的薩克生物研究所跟隨兩位霍華德研究員做博士後研究,2002年與妻子明國莉一同進入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細胞工程研究所,同任神經病學與神經科學助理教授。目前,兩人聯合署名發表在Cell、PNAS、Nat Neurosci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的研究論文目前已有超過100篇(pubmed 檢索數據)。
許華曦,重慶醫科大學
許華曦,現任重慶醫科大學傑出教授、博士生導師、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院院長,AAAS Fellow。研究方向圍繞阿爾茨海默病等腦疾病相關的神經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神經信號轉導、神經突觸毒性、神經免疫功能等。1993年,獲愛因斯坦醫學院博士學位、1994-1998年在諾貝爾獎得主Greengard教授指導下從事博士後研究,1998-2003年任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2003-2019年任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研究所教授、神經科學部/計劃主任、Jeanne & Gary Herberger講席教授。目前,許華曦爲國際阿爾茲海默病研究的權威專家之一,在國際學術雜志(SCI)發表論文180多篇,擔任獨立PI二十三年多,主持過數千萬美元的科研經費項目;近兩年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重點項目的支持,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腦衰老機制及調控研究)首席科學家。
葉冰,密歇根大學
葉冰,現任美國密歇根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頓貝克生命科學講座教授和終身教授,主要從事神經發育生物學的研究工作,在神經元軸突及樹突發育的基因調控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曾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博士學位,並于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作博士後研究。多年來,葉冰主持、參與美國NIH課題等二十余項,在國際一類學術期刊Cell、Neuron等發表研究論文三十余篇。曾被授予美國生物醫學界的 Pew Scholar、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的Pathway to Independence 等獎項。兼任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等基金項目評委;兼任Nature、Neuron、PNAS、Current Biology、Cell Reports、PLOS Biology、eLife 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審稿人。
5
統計學領域名單
Mingyao Li,賓夕法尼亞大學
Mingyao Li ,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治療項目的生物統計學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爲統計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她目前研究的中心主題是使用統計和計算方法來理解人類疾病相關組織中的細胞異質性,以表征不同細胞類型的基因表達多樣性,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學研究産生的數據,研究細胞狀態轉換的模式和各種細胞的串話,並將這些發現轉化爲臨床應用。合作研究包括心髒代謝疾病和眼疾的遺傳學研究。2005年,獲得密歇根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學位,2006年加入生物統計學學院。她也是基因組學和計算生物學(GCB)研究生項目的教員,並在沃頓商學院統計系擔任二級職位。
Annie Qu ,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
Annie Qu,現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統計學系Chancellor’s Professor,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統計學博士,IMS和ASA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是解決與非結構化大規模數據有關的基本問題,開發機器學習的前沿統計方法和理論文本sentiment analysis、自動標記和摘要、推薦系統、張量成像數據和複雜的異構網絡數據分析,從大量高維數據中提取基本信息的算法。她的研究工作對生物醫學研究、基因組研究、公共衛生研究以及社會和政治科學等諸多領域産生了深遠影響。在加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之前,她是數據科學統計學的創始人教授,也是伊利諾伊大學香槟分校伊利諾伊統計辦公室主任。她曾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槟分校LAS學院授予的Brad and Karen Smith Professorial Scholar, 2004-2009年榮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Career Award。最後,祝賀所有AAAS會士入選!
完整名單鏈接:
https://www.aaas.org/page/2021-fell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