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被視爲未來的希望和未來,這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也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所以家庭教育至關重要。中國和新加坡都是東亞文化圈,曆來都重視家庭教育,而作爲亞洲教育方面排名第一的新加坡的家庭教育在一些方面值得我們參考借鑒。
1. 新加坡以儒學文化作爲家庭教育價值觀
家庭教育一般是在和諧的家庭環境和良好的家庭作風中進行的。面對西方價值觀的侵蝕、家庭教育的危機、公共責任感的衰退、嚴重的道德滑坡等現象,新加坡積極運用傳統的儒家文化來抵禦外來負面文化的侵蝕。
在新加坡,家長非常重視家庭教育。新加坡政府根據現代化的需要來選擇和保留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最終培養目標,讓孩子學習儒家文化,以培養孩子崇高的仁愛觀、孝悌觀、正義觀。並且摒棄儒家文化中“三綱”的思想,傳揚“五常”的價值觀,並對此加以改造和創新。
2. 仁愛觀
“仁”的思想可以說儒家思想的最主要的核心了。孔 子 主 張 人 與 人 之 間 應 當 有 “任 愛 之心”,以此來判斷人有沒有良心與道德。
“樊遲問仁。子日,愛人。”(引自《論語·顔淵》)“愛人”在某些方面沒有具體的體現,它常常以“反求諸己”、“能近取譬”“將心比心”爲精神展示出來儒家的 “仁”的思想。(引自趙夢雷,《傳統儒家孔學思想》)
新加坡的家庭教育觀念裏,仁慈的想法被應用到孩子們的特定的行爲和習慣。新加坡將這些古澀難懂的想法轉化爲簡單和容易理解的做法,讓孩子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實踐爲准繩。而父母則教導孩子在生活中要愛父母和長輩,在學習中要愛老師、同學和學校。讓孩子們學會分享你的幸福,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情懷讓孩子在行動上學會仁愛。
3. 正義觀
在儒家思想當中,義被看作爲一項評價人們道德與行爲的重要准則。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引自《裏仁》),意思說一個人的能不能在社會上立足,其實沒有任何的限制,唯一有的就是能不能有義。
新加坡在培養家庭中的正義觀時,以“無規矩不成方圓”,作爲家長對孩子培養的重要准則之一。從小處著手,或者用各種形式的遊戲來強化孩子對規則的理解。讓他們知道什麽是不該做的,什麽是錯誤和誤解的後果。用規則作爲引導,讓孩子們知道什麽是社會。對于那些提出不規範要求的人,新加坡的父母會提出質疑,根據孩子的明辨是非、善惡做出選擇,以培養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利益與原則的關系。這種教育爲新加坡良好的守法和使用習慣奠定了基礎。
4. 三代同堂
新加坡家庭委員會進一步將這五項家庭價值觀歸納爲“愛、 敬、孝、忠、和”,簡稱“五德”, 增強家庭凝聚力,大力弘揚家庭價值,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另外,爲了提倡家庭的三代同堂,新加坡政府從行政的角度和經濟手段引導和促進形成良好的家庭特征,比如在分配住房上,三代同堂的家庭可以獲得價格優惠的安排,三代同堂家庭的年輕夫婦首次購買房子將會獲得40 000新加坡元的補貼,如果買的房子離父母家很近,則會再額外獲得10 000新加坡元。
5. 孝悌觀
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引自論語·學而》),孔子認爲孝是對父母的孝敬與尊敬,悌是代表著兄弟之間的有愛,以孝悌之意作爲君子利世之道,表明了儒家思想以“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身。”(引自經·開宗明義章》
在新加坡,儒家孝道觀念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推廣。父母學會讓他們的孩子表達自己,不要在父母忙碌的時候打擾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當父母生病時,要學會照顧他們的健康。通過社區活動,讓孩子參與到幫助孤寡老人做家務等生活實踐活動中,培養孩子履行應盡的義務。如果孩子得到別人的幫助和照顧,父母會用“湧泉相報”教育孩子,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6. 喬治聊教育
喬治認爲,儒學起源于我國,而中國的儒學文化博大精深,裏面包含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精華,那我們就可以把儒學的核心思想融入到我們的家庭教育裏來。其實儒學文化在中國目前很多時候都只是停留在一種機械記憶的模式,是語文考試必考的文言文部分,喬治以前在上初中和高中的時候也只是把他們當作內容來死記硬背,先記下它然後再記下每一個古文字的意思來學會翻譯它。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到現在我也沒有真正深入的理解它們。所以我認爲,家長和老師應該試著先自己去真正理解儒學經典,然後再把裏面的精髓傳輸給孩子或者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去
另外喬治個人認爲,家庭教育還有一方面比較重要,那就是維護家庭的和諧。“家庭爲根”的理念這一觀點與我國傳統儒家思想中“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先後順序是離不開的,它是家庭教育功能的集中體現。家和國是相通的,家庭的穩定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
通俗一點來講,只有和諧的家庭才能更好的實施家庭教育。試想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冷戰,那麽怎麽才能心平氣和的去教育孩子呢?父愛和母愛偏重的方向是不一樣的,缺一不可的。不和諧的家庭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和較弱的社交能力。尤其是小孩子,心理還不成熟,而他們在這個世上接觸最多的就是他們的父母,所以如果父母不能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氣氛,那麽對于孩子來說很有可能造成他們的發育不健全。
如果一個家庭不和諧,孩子的後遺症還不僅于此。表面上好像並沒有什麽,但是其實孩子內心是非常自卑,精神是非常緊張的。有的時候你看到的那些學習優秀、老實厚道的孩子其實並一定真的像他們表面看上去的一樣,這樣的孩子有的時候反而特別討厭學習,甚至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表面上看起來循規蹈矩其實是因爲他們內心的自卑和懦弱:因爲自卑所以他們必須在學習上不至于再拉人一等:而懦弱導致他們害怕老師、家長,所以才被迫的去努力學習取得好的成績。但是其實這種表面看上去的優秀是畸形的,副作用很大。
所以喬治認爲,如果家長因爲各方面原因確實給不了孩子一個和諧的家庭,那麽家長就需要在精神上和孩子進行更多的交流和教育,不能讓孩子的精神匮乏,缺乏愛。或許我分析的有的以偏概全,因爲還有一些小孩性格比較豁達、開朗,就算父母經常吵架也能自信的學習和生活,但是僅僅是我分析的那些“以偏概全”所占的比例加上中國的人口也足夠我們去反思了。所以,請家長們盡量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如果實在做不到請做好孩子的精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