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丁甯
按國際化視野,高標准規劃的天府怡心湖,其建設進程如何?11月25日,記者走進主湖區建設現場,實地探秘。
構建健康完整生態系統
實現水體自淨化功能
“整個怡心湖,取水江安河,水系天然。”進入冬天後的成都,時常起霧的天氣和這幾天斷崖式下降的氣溫,絲毫沒有影響到天府怡心湖片區綜合開放工程建設的步伐。25日上午,戴上頭盔後,記者一行走進天府怡心湖主湖區建設現場,挖填土作業、焊接鋼筋、培植綠化、種植水草……現場工人、機械一派忙碌的景象。成都空港城市發展集團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整個主湖區水面面積約450畝。目前,長約2800米的駁岸及3000米的環湖路步道已基本成型。沿湖區的大壩溝已經完成引入長約1800米的行洪暗渠,以保證水體不被汙染。“主湖區約150萬方的土石方均已完成,約30萬平米的防水毯鋪設也即將完成。”
水域是肉眼看得見的直觀建設進程,而更多的是水域之下和背後的建設進程。從一開始,天府怡心湖就致力于要打造一個可持續的湖區,引入全球最先進的水生系統才是保證水清魚遊水墨畫般場景的保障。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造湖者們一開始就選擇了走慢工出細活的道路來打造湖域。爲了全面研究怡心湖的水生態系統構建,相關主管部門及設計團隊曾經多次考察學習國內外優秀生態治理項目,專門對日本琵琶湖流域治理項目、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等項目進行研究分析,以借鑒先進理念與經驗,再結合成都獨特的氣候、水體、土質等特點,優中選優,才確定天府怡心湖的水生態系統設計方案。
“在正式開展建設之前,我們還在現場選取多處試驗段,長時間動態監測研究怡心湖的水生態系統演變,才最終確定了怡心湖的水下生態系統構建體系。”成都空港城市發展集團現場負責人說。
另據怡心湖建設施工方有關負責人介紹,整個湖域運用“控、改、提、增、維”等技術手段,來構建一個健康完整的生態系統,“通過沉水植物吸收+食藻蟲吞噬和抑制+微生物生化+食物鏈物質循環與轉移,削減水體富營養物質,從而實現怡心湖水體自淨化,構建出水清、氣淨、景美、魚遊的自然生態湖泊。”
“兵團式作戰”施工
水域透明度達3米以上
而在具體施工過程中,項目采用“兵團式作戰”模式,同步進行湖區土石方、湖底防滲、提水等工程實施。通過共生體系的生態自淨系統,形成完整的水下生態食物鏈,以發揮沉水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淨化效果,改善水體水質及景觀,打造水下生態系統穩定、水質常年清澈見底。“當水生系統穩定後,水下植被覆蓋率將達60%以上,水生植物將保持四季常綠。”
怡心湖建設施工方有關負責人則表示,水生系統也可用“一蟲”、“一草”、“一調控”這幾個詞來進行概括和總結:“一蟲”指食藻蟲提高水體透明度,沉水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提升水體溶解氧濃度,爲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一草”則是以四季常綠矮型苦草爲核心的沉水植物群落,同時保證沉水植物種群多樣性,兼具“水下草皮”和“水下森林”的景觀效果。至于“一調控”,則是指調控水生動物種群結構及規模,形成完整、穩定的食物鏈。
據介紹,整個湖域的植物就專門根據怡心湖的分區及水深分部情況及特點來選擇品種和布置。如在水深≤3m區域主要配置四季常綠矮型苦草、改良刺苦草、水蘭等,在水深>3m深水區則配置小茨藻、輪葉黑藻、光葉眼子菜、馬來眼子菜等。
與此同時,通過在濕地中構建沉水植物系統和浮葉植物系統,一邊豐富濕地的水下景觀及水面景觀,還與濕地景觀相呼應,構建出立體的、色彩豐富的、錯落有致的自然生態景觀。
另據介紹,在水域整體修複完成後,主湖區水體還需要長期保持清澈,“我們要求透明度至少達到3米以上,水下大面積覆蓋水草,且保持四季常綠,水下魚兒嬉戲,水面鮮花點綴,與色彩斑斓的濱岸帶景觀協調統一,構成一幅生動、活力的水墨畫。”除此之外,水生態體系構建完成後,未來還將長期進行水質監控維護,每日及時打撈腐敗水草,“每年在秋冬季節時還將進行適當補種,移栽新鮮水草,並對水體中魚類種群數量實時監控和及時調控。”
(圖由雙流區委宣傳部提供)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