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人家的“發量”吧,
其濃密程度是人類上千倍;
指甲蓋兒的面積所生長的毛發,
相當于人類兩個頭的正常發量相加。
到底是什麽物種?
先來看看今天是什麽日子——
每年5月最後一個周三,
“世界水獺日”。
攝影:MARK BRIDGER
海獺是已知毛發最濃密哺乳動物,每平方厘米有5萬根(人類的正常發量總計10萬根左右) ,水獺也因其皮毛珍貴,一度遭到大肆捕殺。
攝影:TOMMIDDLETON, DREAMSTIME
它們能一次憋氣5-8分鍾,其唾液可使外層皮毛更加防水。
攝影:PAUL NICKLEN,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水獺,已知7屬13種,最小的亞洲小爪水獺身長僅半米左右;最大的是生活在南美洲的巨獺,身長1.8米。如今,巨獺與海獺已瀕危;此外,在2012年,日本宣布日本水獺滅絕。
它們是最“會吃”的哺乳動物之一
水獺每天要進食大約相當于體重1/5的食物,所以我們常會看見它們仰在水面上,捧著各種美味食材大嚼。
水獺吃贻貝:它們在水中“仰泳”,通常將贻貝放在肚皮上,隨吃隨拿;它們會通過岩石撞擊贻貝後食用,每小時可吃75只;它們是極少數能運用工具的哺乳動物之一。
攝影:NORBERT WU, MINDEN PICTURES
攝影:DAVID COURTENAY, GETTY IMAGES
它們深谙“幼態延續”的生存哲學,
“賣萌大潮”的旗手之一——
圖源:twitter,@billy_bose
圖源:imgur.com,@soundguy
攝影:SUZI ESZTERHAS, MINDEN PICTURES
它們可愛到沒誰,
凶惡起來更沒誰——
啃短吻鳄:
攝影:GEOFF WALSH
怒剛美洲豹:
除了跟其他物種幹架,它們自己也激烈內鬥——去年火遍全網的“新加坡黑社會大火並”,就由它們傾情出演:
新加坡“碧山組”(Bishan水獺家族)和“濱海組”(Marina水獺家族)在水中火並
動圖來源:Ottercity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瞧一瞧這群小東西,在既是國家也是城市、水獺們的“新故鄉”——新加坡,它們除了打架和混幫派,還做了什麽“好事”?
新加坡著名的自然公園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附近,遊客們正在拍攝幾只過街的水獺。
攝影:STEFANO UNTERTHINER
新加坡擁有人口570萬;
在袖珍而繁忙的“獅城”,
有一種毛茸茸的動物與人類共居,
水獺。
新加坡生活10個水獺家族,
至少90只水獺,
且數量仍在上升。
圖爲新加坡水獺家族“碧山組”只有幾個月大的幼崽,它們會在親人的身後尋找魚類。
攝影:STEFANO UNTERTHINER
但如果倒退50年,情況則大不相同。當時新加坡的河流被腐爛的動物屍體、垃圾和汙水堵塞。作爲新加坡“原住民”的水獺逐漸消失或遠走他鄉,水獺在新加坡曾面臨滅絕;1977年,新加坡發起“清潔河流運動”;上世紀90年代,水獺從馬來西亞出發,遊過柔佛海峽,重回“老家”新加坡;1998年,這個熱帶島嶼的水獺數量開始回升;現在,新加坡各地都能發現它們身影。
生活在新加坡的水獺家族都有自己的名字。圖中,“碧山組”(Bishan家族)成員們正在穿越市中心的一條街道。
攝影:STEFANO UNTERTHINER
對水獺來說,新加坡食物豐富、捕食者稀少;水獺們也很好地適應了城市空間,它們在混凝土橋上安家,還會到人行道石板間的小沙坑上曬太陽。
捕了一上午的魚,“碧山組”成員在岸上休息了幾個小時。
攝影:STEFANO UNTERTHINER
10個水獺家族,包括至少90只水獺,
各家族間經常火並,
以下是新加坡最著名的3大水獺家族——
“碧山組”(Bishan家族),于2014年在新加坡碧山宏茂橋公園(Bishan-AMK park)被首次發現;2020年3月,該家族已壯大到15名成員,與“濱海組”存在長期領地沖突。
“濱海組”(Marina家族),首個在新加坡濱海灣蓄水池(Marina Reservoir) 定居的水獺家族,由于與“碧山組”爭鬥失利,曾逃往東部海灘一段時間。2020年3月,該家族有11名成員。
“祖克組”(Zouk家族),在新加坡金成路首次被發現,2020年3月,家族成員7名。它們在城市各處不停尋找,以發現新家,與“濱海組”偶有沖突。
攝影:STEFANO UNTERTHINER
不過話說回來,不僅水獺內部爭鬥不斷,偶爾還會欺負到人類頭上——2015年,新加坡南部島嶼聖淘沙島,有業主報告社區錦鯉池被水獺偷吃一空;該島某酒店8個月損失大量觀賞魚,總價值8.5萬新加坡元(約合41萬人民幣);2017年,一只水獺還在海灣公園咬了一名5歲女孩。
新加坡濱海灣(Marina Bay),一只水獺正在吃魚。
攝影:STEFANO UNTERTHINER
盡管人獺之間偶有沖突,新加坡人還是很喜歡這些厚臉皮的小家夥。2016年,在新加坡國慶的吉祥物投票中,市民依舊誠心誠意將票投給水獺。不僅如此,水獺們還在Facebook上有了自己的粉絲頁面,比如攝影師Jeffery Teo創辦的Ottercity(前文兩大水獺家族火並畫面即來自Ottercity)。
“碧山組”水獺在海灣花園遇到一只寵物狗。當地相關組織正試圖減少人、寵物與水獺之間的負面互動。
攝影:STEFANO UNTERTHINER
生物學家Philip Johns與團隊一直觀察““祖克組”(前文提到排名第三的水獺家族),他說:“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群體,我們現在能預見的唯一問題,就是這些領地動物生存空間的缺乏。”水獺壽命15-20年,大多野生水獺在2歲就離家,但新加坡的水獺會和父母一起生活到3、4歲,因爲它們要等待新的領地開拓出來。
城市裏的水獺幼崽和父母共享的時光比鄉村地區的水獺幼崽要長。
攝影:STEFANO UNTERTHINER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認爲,水獺受水汙染、棲息地喪失等因素影響,已被列入易危物種。與此同時,生物學家Sivasothi N認爲,新加坡水獺的回歸以及它們在居民中如此受歡迎,便是非常可喜的。
“碧山組”在新加坡濱海灣遊泳,後面是新加坡標志性的天際線,“獅城”成爲了它們的新故鄉。
攝影:STEFANO UNTERTHINER
《華夏地理》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