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趨勢(ID:zgtrend) | 黃漢城、路口大爺
今天,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 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
又是一份超級重磅文件。
不久前,上海成立800億元的上海城市更新基金,而網上又流傳,爲了支持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浦東要升格爲所謂的“直轄市”。種種刺激下,自貿區概念股掀起漲停潮。
所謂直轄當然是無中生有。
但是中央支持上海浦東的力度,一點都不假。這份意見讓浦東獲得了其他城市夢寐以求的諸多大禮包。
其政策之新,紅利之大,聞所未聞,至少我是第一次見到。
上海奔向全球一線城市的速度,從今天起將大大提速。
意見當中有句話特別值得玩味——在浦東全域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
這裏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全域,一個是特殊經濟功能區。
2019年,上海臨港被定義爲“特殊經濟功能區”之後,臨港便從全國衆多自貿區中脫穎而出,各項優惠政策不亞于海南自貿港。
如今整個浦東新區都要成爲“特殊經濟功能區”,意味著以前只有臨港專屬的特殊紅利也會外溢出來,覆蓋到全域。
像意見當中提及,“允許浦東認定的研發機構享受進口自用設備免征進口環節稅、采購國産設備自用的給予退稅政策。”
實際上就相當于,以後只要是被官方認可的研發公司,無論你在浦東哪個位置,某種程度上都會被“默認”爲設立注冊在臨港片區。
這可就不得了了。我還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制度安排。
它相當于開了個小竈,讓那些奮鬥在研發一線的公司可以名正言順地“偷吃”到特殊海關監管區域的稅收制度。
這些公司在采購國內設備的時候,不管是電氣設備、顯微鏡還是光刻機,都會被當做出口對待,予以增值稅退稅;從國外采購設備進來的時候,也能免征進口稅。這可是赤裸裸的“扶上馬,送一程”啊。
中央重點扶持上海成爲科創中心的意味,不言而喻。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上海作爲中國對外開放的超級試驗田,談的最多的是“改革高地”,而一直避免成爲“稅收窪地”。
因爲上海本身的虹吸力就夠強了,如果再疊加稅收優惠,可能會引發一波總部經濟的遷徙浪潮。
所以,2013年上海自貿區橫空出世,成爲中國第一個自貿區的時候,便沒有特殊的稅收優惠。等到2019年增設臨港新片區,才在幾個關鍵領域實行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算是勉強扳回一局。
與之相比,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福建平潭,這些面向“港澳台”的自貿區早就從2014年起,享受長達六七年的15%企業所得稅(針對鼓勵性産業),而且還在進一步的延續當中。
上海被襯得相當“落後”。
不過,從今天開始,這種局面將開始改變。
第一,設立在浦東特定區域的,專門投資于初創企業的私募基金公司,在試點期內按照企業年末個人股東持股比例“免征企業所得稅”。
大家都知道,銀行嫌貧愛富,初創期的科技公司失敗風險性較高,很難從傳統金融機構融資,阻礙了中國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而美國有多元化的資本市場。硅谷之所以能成爲全球科創中心,除了雲集衆多頂級學府和最強大腦之外,也跟美國的股權投資非常發達有關系。
如今對部分參與創投的民間資本直接免征所得稅,不是劍指硅谷模式是什麽?
它一定會鼓勵長期投資,推動上海成爲全球最頂尖的科創高地。
第二,“在浦東特定區域對符合條件的從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生産研發的企業,自設立之日起5年內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企業所得稅優惠覆蓋範圍再次擴大。從小小的臨港,擴張到了特定區域。
這絕對是曆史性的重大突破。
種種迹象顯示,政策的天平已經發生了傾斜。中央給與浦東史無前例的大禮包,使得上海奔向全球一線城市的速度將大大提速。
打造全球性城市,上海的金融功能必然會得到進一步強化。
上海必須要擁有調動巨額全球資金的能力,才能在國際金融中心的逐鹿之戰中站穩腳跟。
意見中有兩大重點值得期待。
第一,境內長達數十年的金融禁區,或將在上海打開一個突破口。
重磅的提法是:“構建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相匹配的離岸金融體系,支持浦東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
上海要成爲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必然要拿下離岸金融業務。
現在全球有四種類型的離岸金融中心,分別是:
1 倫敦離岸金融中心,始于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歐洲美元市場,是國際上形成最早也是最大的離岸金融市場,擁有對離岸美元的定價權。
2 紐約離岸金融中心,也叫國際銀行設施(簡稱IBFs),獨立于在岸業務,屬于嚴格的內外分離型,同時是人爲設立的,是最特殊的一類離岸金融市場。
3 新加坡離岸金融中心,初期是內外分離型,隨後逐步演變爲滲透型。
4 加勒比海地區的離岸金融中心,典型的避稅天堂。
上海更可能采取從嚴格分離型慢慢演變爲有限滲透的內外分離型。
而不管是哪一種,離岸金融中心都有三個特征,注定了它們會受到國際資本的追逐:一是面向非居民;二是低監管;三是少稅收。目前來看,在企業所得稅上,倫敦爲20%,紐約爲21%,新加坡爲14%,而上海是25%,還有不小的差距。
上海在離岸金融業務上要啃下的第一塊硬骨頭,就是人民幣離岸交易。
作爲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香港有理由感到緊張,某種程度上,上海的崛起直接對香港的地位構成了挑戰。
但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推進,中美金融的大博弈,中國雙循環格局的構建,都注定上海要承擔起人民幣資産定價中心的重擔,成爲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備案。
新時代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第一縷春風,將從浦東吹出。
第二,上海有望爲中國的硬核科技帶來更大規模的資金量。
意見提出:“試點允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使用人民幣參與科創板股票發行交易”,“在科創板引入做市商制度。”這明顯是科創板的大利好。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三大行業領域科創上市公司的數量占比約70%,已經初步形成了産業集聚。
但是,科創板會成爲中國版的“納斯達克”還是步“新三板”後塵,最關鍵的還是要看市場流動性。
科創板流動性在今年隱隱然已經出現問題,市場整體交投活躍度降低,流動性也出現了分化,資金只向頭部企業集中。
因此,科創板要打開新局面,一是引入更多的外資,二是改革制度。
外資的作用自然不用多說,而改革制度,上海選擇了在科創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做市,顧名思義,就是在沒有市場的時候給你造出一個市場來。簡單理解這個制度的好處,就是當市場的買賣雙方在同一時刻都不活躍時,你還是隨時可以找做市商成交,他們會給你提供報價。
在深滬交易所看來,引入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活躍市場,一直是作爲解決市場流動性不足的一大備案。
只是這個制度討論多年,一直沒有引入,一是主板流動性充裕,暫不需要;二是要考慮制度設計上的平衡,如何在吸引更多券商進入、讓他們有利可圖的情況下,還要保證對競價交易者的公平交易權。做市商制度更適合以機構投資者爲主導的市場。
而科創板的50萬元門檻攔住了大部分的散戶,目前也是國內證券市場中最適合引入的。
中國要打造自己的“納斯達克”的決心很堅定。
關于浦東或者說上海的未來,我還有更多的猜想和期待。
意見在總體要求中提出:
支持浦東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從要素開放向制度開放全面拓展;加大開放型經濟的風險壓力測試。
這些用詞細細考究的話,大有內涵
上海只有從要素開放轉向制度開放,走入深水區,做前人未有之事,幹他人不敢之事,才算是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
也就是說,要全面對標世界最高開放標准的自貿港。
在這方面,上海可是充滿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第一未來上海是否能率先在一定程度上放開貨幣市場呢?每人每年不再限定在5萬美元的購彙額度,給與上海居民更高的彈性空間,比如說兩倍、三倍甚至更高?
這並非不可想象。就像我之前在《海南會不會取代香港?》一文中分析,海南建設自貿港,900多萬常住人口拿到了一個獨享的大紅包,就是允許島內居民免稅購買入境商品。
零關稅的受益者,從“企業”身上外溢出來,擴張到了特定某個省市的普通消費者,由這個片區的民衆獨享,這在內地曆史上還是第一次。所以,以後若是爲上海單獨開一個口子,我一點也不意外。
第二上海證券市場能否開設國際板呢?之前上海已經籌劃很多年了,只是因爲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諸多原因,才遭致擱淺。
雖然澳門也會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的離岸證券交易所,但並不妨礙上海開設同種類型的國際板。
畢竟在人民幣在岸證券交易所方面,中國就有過一南一北兩個市場(上海、深圳),是有過先例的。
第三,上海自貿區最先實驗FT賬戶,其資金劃轉采用了“一線宏觀審慎,二線有限滲透”規則。中國居民開設FT賬戶後,跟境外賬戶之間的劃轉結算相對自由,跟境內常規賬戶則相當于跨境業務管理。
只有因爲經常項下的業務、償還自身名下貸款、實業投資等真實需求,本土居民才能把錢(限于人民幣)從境內常規賬戶,劃到FT賬戶下。
未來這道防火牆會不會整個後移,既跳開自貿區範圍覆蓋到全上海,把整個上海市打造成一個特殊的離岸市場。而上海跟境內其他城市的資金往來,則當做跨境業務處理?
第四,中國的資本賬戶可分爲7大類11大項40個子項,絕大多數已實現“基本可兌換”或“部分可兌換”,但都是在事前資質審批及事後額度嚴格限制下。以後上海可能會在某些方面取消限制,變成完全的自由兌換。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
目前,人民幣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和第六大儲備貨幣,還遠遠稱不上國際貨幣。因爲在全球跨境支付交易中,使用美元的比重約42.5%,人民幣僅有2.2%。
這些閘門一旦開啓,上海將爲中國打開更加順暢的人民幣回流通道。
而基于通暢的回流渠道、高水平的自由兌換,境外居民對于人民幣才會有普遍的接受性,願意持有人民幣。如此,人民幣才能真正的走向國際化,幫助中國減少彙兌損失,收取更多的鑄幣稅,刺激對外貿易和投資。
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是如何高估都不爲過。
方星海就說:如果人民幣國際化能夠取得更大進展,中國抵禦金融被人家脫鈎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