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區美食地圖 ©️ Nathan Huang / The New York Time
亞馬遜停止在皇後區修建新總部,
這裏也全然不是受遊客青睐的目的地。
但這個紐約最多元的行政區卻擁有許多值得一看的景點,
以及使其成爲紐約市美食中心的各類餐廳。
這個售價3.5美元的烤肉卷餅(kebab,中東傳統食品,國內通常稱其爲“土耳其烤肉”,譯注)本來只是我臨時充饑的措施。因爲我約了人在曼哈頓見面,過後才有時間好好享用午餐,所以暫時用它來墊墊肚子。
無論是用箔紙包裹的烤肉卷餅,還是這家破舊的街角小店,都很不起眼。但咬下第一口之後,我頓住了腳步。濕潤的羊肉餡,配上洋蔥和濃烈的調味料,夾在松軟的馕餅裏,淋上巴基斯坦黃瓜酸奶醬——這是我近一個月來吃過的最美味的東西。(而且,除了單片披薩以外,它也是其中最便宜的食物。)我坐下來細細品嘗完這個烤肉卷餅,然後才穿過熙熙攘攘的廣場,路過一輛藏式餃子快餐車以及一個擺滿薩莫薩三角炸餃(samosa,印度名小吃)的小店櫥窗,進入地鐵站。坐了三站地鐵,我就抵達了市中心區,輕松赴約。
▲在傑克遜高地的墨西哥餐廳Crus-Z Family Corp裏,廚師正在准備玉米卷餅 ©️ The New York Times
要在紐約市找到美味又便宜的食物,我有一個簡單的小竅門,那就是在皇後區吃飯。盡管皇後區是這座城市最大的行政區,而且還是肯尼迪國際機場和拉瓜迪亞機場的所在地,大多數遊客飛到這裏之後,卻都趕往了充滿魅力的曼哈頓,或是沖著那些閃亮華麗的小玩意兒,奔向了時尚的布魯克林。唉,他們的錢包也就因此變輕了。
順便提一下,這家烤肉卷餅店名叫Kabab King(意爲“烤肉卷餅之王”),但其實沒有太大必要記下它的名字。這裏還有幾十家乃至幾百家類似的小店,它們以完全不拘禮儀的方式,爲工薪階級同胞提供正宗的民族特色美食。
無論你是來自另一個州、另一個國家,還是來自另一個世界(例如布魯克林),你都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在地鐵7號線的任意一站下車,然後跟著直覺走,開始你自己的美食探險之旅,另一種選擇則是事先做好大量的功課。你若是傾向于後者,可以先在Eater、Serious Eats和Grub Street這幾個網站以及本報的Hungry City專欄找找皇後區的相關文章。然後,你可以再浏覽一下專注于皇後區美食的網絡出版物,例如Chopsticks and Marrow網站、Culinary Backstreets網站的皇後區頁面和Edible Queens網站。如果還想再深度挖掘這個區域的美食信息,你可以訪問Dave Cook的Eating in Translation博客,在那份長長的分類目錄中,選擇任意一個位于皇後區的社區,點擊閱讀。
《皇後區不可錯過的111個地方》(111 Places in Queens You Must Not Miss)一書的作者、Chopsticks and Marrow網站的創始人Joe DiStefano巧妙地總結了這個行政區在美食方面的吸引力:“如果我想吃泰國菜,我會去泰國人生活、工作、玩樂和祈禱的地方:埃爾姆赫斯特(Elmhurst)。那種地方的食物專一性很高。我不會去那些菜單就像百科全書一樣無所不包的餐廳,聲明‘我們只做雞肉米飯’的那種餐廳才是我要去的。皇後區的每個社區都有這樣的特色餐廳。‘我們是一家韓國燒烤餐廳,但我們的特色菜是韓式烤肋排(kalbi)。或者,我們的特色菜是韓式生魚片(sashimi);或者,我們只提供粥類,我們不在乎別人怎麽想。’”
在皇後區,除了吃飯還有很多事情可做,這很棒,因爲你肯定希望在兩餐之間能夠幹點什麽。以下便爲各位讀者介紹我最近在其中三個區域展開的美食探險之旅,並提供一些關于餐前餐後活動的建議,謹供各位參考。
▲在位于皇後區埃爾姆赫斯特的Moo Thai Food泰式餐廳吃脆烤豬肉配面條和西蘭花。©️ Calla Kessler/ The New York Times
從傑克遜高地-羅斯福大道(Jackson Heights-Roosevelt Avenue)地鐵站出來,向東邊走,你會路過一些賣墨西哥玉米卷餅(taco)的快餐車和哥倫比亞面包店;向北邊走,則有南亞糖果店和售賣喜馬拉雅蒸餃(momo)的快餐車;朝東南方向走,你會路過一家中國超市,然後看到一些在紐約市出類拔萃的泰式餐廳。如果這裏算不上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社區,那它至少也是在美食方面最多元化的。
漫步街頭時,你可以在第74街購買莎麗服(sari,印度、孟加拉國國、巴基斯坦、尼泊爾、斯裏蘭卡等國婦女的一種傳統服裝,用整段的棉布或絲綢等裹在身上,作爲外衣)和香料,欣賞傑克遜高地曆史街區的戰前建築,或者到Terraza 7酒吧喝上一杯。Terraza 7是一家古怪的哥倫比亞酒吧,非常狹小,有各種各樣的現場音樂表演助興。但要去這個區域最重要的景點(與美食無關),則要乘坐向東行駛的7號線列車,坐上幾站,你就能到達位于科羅納(Corona)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故居博物館(Louis Armstrong House Museum)。
但最主要的事情還是享受美食。我也是用美食來引誘我的朋友Lee和Caryn以及他們兩個十幾歲的女兒,才讓他們在某個下午加入了我的探險之旅。我們相約在多元廣場(Diversity Plaza)見面,這個名字直白的地方位于傑克遜高地(Jackson Heights)南亞商業區第37路,是一個步行街區。我們的第一站是一家號稱“momo餃子宮殿”的餐館——Namaste Tashi Delek Momo Dumpling Palace。這家餐館其實毫無富麗堂皇之感,它坐落在一個昏暗的地下室裏,既賣咖喱,也賣彩票。我們造訪的時候,正看到工作人員在狹小的用餐區域旁邊亂扔托盤。
▲在傑克遜高地的餐廳Namaste Tashi Delek Momo Dumpling Palace中准備牛肉喜馬拉雅蒸餃。
我們在櫃台旁邊找到一張餐桌坐下時,朋友們雖未明說,卻也流露出幾分這樣的意思:“你拽我們過來,就是要到這種地方吃飯?”不過,之後端上的喜馬拉雅餃子湯(jhol momo)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帶著均勻皺褶、用面皮包成的餃子浸泡在西紅柿芝麻濃湯裏,湯裏加了辣椒和尼泊爾南酸棗粉(一碗8個餃子,售價7美元)。喜馬拉雅餃子湯很好吃,但牛肉喜馬拉雅蒸餃比湯momo便宜1美元,吃起來更有趣些,因爲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辣度的醬汁來調味。這些醬汁用玻璃杯裝著,用塑料咖啡蓋當蓋子,可以拿勺子來舀。
傑克遜高地也是一個著名的哥倫比亞社區。哥倫比亞美食基本不含辣椒,分量充足,並且隨處可見,其中有一些很美味的小吃,例如:玉米粉做成的炸餅皮裏包裹著肉餡或其他餡料的炸牛角餅(empanada,可以在 Empanada Spot 品嘗,起價1.5美元);各類芝士面包,比如pandebono(Miracali面包店,售價1.25美元);名爲cholado的飲品,其中包含夏季水果、冰和煉乳,售價約爲6美元。(我個人比較喜歡第82街靠近第37大道處的Delicias Colombianas小店。)
▲皇後區Mama’s Empanadas餐廳的土豆雞肉炸牛角餅 ©️ Calla Kessler/ The New York Times
但這些店我都已經去過無數次了,所以我拽著李、卡琳等人來到毗鄰的東埃爾姆赫斯特(East Elmhurst)社區,到哥倫比亞友人推薦的Cali Aji餐廳吃飯。我們這群非拉丁裔的人傻乎乎地走進這家看起來像是披薩店改造成的溫馨小店時,一些人以友好的方式揚起了眉毛。我們享用了幾道海鮮餐以及sobrebarriga(13美元)——sobrebarriga就是一塊胸脯肉,淋上番茄醬爲主的醬汁。要是搭配上不同的醬汁,它就像是猶太人逾越節晚餐(Seder)的菜品或是燒烤店的美食。這裏也是品嘗露露果(lulo,又稱奎東茄,原産哥倫比亞)果汁的好地方,這種果汁得到了我們所有人的喜愛。露露果是一種柑橘類水果,外表看起來像柿子,切開後裏面像是一個被等分成四部分的綠色西紅柿。而意外的驚喜則是炸大蕉餅(tostones),這種餅是正圓形的,又熱乎又酥脆,甚至就連Lee這個被Caryn稱爲“公開宣稱憎恨炸大蕉餅”的家夥也爲之心動。
▲要是想吃各種各樣的山羊肉餡玉米卷餅,可以去皇後區傑克遜高地的Crus-Z Family Corp墨西哥餐廳。©️ Calla Kessler/ The New York Times
在這個區域尋覓墨西哥美食倒是有些難辦。羅斯福大道(Roosevelt Avenue)沿線的一些地方,與其說是美食聖殿,倒不如說是面向疲憊工人的科羅納大麻藥房(Corona dispensaries)。所以,我想帶朋友們去Crus-Z Family Corp餐廳(在網上有時也被稱爲Family Cruz餐廳)時,心裏還有些猶豫不決。但當服務員端來熱乎乎、稍微有點油膩的玉米粉薄餅(tortilla chips)和色澤暗紅、味道很棒的墨西哥辣醬時,我們的顧慮被打消了。我們點的菜太多了,墨西哥玉米濃湯(pozole)和餡料充足的cemita三明治都沒能吃完。其中的亮點,是用一個盤子裝著的四款山羊肉餡玉米卷餅(每個3.5美元),分別是:包裹著濕潤的慢烤山羊肉餡(barbacoa)的玉米卷餅;辣肉餡玉米卷餅(enchilada);竟然也很美味的羊肚(panza)玉米卷餅;還有血腸(rellena)玉米卷餅,餡料是凝固的羊血配上墨西哥辣椒(jalapeños)和洋蔥,這種奇怪的食物也給我帶來了意外的驚喜。
之後,我帶著這群人來到幾個街區之外的La Gran Uruguaya餐廳的咖啡區,品嘗最正宗的烏拉圭甜點:chajá蛋糕(5.25美元一個)。這是一種配有桃子和煉奶焦糖醬(dulce de leche)的香草蛋糕,埋在植物性攪打奶油中,上面點綴著大塊的蛋白酥皮(3美元一小塊)。除了第37大道聚集著烏拉圭餐廳的這幾個街區以外,我在紐約市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見過這種甜點。
▲位于傑克遜高地第37大道的La Gran Uruguaya餐廳是當地少有的可以吃到chajá蛋糕的地方,這是一種配有桃子和煉奶焦糖醬的香草蛋糕。©️ Calla Kessler / The New York Times
▲La Gran Uruguaya的烏拉圭甜品 ©️ Calla Kessler / The New York Times
泰式餐廳主要分布在埃爾姆赫斯特,你需要一周的時間才能品嘗完這裏的各種泰式菜肴。但我建議你選擇位于百老彙南邊、第81街和第82街之間的地段,作爲你探索之旅的起點。那裏有兩家特色餐廳,其中,Eim Khao Mun Kai餐廳就是迪斯泰法諾提到的只做雞肉米飯的那家餐廳,而Moo Thai Food餐廳則只提供豬肉菜肴。繼續往前走,就可以看到Lamoon餐廳,這家去年剛開業的餐廳專門制作泰國北部菜肴,令美食作家們爲之癡迷。建議點一份描述中包含nam prik noom(一種泰國北部辣椒蘸醬)的菜肴。我在紐約第二喜歡的泰國菜sai aua,配料中包括一種特別辣的香腸,是用豬肉、豬耳朵、檸檬草、酸橙葉和香菜葉制成的。(我最喜歡的食物是miang kah-na,其配料是豬肉幹、洋蔥、花生和去皮酸橙塊,包在芥藍葉子裏。在同一街區的Paet Rio就可以找到這種食物,售價11美元。但我更喜歡的是名字拼作ming ka-na、售價9.95美元的那一個版本,在幾個街區之外的Kitchen 79可以買到。)
▲阿斯托裏亞(Astoria)第30大道的一個肉店。©️ Calla Kessler / The New York Times
即使你正在節食,也可以去離曼哈頓最近的兩個街區走走逛逛。你可以在紐約移動影像博物館(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聯合展館(MoMA PS1)的當代藝術展和野口勇博物館(Noguchi Museum)稍作停留。野口勇博物館主要收藏20世紀雕塑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作品。長島市還是皇後區唯一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Casa Enrique的所在地(曼哈頓和布魯克林區有98家)。雖然味道不錯,但它並不是我們的目標餐廳。
我們要直奔過去的是一家叫作BZ Grill的希臘餐廳,現在位于使用多種語言的阿斯托裏亞。你可以先花8.95美元(約62元人民幣)點個不油膩的豬肉皮塔三明治,或者想吃點更美味的,那就點個用香菜味香腸制作的三明治,這種希臘香腸裏面塞滿了豬肉和韭菜,還飄著紅酒的香氣。別人可能會告訴你美食之旅的下一站該去一家老式希臘餐館,但在我看來,到阿斯托裏亞感受希臘風情的不二去處是阿斯托裏亞海鮮餐廳(Astoria Seafood),我曾經帶兩個外地遊客去過那裏,一個是我的兄弟Jeremy,還有一個是我們的朋友Len。Jeremy告訴我們,前一天他在曼哈頓與一位朋友共進午餐,吃了一個普通的火雞漢堡,就花了16美元(約110元人民幣),真是後悔莫及。
▲在阿斯托裏亞海鮮餐廳,顧客先挑選自己喜歡的海鮮,再由餐廳烹制。© Calla Kessler/The New York Times
從街上看,阿斯托裏亞海鮮餐廳就像一個普通的社區海鮮市場。但進去之後才發現餐廳內部可不像外表那般毫不起眼。餐廳裏人聲鼎沸,餐桌邊坐滿了前來吃午餐的顧客,他們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漢語、希臘語和英語閑聊著。桌後面擺著一盤盤的魚,而櫃台上則擺滿了已經做好的希臘菠菜派和海鮮飯等食物,服務員在櫃台後瞎聊個不停。
“把袋子扯出來當手套用,”櫃台後面的那個男人叫著。他讓我自己挑海鮮,我照做了,挑了一條劍魚(12美元,折合人民幣約83元)、8個肉質肥厚的扇貝(11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6元),還有一把抓一口價4美元(約28元人民幣)的滑溜溜的鱿魚。我把選好的海鮮遞給了那個男人,幾分鍾後,這些東西烤熟了,又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上面澆了橄榄油,滴了少許醋,還撒上了蒜蓉。鱿魚的焦糖觸須外脆內滑、劍魚的汁多得令人難以置信。算上酒水和配菜,我們一共花了48美元(約330元人民幣)——價格與每人各點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曼哈頓火雞漢堡相當。
▲位于阿斯托裏亞的波斯尼亞餐廳Ukus的菠菜派。©️ Calla Kessler / The New York Times
來到阿斯托裏亞,你可以選擇埃及餐廳、巴西餐廳或者門店更多的哥倫比亞餐廳,但在接下來的一次旅行中,我帶著我的朋友Zack和Carolina以及他們幾個年幼的孩子去了Ukus。這是一家非常休閑的波斯尼亞餐廳,有一個同樣友善的男人親切地招呼我們,陪同我們點餐,烹制好菜肴後還親自端上來。飲料是自助式的——我們嘗了嘗Cockta蘇打水和不怎麽甜得發膩的Dr Pepper橘味蘇打水,還有濃濃的克羅地亞梨汁。當5歲的Clara開始扔紙團時,Ukus那種家庭友好的氛圍受到了考驗,但無論是多才多藝的服務員還是其他顧客都對此不以爲意。
我們還共同品嘗了一道售價6.50美元(約45元人民幣)的begova corba,就是那種波斯尼亞的祖母肯定會做的雞肉米飯湯,還有五個叫作cevapi的烤牛肉串/牛肉香腸,放進皮塔餅,可以隨時准備浸在ajvar(一種紅甜椒調味品)或kajmak(一種新鮮軟幹酪)裏——只賣7.50美元(約52元人民幣)。
▲位于阿斯托裏亞的Point Brazil有多種菜肴可供選擇。©️ Calla Kessler / The New York Times
我們還品嘗了一款濃稠的甜點,叫作“俄羅斯帽子”(Russian hat),其實就是把一個黃色的蛋糕埋在去了殼的椰肉裏,再淋上巧克力糖漿,但更好的辦法是去Point Brazil買些味道濃烈的巴西百香果慕斯(售價3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1元)和咖啡,以此提高自己的國際品味。
在皇後區再也找不到一個地方能比法拉盛的唐人街和韓國人聚居的默裏山擁有更多讓人挑花眼的餐廳了,這些餐廳的美味佳肴與位于法拉盛草原可樂娜公園(Flushing Meadows Corona Park)裏面及周圍有助于消化(或者至少不影響消化)的美食互爲補充,相得益彰。該公園是1964年世界博覽會留下的展品——大地球儀(Unisphere)——和其他維護得不太妥善的建築物的所在地,這裏還坐落著皇後區動物園和皇後區博物館,東邊還有個皇後區植物園。每到周六,公園裏還會開設皇後區夜市(Queens Night Market), 4月至8月開放,秋季則開放一個月。夜市有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聚集了來自挪威、新加坡、波多黎各等各國的食品攤販,還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年齡的遊客。法拉盛是1898年並入紐約市的一個小鎮,這裏有幾座可以在特定時間參觀的曆史建築,包括17世紀的邦恩故居(Bowne House,周三開放)、皇後區曆史協會(Queens Historical Society)和貴格會會堂(Quaker Meeting House)。
▲默裏山Myung San韓國餐廳的韓國菜 ©️ Calla Kessler / The New York Times
我在法拉盛吃過三次飯,每次去的餐廳都不一樣。第一站是位于新世界商場(New World Mall)二樓的豪華“香天下”火鍋店(Xiang Hotpot),那是一家富麗堂皇的中國主題餐廳,看上去既高雅又喧鬧,就像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我去的那次正好是周日晚上,除了我和一個朋友,剩下的全是亞洲人。
▲皇後區法拉盛的“香天下”火鍋店是一家富麗堂皇的中國主題餐廳。©️ Calla Kessler / The New York Times
火鍋店的樂趣在于你可以自己煮食物。我們那次煮的是豬肉丸、豬腰、黑豆腐、竹節蝦醬和(令我無法抗拒的)牛蛙。嵌入式的火鍋按照改良過的陰陽圖形一分爲二,有兩種鍋底可供選擇,其中一種是“特辣鍋底”,裏面放了辣椒、四川花椒和融化的牛油。(牛油是火鍋店的標准食用油,過去也是麥當勞炸薯條的標准用油,現在比利時街頭的炸薯條用的也是牛油,因爲用牛油炸過的薯條酥脆可口。)
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醬吧,你可以用醬油、芝麻醬或海鮮醬做一碗自己的蘸醬,還可以加入碾碎的花生、香菜或紅辣椒等配料。盡管蘸醬的搭配有無數種可能,但即使是最業余的調配者(比如我)也很難調出不美味的蘸醬。兩人餐(加上小費)的費用略高于120美元(約830元人民幣),值得奢侈一回。
帶我去默裏山的導遊是個韓裔美國牙醫,她是法拉盛當地人,名叫Ester Linton。她建議我們去Dae Sung Kal Guk Su吃一種叫作kalguksu的刀切面條湯。面條被切成柔滑的細絲,這個細節非常重要,因爲我們還點了sujebi,這是一種手撕面條湯,據說一直以來都是底層階級的美食。當我表示更喜歡sujebi時,埃斯特爾的反應是:“啊,你喜歡農家食物。”其實我反饋的是這兩種面條湯:kalguksu是清湯配短頸蛤(美味),而sujebi有魚餅,是用辣肉湯制作的(更美味)。兩種湯的價格都是13.99美元(約96元人民幣),足夠兩到三個人食用。
Ester還帶我們去Myung San品嘗ganjang gaejang(售價19.95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37元),主料是生螃蟹,是用一種主要成分是醬油的帶魚腥味和鹹味的腌泡汁腌制而成。她解釋說,這道菜被稱爲“偷米賊”,因爲吃掉蟹肉後,把米飯浸泡在蟹殼裏剩下的腌泡汁裏,據說會非常美味,韓國人根本停不下嘴。
▲法拉盛Myung San的各式韓國料理。©️ Calla Kessler/The New York Times
我的反饋卻不同,我覺得這道菜根本就沒有說的那麽好,還讓人有點惡心。但如果你在皇後區品嘗的所有食物都合你的口味,那你肯定是有問題的。
撰文 / Seth Kugel
翻譯 / 熊貓譯社 溫丹萍 胡敏
編輯 / 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