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以其節能、環保、經濟的優勢受到社會大衆的熱捧,隨之而來的就是新能汽車銷量的與日俱增,不少企業也紛紛投入到相關的研發和銷售中。
在郫都,就有這樣一家企業,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裏,通過其獨有的“新能源專用車一站式方案”,與全國100余家專用車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在新能源專用車領域掀起了一股旋風。近日,記者走進這家企業——成都壹爲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壹爲汽車”),零距離探訪這支在行業中不可忽視的造車新勢力。
響應國家“雙碳”戰略
深耕新能源專用車細分市場
走進位于成都現代工業港北區的壹爲汽車新能源創新中心,迎面停放著各種不同功能的城市環衛車,這些車輛即將交付到客戶手中,投入到城市環衛運營中去。“這些車輛均是采用壹爲汽車設計研發的新能源專用底盤和上裝智能動力系統。”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壹爲汽車設計的新能源專用化底盤從2.7噸到31噸,已經形成系列化,覆蓋了所有專用車車型,基于這些底盤開發的整車公告數量占全國的18%。
2018年9月壹爲汽車公司注冊成立,2019年開始組建團隊,壹爲汽車何以在短短幾年飛速成長?記者好奇地問道。
壹爲汽車副總經理曾理波告訴記者,壹爲汽車的創始人李紅朋是四川省“千人計劃”專家,曾在湖南南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總設計師,他負責過多達22款新能源汽車産品的設計開發,在新能源商用車領域深耕17年,積累了完整的産品開發經驗和廣泛的行業資源,幾乎全程參與和見證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全過程。
2018年,國務院制定了“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李紅朋帶領團隊創立了壹爲汽車,通過“專用化新能源底盤+個性化上裝動力與操控系統方案+信息化平台運營”的業務組合,深耕新能源專用車細分市場,向專用車廠客戶提供全系列、全流程、全層次的靶向精准化産品和服務,助力其迅速向新能源方向完成轉型。
“我們認爲專用車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下一個風口,目前涉及到這一領域的廠家雖然較多,但絕大多數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具備産品開發的能力,只能退而求其次從主機廠外購標准化底盤。我們團隊正是因爲這一點,基于自身的技術優勢,選擇開發適配于各種車型的專用化底盤的開發,解決行業痛點。”曾理波解釋說道。
成立不到四年
合作夥伴超100家
發現風口後,一個研究生學曆占比達70%,以“千人計劃”專家領銜,清華大學等名校的博士和海歸人員的技術團隊迅速在郫都組建。壹爲汽車由此開啓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壹爲汽車研發和銷售專用車底盤+上裝動力及操控系統,同時爲專用車廠提供企業/産品認證的准入服務,並把底盤交給東風、長安、重汽等車廠代工生産。
曾理波介紹,在這種新的商業模式下,專用車廠客戶對壹爲的粘性極強,這些技術力量薄弱的專用車廠,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即可在2到3個月完成新能源專用整車産品的開發和銷售。
壹爲汽車自身的産品開發速度也非常驚人:2019年,開發完成3.5噸、9噸電動底盤;2020年,開發完成12噸、18噸電動底盤;2021年,開發完成2.7噸、4.5噸、9噸、18噸氫燃料電池底盤。
曾理波告訴記者,去年,壹爲汽車實現了産值1個億的“小目標”,在國內外開拓了100余家專用車車客戶,並建立了穩定的業務合作關系,聯合開發的新能源專用車車型達200余款,在北京、深圳、成都、武漢、廈門多個城市投入使用。今年,企業開發完成31噸電動底盤,向更高的目標沖刺。
賦能綠色發展
用自主創新護航高速發展
今年7月,壹爲汽車全新研發的新能源環衛車亮相,其中包括有無人駕駛環衛車。路演的車輛爲一輛3.5噸的小型洗掃車,在現場,記者看到這輛無人駕駛的清掃車在沒有駕駛員操控的情況下,沿著壹爲汽車新能源創新中心進行全自動的洗掃作業。
據現場的技術工程師介紹,這款無人駕駛的洗掃車可以達到L3無人駕駛的水平。通過多傳感器融合感知,可以精准地實現動態障礙物的識別。同時,它的上裝也采用了分體驅動的控制,結合AI視覺圖像識別上裝控制,具備驚人的節能效果及續航時間。這款輕型的環衛車由于精准的智能控制,僅僅搭載53kWh的動力電池,就可以實現長達8.5個小時的長續航作業時間。
最近,壹爲汽車還迎來一個好消息:剛剛拿下新加坡客戶的150台出口底盤訂單。“這不是企業第一次出口,早在2021年9月,我們的動力系統産品就已出口到美國、芬蘭、意大利、俄羅斯、英國、印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曾理波介紹道。
曾理波告訴記者,壹爲汽車的快速成長,除了堅持自身創新創業發展外,離不開郫都區政府的鼓勵和支持。“我們今年的目標是銷售額突破3億元,團隊擴展到100人左右。創業之初的辦公場所、試驗工廠均已不能滿足需求,相關部門對我們企業進行調研後,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辦公場所和生産場地,我們享受到減免10萬元/年房租的優惠政策。”
曾理波最後向記者表示,壹爲汽車將繼續深耕新能源專用車領域,立足成都、走向全國,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踐行社會責任與使命擔當,爲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記者 劉小莉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