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又稱Fourth of July、4th of July或July Fourth)是美國的主要法定節日之一,日期爲每年7月4日,以紀念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
2、 《獨立宣言》由托馬斯•傑佛遜起草,1776年7月4日經大陸會議專門委員會修改後通過,並由大陸會議主席約翰•漢考克簽字生效。
3、 獨立日在美國是一個相當熱鬧的節日,每逢這一天,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鍾聲齊鳴,以紀念美國獨立。首先敲響的是費城自由鍾。各種彩車、模型車、雜技車和小孩玩具車同歡樂的人群一起排成浩浩蕩蕩的隊伍。
4、 聖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譯名爲“基督彌撒”,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爲把它當作耶稣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
5、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淩晨舉行子夜彌撒,而一些基督教會則會舉行報佳音,然後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
6、聖誕節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亞洲的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聖經實際上並無記載耶稣誕生日期,聖誕節是後人公定的。
7、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 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美國各州臨時決定。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爲全國性節日。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爲“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8、萬聖節源自古代凱爾特民族(Celtic)的新年節慶,此時也是祭祀亡魂的時刻,在避免惡靈幹擾的同時,也以食物祭拜祖靈及善靈以祈平安渡過嚴冬。
9、耶稣受難日是複活節的前一個星期五,基督教節日。它紀念耶稣生命中最高潮的一周(即“聖周”,又稱“受難周”)中最重大的日子。這一周是從複活節前的一個星期日(棕榈主日——耶稣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城,民衆手持棕榈枝歡迎他)開始,經複活節前的星期四(立聖餐日——紀念耶稣與門徒進“最後的晚餐”時設立聖餐禮)和星期五(受難日——紀念耶稣爲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而死)到複活節。
10、在早期的基督教會,只有紀念耶稣複活的星期日才是舉行節慶活動的聖日。 在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開。324年,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後,繼續支持和扶植已傳遍帝國全境的太陽神教,親自召開約有300名主教參加的會議,解決一些長期陷于紛爭的神學和教會體制問題;以使基督教教義世俗化,並有助于鞏固帝國統一。
11、耶稣受難日,天主教的儀式上還要奉行崇拜十字架的禮儀。
12、複活節(主複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基督徒認爲,複活節象征著重生與希望,爲紀念耶稣基督于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複活的日子。
13、《聖經 新約全書》記載,耶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體複活,複活節因此得名。複活節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節日,重要性超過聖誕節,宗教起源與節期在以色列。
14、十二世紀時,人們在複活節節慶中加入雞蛋,此蛋多塗以紅色,也有繪成彩色和笑臉。故一般稱之爲“複活節彩蛋”(一般也稱爲複活蛋)。蛋的原始象征意義是爲“春天—新生命的開始”。基督徒則用來象征“耶稣複活,走出石墓”。
15、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這是一個關于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16、270年2月14日——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此日被後人定爲“情人節”。
17、哥倫布日(Columbus Day),又稱哥倫比亞日,爲10月12日或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以紀念哥倫布于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大陸。
18、愚人節(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愚人節節期爲公曆4月1日,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興起流行的民間節日,並未被任何國家認定爲法定節日。需要注意的是愚人節這天玩笑只能開到中午12點之前,這是約定俗成的嚴格規定,過了鍾點還開玩笑的人會立刻碰釘子,自找沒趣兒,稱爲比被他取笑的人還要大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