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是僅次于鉑金、黃金、白銀的商用貴金屬,也是無毒無害的“綠色金屬”,錫器的制作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工藝,一項權威考證表明,錫工藝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0年的埃及和伊朗。在埃及、羅馬、英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出土的文物和史書記載中,均有錫器制品的身影。在中國商朝,錫的應用催生了“青銅文明”的繁榮,秦漢時期與銀融合鑄錢,史稱“白金三品”,漢代錫制品開始廣泛使用,宋代錫制品成爲百姓生活必需品,明代錫制品工藝技藝推上了一個新高度,清代錫制品分類繁多,更充分彰顯了錫制品的優勢特點。
一件好的錫制品,表面有的綢緞般細膩,有的呈現出鏡子般光澤,有的表面還雕有古色古香的圖案或鑲嵌24K鍍金圖案。在德語裏,錫器被稱爲“Zinn”,在法語裏被稱爲”etain”,在瑞典語裏被稱爲”tenn”。
清代康乾盛世時代,古老的傳統錫器制作工藝傳到了雲南個舊——全國最大的産錫地,並經曆了300多年的坎坷發展曆程,很快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爲了個舊的傳統手工藝産業。據史志記載,在當時的個舊城南通寶門片區出現了走街串巷的“小爐匠”,白天在街頭爲人們修鍋補盆,收點散錫,晚上閑暇打制錫制品,次日走街時再賣掉。之後積累起一定的資本,固定開起堂號,專門制作錫制品售賣。至清末民初,出現了“聚盛錫店”、“興盛錫店”、“同興錫店”等一家一鋪的錫制品作坊,並在個舊城南大橋附近的“光明街”聚集起來,形成了相當大的規模,後此街道改名爲“錫行街”,在不到50米長的這條小街上集中了40多家制作錫工藝品的作坊而得名。
錫制品的工藝技藝更是在李偉卿、羅耀福、林尚瑛、周維渙、宋文興、張汝林、蔡宗發、李宗澤等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工藝匠人鑽研和創新中,發揚光大,使錫制品技藝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1950年個舊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殷殷關切下,錫制品工藝技藝得到了繁榮發展,逐漸的成爲了個舊錫文化中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在李宗澤等工藝美術大師的引領和培養下,一大批新一代的錫制品工藝技藝大師不斷的得到了成長和技藝傳承,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雲南省“萬人計劃”首席技師李子森就是其中之一。
生于1970年的李子森,彜族人,從小就喜歡繪畫,1986年初中畢業時進入了個舊市第三中學舉辦的個舊市第一個美術職業班,師從于龍霖老師學習美術,並爲自己取藝名“阿魯”。1989年在個舊市錫工藝美術廠實習期間,師從李宗澤老師學習錫工藝品制作技藝。畢業後通過學校老師的推薦進入了個舊市廣告裝潢公司從事廣告設計與制作。1992年,進入個舊市斑錫工藝美術廠,負責錫工藝傳統制作工藝及斑錫工藝的開發運用設計,從此走上了成爲錫制品工藝技藝大師的道路。1992年至1995年李子森爲了提高自己的工藝美術功底,進入了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專業學習,師從知名工藝美術行業的老師,提高了自己的繪畫技巧和制作工藝技藝……期間,師從于李宗澤的弟子李伯克,學習手工雕刻技藝。在之後十四年多的時間裏,李子森勤學苦練、認真鑽研,將當時並不十分成熟的斑錫工藝開發成了代表著雲南最具文化品牌的精美錫工藝産品,也讓自己成爲了錫工藝品行業中唯一能夠從開發設計到制作所有工藝並獨自完成的工藝師。2006年,李子森在個舊市晟鼎智庫策劃公司負責工藝設計與制作。2009年,李子森成立個舊市晟鼎純錫工藝廠,任廠長、工藝總監。之後,在他的帶領下,從2014年——2019年,分別獲得了高速密封成型控制系統V1.0、錫工藝品抛光工藝控制系統V1.0、真空高壓成型數字控制系統V1.0、一種防倒灌的倒流溫酒水裝置、一種壓力鑄造裝置、一種錫鑲茶制容器、一種酒杯套件加工成型模具、酒杯等八項國家專利。2011年——2016年,李子森帶領企業研發團隊自主研發並完成省級科技項目“離心澆鑄在金屬工業中的應用”、國家級科技項目“集成式數控真空壓力技術在錫金屬中的應用”,2020年帶領企業項目團隊承擔與創新非遺項目“翻砂鑄造技藝在錫器制作中的傳承及運用”,並在創新、發展中,將企業發展成爲了産品遠銷東南亞的錫工藝品制作量産基地。
李子森不擅言談,但卻使用錫制品古老技藝的制作手法,通過制模、精鑄、放樣、成型、焊接、打磨、抛光、顯斑、手工雕刻、古錫撒金、玄墨等數三十多道工序,傳承、創新錫工藝技藝,將一塊塊錫錠賦予了生命力,創造設計了一個又一個的錫工藝藝術作品,充實豐富了個舊錫文化的底缊和內涵:1993年——1997年,爲多家企業設計制作了“董酒錫酒壺”、“金編鍾酒具”、“齊魯春”錫酒壺等酒壺産品;1993年,設計制作的“錫包瓶”的錫酒壺包裝,在香港食品包裝博覽會上榮獲設計金獎;1999年,爲昆明世博會設計制作了“吉象産品”、“生肖茶具”等旅遊文化主題系列工藝品;2000年,設計制作的“祥龍奇妙壺”、“萬象奇妙壺”作品,榮獲昆明國際旅遊大賽第二名;2002年,爲紅河卷煙廠設計制作企業特制禮品–奔牛煙鬥;2004年,采用冷擠壓成形制作的釣魚台茶筒,進入國家釣魚台國賓館;2005年,爲首屆個舊國際錫文化旅遊節設計制作“29號小火車頭”,及祭祀礦王錫制(斑錫)大方鼎;2005年,首次采用錫和水晶相結合的工藝爲“紀念中國電影百年–紅河電影周”設計制作紀念杯;2007年,設計制作的“十二吉象普洱茶珍品錫儲”、“九象奇妙壺”、“四象普洱錫茶堡”系列作品,參加國家級錫工藝美術大師申報,收藏于故宮博物院;2007年——2009年,采用普洱的茶、瑞麗的玉、個舊的錫制成的“錫鑲茶”茶儲,獲得科技獎勵;2009年設計制作的“百茶方茶筒”作品榮獲雲南省工藝美術第三屆“工美杯”銀獎,“百錫茶鼎貯”作品獲雲南省工藝美術第三屆“工美杯”銅獎;2010年設計制作的“大悲禅茶如意瓶”作品榮獲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四屆金獎,“如意方瓶”作品獲2010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2011年創作設計的“如意茶緣”作品獲中國工藝美術“天工藝苑·百花杯”優秀獎;2012年“百吉茶筒”作品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儒仕儒家·百花杯”金獎;2013年“雲南之最”作品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國信家·百花杯”金獎;2017年《此君》茶具作品獲“創意紅河”首屆文化産業博覽會創意作品獎;2018年“閑雅四方錫壺”作品獲得“創意紅河精彩開遠”文化産業博覽會優秀獎;2019年,設計制作的作品“百吉”純錫罐被雲南省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2019年此君茶具作品在“大美紅土地.文化彩雲南”惠民書市“雲上鄉愁”優秀文創産品評選活動中獲得銀獎;2021年《最雲南》作品作爲優秀作品入選“匠心頌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昆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
在不斷的實踐、創新中,李子森也獲得了多種榮譽:2018年被個舊市“錫都系列人才、項目”評審組評爲錫都“首席技師”;2018年被雲南省文化産業界聯合會、雲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授予2017年“領軍人物”榮譽稱號;2019年被雲南省總工會第四屆職工技師工作站命名爲“阿魯錫藝傳承技師工作站”;2019年被雲南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爲雲南省“萬人計劃”首席技師;2021年被評爲紅河州第九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錫工藝傳統技藝(翻砂鑄造)》州級傳承人;2016年被雲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評爲“雲南省工藝美術大師”。
李子森認爲自己是在喜歡並從事錫工藝品設計制作中改變了人生,將一塊冰冷的金屬變成“明如鏡、亮如銀”的錫工藝品時,使錫金屬變得更有溫度,使藝術生命變得更加有意義。李子森表示,錫工藝品的生産發展要強調“實現方式”,也就是需要藝術家、鑄造師、工程師、企業管理和市場開拓專家的通力合作,否則,再好的設計,都不可能轉化爲一種藝術的現實和認同。他常常說:大師只是一個稱號,賦予錫器生命,讓所設計創作的每一件錫工藝品放射出它應有的銀色光芒,讓傳統錫文化有傳承和創新發展,才是我的初心和理想。
所以,李子森注意到,錫工藝的地域限制和流向,也是決定錫工藝品繁榮程度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曆史成因。他從“皇家雪萊莪”的一份資料上看到:“2000多年以前,錫工藝品才在中國得到首次使用。亞洲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錫礦帶,從中國的雲南、廣東蔓延到老撾、緬甸、泰國、馬來半島、新加坡直至印度尼西亞……中國移民把錫工藝品帶到了東南亞的各個地區。”
事實上,雲南在曆史上曾經是“山高皇帝遠”的“蠻夷之地”,地域屏障遲滯了雲南錫工藝品與國內中原市場的廣泛交流,而雲南,又是廣泛聯系東南亞的出海大通道,“皇家雪萊莪”的文字描述,則表明錫工藝品在東南亞的廣泛傳播和技術普及,也奠定了馬來西亞錫工藝制作的曆史地位,並在後來“大馬錫”的技術引進過程中,形成中西合璧。
所以,在馬來西亞的錫器中,不僅有中國酒具,也有英國啤酒杯,還有美國殖民者咖啡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生活需求中,決定了馬來西亞錫工藝品的市場廣泛性。
尤其不能忽視,“皇家雪萊莪”的資料中有一段言簡意赅的文字這樣寫道:“與西方不同,中國錫工藝品主要用于祭祀而不是餐桌。”這表明,千百年來,中國的錫工藝品強調了欣賞和收藏的“工藝價值”,而不是把它當成生活需要的實用錫器,導致中國的許多錫工藝品最終被束之高閣的命運。
從錫工藝品到錫器,體現的是一種經世致用的價值!
當我們從錫制的酒架上拿出一瓶葡萄酒,倒在一只錫與玻璃結合的酒杯裏,我們或許會發現,從高雅的藝術品到下裏巴人的生活用品,其實是一條並不遙遠的錫工藝之路!
爲此,李子森一直努力探索和嘗試從這種“館藏”的境界裏走出來,用精錫制作了隨身攜帶的小酒壺、吃過橋米線的“天下一碗”、喝乍甸牛奶的奶杯等等,讓錫工藝品走向經世致用的錫器,也意味著走出一條中國化、本土化的中國錫器之路。
告別一個過去的時代,在新的時代發展中爭做行業“領軍人物”,李子森,正在致力于爲錫文化的繁榮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陳勇 趙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