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想玲 趙雅儒 攝影雷遠東
2012年,海特高新宣布,投資近1億美元(約合6.3億元人民幣),在新加坡新建航空培訓基地項目,這也是迄今爲止四川投資新加坡單筆金額最大的項目。川企走出去,爲何項目會選擇新加坡?作爲“先行者”,又有哪些經驗和心得?8月15日,封面新聞記者在成都采訪了海特高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飚 。
海特高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飚
航空産業發展潛力大
共同的文化認同很重要
爲何選中新加坡?李飚表示,新加坡是東南亞客運貨運轉運中心,是連接南北半球的中轉站和樞紐,航空業非常發達。樟宜機場是全球管理最好,也是亞太地區最繁忙的機場之一。航空産業市場龐大。其次,經過多年的發展,海特儲備了一定的能力和經驗。急需走出去,在更大的市場上接受鍛煉。通過和國際同行的深度交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和能力的人才。
在李飚看來,多元的文化環境也是選擇新加坡的一個原因。“之前我們也走過柬埔寨、俄羅斯、巴西等地,進行航空技術和能力輸出。多多少少出現水土不服。”李飚說,新加坡融合了華人文化、西方文化以及東南亞的文化。從這個方面說,雙方具有一定的文化認同感。
對于這個投資,海特方面也是非常謹慎的。李飚說,他們專門邀請了第三方國際機構,對這個項目進行了評估。調研結果出來後,他們判斷,在東南亞航空業還有著超過15年的高速發展期,飛行培訓的市場非常龐大。
當然,在吸引海特“走進來”的過程中,新加坡政府所表現的“誠意”也讓李飚感受頗深。李飚告訴記者,從前期市場評估到土地使用,新加坡政府給予了極大的幫助。“能感受到,他們願意創造條件讓我們過去。”
海特新加坡航空培訓中心
事實上,在海特到來的前後,國際航空業巨頭,先後到來新加坡開展培訓業務。
外界觀察者看來,新加坡地理位置便捷、擁有大量優質勞動力,同時新加坡經濟發展局 (EDB)還對投資者提供全面支持、稅收減免、一流的營商環境等, 都讓這裏成爲了東南亞航空培訓的優質基地,由此帶來的競爭也就不可避免。當然,這種競爭在李飚看來並不是個壞事。“我們重視的差異化和細分市場。”李飚說。
走出去要結合自身優勢
融入當地經濟和全球産業鏈
走出去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按照海特新加坡項目的商業模式,最初考慮把新加坡基地打造成集酒店、飛行員培訓中心、乘務員培訓中心爲一體的綜合基地。但新加坡規定,商業園的土地性質不能修建酒店。在多次商談的你來我往中,李飚坦承,他也說過“不做了”這樣的話。
目前看到的結果是雙方相互磨合後的結果。“規劃的住宿區沒有了,原本的水上救援項目也被砍掉了。”李飚說。
“目前來看,階段性成果還是滿意的,當然距離最初的設想還是有些差距。”李飚說,目前只有兩台模擬機,未來7個機位的模擬機都將陸續到位。
海特新加坡航空培訓中心,飛行員在駕駛模擬機
作爲走出去的“先行者”,李飚的體會是,首先,要結合企業自身優勢。以海特高新爲例,之所以在新加坡做飛行培訓,是因爲海特在飛行培訓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公司還有飛行模擬器的生産研制業務。可以將好的培訓經驗和服務輸送出去。
其次,企業要融入全球的産業體系。在技術和産業服務走出去的同時,才能在更大的平台和市場上開拓市場。“新加坡做好之後,我們也希望能走的更遠,將能力更多的輻射出去。”李飚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