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寇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馬來亞時間爲12月8日),又揮師南下,入侵馬來亞。
擁有海陸空三軍、兵力達10萬人以及兩三百架戰機和兩艘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的英軍,面對只有三師兵力僅4萬多人的日本侵略軍,在馬來亞節節敗退,被騎著自行車的日軍驅趕、丟盔棄甲狼奔豕突。
到了第二年的1月31日,55天的戰鬥中英軍防線全線失守,七八萬英軍的主力從馬來亞內陸一路潰退到被英國首相丘吉爾譽爲“攻不破堡壘”的新加坡,企圖負隅頑抗。
此時,由華僑抗敵動員總會、馬來亞共産黨代表合作倉促組成的上千名星華義勇軍上陣了。組建不過二十天的星華義勇軍初期只招三千人,但一周內報名抗日的華人達到上萬人之多。其中有部分是國民黨屬下的三民主義青年團成員,還有部分馬來亞共産黨成員。
二月一日,柔佛和新加坡連接的長堤被英軍炸毀,日軍則開始進攻。星華義勇軍只有簡陋的武器,甚至有人只能拿上世紀的獵槍,但依舊英勇作戰,配合和協助英軍防守新加坡。
日本侵略軍此時氣勢如虹,山下奉文氣焰囂張,日軍實際兵力遠不如英軍,但依舊氣勢洶洶地在8日攻上了新加坡島。星華義勇軍被英軍派往各處阻擊,但終因缺乏武器彈藥損失慘重,英軍也喪失了繼續作戰的意志,星華義勇軍被迫在2月13日宣布解散。
1942年2月15日,防衛馬來亞和新加坡的英軍總司令白思華中將,手舉白旗向日軍投降了。至此,英國殖民主義者統治了百多年的馬來亞(含新加坡),終于拱手讓給了日本侵略者。從此,馬來亞各族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度過了三年半暗無天日的悲慘日子。
1、
在一片混亂之際,華僑抗敵動員總會勞工部的主任林謀盛,在2月11日接到國內命令,要求他立刻撤離新加坡。
林謀盛不得不撤離,因爲他早已是日本人的眼中釘。
林謀盛是福建省南安人,1909年出生于南安市南廳後埔村,其父是新加坡著名建築師和實業家林路,排行十一。他早年就讀鼓浪嶼英華學院,16歲那年就來到了新加坡,進入來福士學院學習,後又入香港大學商科就讀,兩年後因父親病逝而辍學,回家後繼承父業,經營福安有限公司。
林家企業主營機器制磚,林謀盛本人俠義大度,爲人豪爽,經營有方,事業有成,頗有人望,成爲了東南亞著名的華僑企業家。他被推選爲福建建築工會會長、馬來亞中華總商會董事等職,還擔任華校校董。
七七事變後,林謀盛不遺余力爲抗戰籌款,並在馬來亞宣傳抗日,團結華人工商業者抵制日本企業。他曾經鼓動日資企業吉蘭丹東海岸鐵礦公司的華工罷工,結果一次性有4000多工人出走,後來又鼓動了剩余500多人離開,搞得日本人只好關門歇業。
1938年2月,他策劃組織並派安溪會館總務莊惠泉潛入馬來亞丁加奴州日資龍運錫礦廠,發動了3000名華人礦工大罷工,導致日本軍需供應受阻。
這些事搞得英國殖民當局很頭痛,此時英國、美國還在和日本大搞貿易,將鐵礦石和廢鐵買給日本人,日本再以此造出炮彈、炸彈去轟炸中國大地。
英國人打算羅織個罪名將林謀盛驅逐出境了事。在交涉過程中,林謀盛主動出擊,憑著自己對語言的敏感,幫著英國人查出了潛伏在英國警察局內部的日本間諜。這下英國人就不好意思再對付林謀盛了,只能讓他繼續在馬來亞、新加坡等地活動。
日軍一旦登陸新加坡,必定會對林謀盛下手,所以他只能趕緊離開。他和莊惠泉在新加坡助理警察總監陶林烈的幫助下,登上兩支快艇,總計十六人加四名水手,在炮聲中離開了新加坡。
由于得到了英國警察局海上油庫的補給,林謀盛等人順利穿越印度洋,在十七日下午到達了錫蘭(斯裏蘭卡)東海岸。
此時大批從新加坡撤離的英國人也亂紛紛地在錫蘭登陸,于是林就在錫蘭遇到了新加坡英國殖民當局的幾位官員,順利地搭乘英國軍艦到達印度孟買,又搭乘火車到了加爾各答,在中國領事館的幫助下訂到去重慶的飛機票。他的家小都還在新加坡,這也是林謀盛現在最無法釋懷的憂心事。
在新加坡淪陷之前,英國人才想起將華人組織起來對抗日本侵略,緊急與馬共展開談判,雙方在12月18日簽署合作抗日協定。
協議中包括協助馬共訓練軍事幹部,到敵後發動遊擊戰爭配合英軍抗日。總督湯姆斯以華人抗日動員會的名義,將之前嚴厲打壓並關押起來的馬來亞共産黨及其他抗日團體的人集中起來,在新加坡軍港區搞了一個101軍團特別訓練學校(101.S.T.S),打算傳授一些遊擊戰技術,在日軍進來後可以在敵後搞破壞。
但是新加坡迅速淪陷,101軍團特別訓練學校(101.S.T.S)的這批人一共165人,還什麽都沒學到,大部分人分散到了馬來亞各地,小部分人只好擠在一艘汽艇上經過巴達維亞(雅加達),也撤退到了錫蘭。這批人主要都是東南亞的華人華僑,就此成爲136部隊的前身。而那些分散撤離的受訓人員,此後多半就地隱蔽起來,陸續加入了馬來亞共産黨組織的抗日遊擊隊。
日軍的進攻將英軍從馬來亞地區完全趕了出去,此時英國人已經無法確切得到來自日占區的情報了。
但是中國還能從遍布東南亞的華人社會網絡中搞到情報。比如林謀盛回國後,在重慶就得到了軍統方面的幫助,獲得了他的家小平安無事的准確消息。
英國這時也想明白了:英國人如果還要在東南亞立足,他們如果還想著要打回馬來亞,必須和當地人合作。而東南亞一帶唯一有嚴密社會組織能力,還堅持抗日的人群,就是華人群體了,而馬來亞共産黨的主要成員就是華人。英國人在二戰期間,從來沒指望過能從當地馬來土著中得到援助。
19世紀的加爾各答
最早想著要在馬來亞敵後搞特種行動的,是幾名從新加坡逃到了印度的英國特種部隊軍官烏費羅上校、戴維斯上尉、博羅米上尉等,他們之前剛從歐洲戰場調來東南亞。
他們在加爾各答籌組敵後秘密特種部隊,計劃在馬來亞敵後登陸搞第五縱隊。但是,這幾個英國人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在日軍控制下的占領區,他們作爲白人幾乎是不可能開展任何活動的。
其次,在馬來亞地區英軍幾乎沒有可靠的接引人員,當年英國人的高壓殖民統治可是與不少當地人結了怨的。戰前英國政府與馬共談判達成的協議,並不包括如何執行敵後秘密活動。
再次,英軍現在據守印度,能夠長距離將英軍敵後活動人員運送到馬來亞的,除了美軍的四引擎遠程轟炸機之外,英軍只找到了兩艘隸屬荷蘭海軍的小型潛艇,原先用來布放水雷,可以秘密輸送人員。且馬六甲海峽遍布水雷,日軍嚴密防範,每次能出動的人員極其有限。
但英國人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無人可用。
2、
大約從1942年初開始,陸續有華人從東南亞日軍占領區逃亡到印度。他們甚至長途跋涉,穿越戰亂的緬甸,翻越邊界連綿的熱帶叢林,經曆千辛萬苦到達印度。
他們帶來了零散、片斷的占領區情報:在日軍鐵蹄下,還是有華人在反抗,前赴後繼、士氣高昂。
烏費羅上校、戴維斯上尉等正處于一籌莫展狀態,聽說了陸續流亡而來的華人們的故事,腦子一轉立刻想到一個主意:利用華人華僑來執行秘密任務,他們抗日最堅決、組織性最強。
英國人有了思路,但還沒想出執行方法。從他們所在的殖民當局總部大樓向外看去,加爾各答碼頭方向就有著一隊隊的華人海員在忙碌。烏費羅上校腦子一轉,立刻找人去打聽這些中國海員的情況。在得知這些華人都是“中國海員工作隊”的成員後,上校聯系到了工作隊的負責人:林謀盛。
林謀盛在1942年四月回到了國內,打算去福建老家後再想法子去新加坡,但是未能成行:日軍正在進攻廈門一帶。他在重慶滯留期間,拜托軍統的人去打聽自己家人的消息。軍統花了三個星期,帶來了林的家人在新加坡都安好的消息,林謀盛這才如釋重負。
林謀盛
這時“中國留印戰時工作隊”成立,重慶國民政府委任林謀盛去印度,將幾千名滯留在印度的中國海員組織起來。林謀盛毫不猶豫地在六月十三日搭乘飛機,離開重慶重返印度。
他在加爾各答組織中國海員互助自救,並爲國內籌集戰爭物資。就在此時,英國特種部隊的軍官烏費羅上校和戴維斯上尉找到了他。
英國軍官將他們設想的派遣華人特工到東南亞進行遊擊破壞的計劃告知了林謀盛。林本人在撤離新加坡後就一直有打回馬來亞去的想法,當即對此事表示贊同,表示自己可以出力促成此舉。不過,此時已經是中國政府委任官員的林謀盛同時建議道:這項軍事行動計劃,最好是由中英兩國政府合作實施。
林謀盛立即給當時的中央黨部秘書長吳鐵城寫信,報告了與英國人洽談的原委。當時的國民政府很願意能和英國人合作,立刻接納了這項計劃。
1942年冬天,吳鐵城代表中國國民政府,與獲得英政府授權的英國駐華大使森遜達成合作協議,于1943年初正式成立136部隊,由聯軍總部直接負責指揮,英國政府負責訓練、財政、運輸及工作計劃指導。
中國國民政府負責提供人力資源,任命戰前在馬來亞頗有名望的林謀盛擔任136部隊馬來亞華人區區長,全面負責136部隊華人成員在馬來亞敵後的行動,並且授予林謀盛以上校軍銜,莊惠泉授予上校銜,任馬來亞副區長。
莊惠泉(右)1956年在福州考察時留影
這支部隊主要由接受過專業特工訓練的軍事人員以及電訊技術人員組成,其成員主要由國民政府從國內馬來亞僑生以及當時滯留印度的中國海員中招募,包括少量原101軍團人員送往印度的坡那聯軍訓練營受訓,學成後的華人成員在英國軍官領導下潛入馬來亞敵後開展活動。
華人組員以“龍”爲徽號,所以稱爲“龍組”。
第一批參訓人員十名,由林謀盛親自帶領,在1943年1月16日由重慶飛抵印度坡那第25軍事學校受訓(實際地址是在斯裏蘭卡島的亭可馬裏港外的一個島嶼上,守衛森嚴,高度保密)。陸續到來的中國特工分別派到印度、錫蘭各地的遊擊戰訓練基地去參訓,受訓期最長可達八個月。
基礎訓練結束後,中國龍組特工們再集中到加爾各答,與一批英國人、印度人以及外籍華人一起參加間諜科目訓練:偵查、跟蹤與反跟蹤、秘密通訊等。最後階段,他們受命獨自住到旅店中,臨時接受命令去英軍的機場、軍營、船塢碼頭、工場等處進行偷越、偵查活動,還冒充日本間諜進行各種活動,算是一種實習。
136部隊作爲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它的任務是在敵後搜集情報,擾亂敵人的後方,聯系當地的抗日武裝隊伍,配合英軍的反攻作戰。
但是,從一開始中英雙方就各有各的打算。這支部隊的內部矛盾重重。英國方面希望利用中國的力量來維護其殖民地利益,而中國國民政府方面 則希望通過這一合作,將情報勢力向南洋滲透。
在吳鐵城致蔣介石報告中說:“馬來亞方面,適英國經濟作戰部派人要求我國協助……交由中統局派新加坡華僑林謀盛同志與英方洽辦,由英供給器材交通,我方供給人員,經過特殊訓練,後派人淪陷區工作,俾能充分利用盟方優越之物質以建立我在該地之黨務基礎。”(1945年10月30日《國民黨中央黨史館藏檔》特030-356)
英國人在與中國政府合作過程中,也對中國人的“龍組”抱著戒心。英國的大部分訓練營的領導者在淪陷前的新加坡和馬來亞都是軍事高官或者警官,盡管在戰爭中遭到失敗,但是他們仍舊表現得趾高氣揚,不僅輕視中國學員,還在待遇上歧視他們,中國軍官不僅不能及時拿到軍饷和補給,甚至都不能坐火車上的軍官車廂。
英國軍事當局還擔心中國人主導了行動計劃,英國情報組織特種執行部隊(British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 SpecialOperations Executive)開始考慮從加拿大當地華人中甄選136部隊人員。這是因爲加拿大華人容易混入東南亞當地,在語言上加拿大華人大多掌握英文和廣東話。最終有150名加拿大華裔同意加入,136部隊的英國組成員就此成型。
136部隊訓練營中,被招收的華人特工要接受嚴格的訓練,其中包括:翻譯(廣東話)、暗殺、無線電操作、拆除、跟蹤、跳車、跳傘、閉氣遊泳以及野外生存等技能。
中國來的龍組隊員們在訓練中非常努力,但對于英國組的華人來說遊泳是最大的挑戰,他們絕大部分都不會遊泳。這是因爲當時加拿大BC省普遍的種族歧視,一般泳池是不允許華人使用的。
但是這批英國組的成員(包括一些東南亞殖民地的原先英國手下高等華人雇員)由于被委任爲基層幹部,對英國特別忠誠,他們的待遇也比“龍組”成員要好。英國人的這種分化政策,這使得受訓人員間存在裂痕,華人們自尊心受損。雖然負責華人組事務的林謀盛作了抗議,但是英國當局仍然執意堅持如此安排,林謀盛對此毫無辦法,只能以大局爲重,努力安撫其成員。
林謀盛曾對龍組特工們說:“英國人因爲他們的傲慢而很難相處,但是,馬來亞的解放只有通過中英合作取得。我們提供人力,他們提供通信支持、武器、經費、訓練、指揮以及其他戰爭必需品,爲了國家,我們必須容忍。”
3、
1943年5月至1945年5月間,136部隊通過搭乘潛艇、空降方式先後共派出了七批“龍組”小分隊潛入馬來亞。
這些九死一生、自求多福的任務,大多以華人“龍組”特工爲主導,少量幾個白人特工基本是指揮官和電訊技術員。英國人每次想要單獨派遣英國白人去執行任務(估計有四次),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最後只好完全依靠華人特工去執行任務。
第一批龍組的五名隊員由戴維斯上尉帶領,在1942年5月11日夜離開錫蘭的科倫坡港口,搭乘荷蘭潛艇橫越印度洋前往馬六甲海峽。行程的第四天開始基本在水下航行,一連八天都是這樣緩慢小心地在馬六甲海峽海底行駛,躲避日軍的巡邏艇。龍組隊員都被迫蜷縮在狹小空間裏,昏昏欲睡。
丹絨漢都海灘
5月24日晚上八點三十分,潛艇在馬來半島霹雳州附近海面浮出水面。戴維斯上尉和五名龍組特工在霹雳邦咯島(Pulao Pangkor)以北4英裏外的丹絨漢都(Tanjung Hantu)登陸上岸。此行主要任務是到馬來亞作初步摸底調查,偵察和搜集情報。
戴維斯上尉身體健壯,動作靈敏,會講不太流利的馬來話和廣東話。他原來是一名殖民地警察,日本人登陸馬來亞後才被吸收到英軍特別行動組。
四名華人組員:吳在新、李漢光、龍朝英、譚顯炎分頭出發,分別去搞補給、聯絡當地華人、與抗日遊擊隊取得聯系。另一名華人組員陪同戴維斯上尉留在密林中待機而動。
蒙巴登上將與譚顯炎握手
四人的行動非常順利,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全部都在當地華人社區找到了落腳之處。龍朝英還在紅土坎市汽車站對面咖啡攤找到工作,以此爲交通聯絡點。而吳在新在紅土坎市內搞了一處走私暹羅糧食的公司爲掩護,在七月底和馬共抗日遊擊隊聯系上了,只是對方暫時還沒完全相信他,畢竟當時漢奸走狗滿地都是。
第一批龍組特工的情報工作很出色,在很短的時間就融入了當地社會,很快就搞到了大量情報。經過一個月的逗留後,戴維斯上尉彙集了衆人的信息,在李漢光協助下走出密林,准備乘坐另一艘潛艇返回科倫坡。他把自己的臉塗成黑色,化妝爲印度人,幾經周折在6月25日終于成功返回。他向東南亞盟軍司令部特別行動執行部馬來亞組彙報,爲重返馬來亞森林執行任務制訂一個長期的全面計劃。
戴維斯根據當時獲得的情報已確定,馬來亞全境都有馬共領導的抗日遊擊隊的活動,而且馬共和抗日軍願意跟英國人合作,以共同對付日本人。于是,在盟軍司令部的授權下,戴維斯帶著要與馬共高層談判合作的計劃,于1943年8月4日晚第二次乘坐潛艇在霹雳丹絨漢都以北的昔加裏(Segari)地帶上岸,隨行龍組特工有陳崇智、余天送等人。還有一位是中方的無線電技術人員梁元明。
實際上梁元明是國內選派來的技術人員,到印度後只接受了電訊技術訓練。他也不是馬來亞華僑,不熟悉當地情況,而且沒有經過遊擊戰訓練,一開始抵制此次冒險行動,爲顧全大局才跟著來的。果然,此後十幾個月他無所事事,因爲英國人的發報機一直沒有到位。
戴維斯的另一位重要助手布魯姆在一個月後也以同樣方式到達。
戴維斯一行人這次抵達的消息,通過當地一名漁民(馬共的同情者)的關系傳到了剛被委任爲霹雳州代州委書記的陳平位于美羅(Bidor)的總部。
陳平,這位在戰後馬來亞叱咤政壇風雲幾十年的傳奇人物,此時年方19歲,剛剛因爲州委其他負責人被捕而迅速擢升爲州委書記。
陳平
陳平回憶錄《我方的曆史》記載:他接到消息後,出于要與英國人代表取得聯系的迫切願望,他不顧日本人已經獲悉盟軍潛艇在霹雳海岸活動的情報,已明顯地加強了當地安檢措施,冒著極大的風險騎著自行車,經過兩天迂回曲折的路程,趕到昔加裏。
1943年9月30日近傍晚時分,當時的陳平化名陳金生,代表馬共州委會與東南亞盟軍司令部最高司令蒙巴頓的代表戴維斯就在昔加裏舉行了第一次正式談判。
戴維斯此行之前,已經通過潛艇給第一批龍組特工送來了一些美制武器,龍組特工們將武器轉交給了馬共遊擊隊,因而取得了馬共遊擊隊的信任。
這一次戴維斯向陳平出示盟軍司令部最高司令的授權書,並詳細介紹了自己戰前曾參與英國人在新加坡淪陷前夕臨時抱佛腳舉辦的101訓練學校的教學工作,以及與霹雳州派往受訓的馬共人員交往的經曆。
在會談過程中,戴維斯和布魯姆從一開始就清楚表明,他們急欲與馬共高層建立正式聯系的意願,他們也急于了解馬共和抗日軍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實力,包括武器裝備的情況和遊擊隊的戰鬥力。州委書記陳平雖然年紀輕輕,第一次與盟軍最高司令特派代表直接面對面打交道,不僅毫不怯場,而且能機警地應對:他只能就他們個人的安全問題提供建議。不過,他向他們保證,他一定會盡力代爲轉達他們要給馬共中央的任何信息和要求。
當時,整個海岸平原地區已經很不安全,他們需要轉移到日軍難于圍剿的內陸,進入地勢險要森林茂密的中央山脈地帶。戴維斯和布魯姆戰前都曾在金寶和怡保任職,熟悉這裏的地理環境,最後接受了陳平的建議,選中了金馬侖高原附近地區的布蘭丹山區一座高達2200英尺的山頂作爲未來136部隊紮營地。
金馬侖高原
這裏的地形和環境正合地勢險要、森林茂密、人迹罕至的安全要求,走捷徑上山,也要費力走兩個小時的路程,連最強壯的遊擊隊員都感到非常吃力。在這座山頂上可以俯視整個海岸平原和後山地區,便于無線電通訊,天氣好的時候,還可遙望西北面馬六甲海峽藍色海面,甚至50英裏外的邦咯島,以及西面的九嶼島(包括布羅島、拉朗島等),蜿蜒曲折的霹雳河流經的沿岸如夢如幻的景色也盡收眼底。
而且,這裏離活躍于霹雳州的人民抗日軍第五獨立大隊的地盤不遠,情況緊急時,隨時可以給予援手。
盟軍東南亞司令部與馬來亞抗日人民軍之間著名的《布蘭丹協議》,後來就是在這裏經過雙方長期談判後簽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