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縣風景名勝
玉蒼山風光
漁寮大沙灘
沙灘長2000米,寬800米,呈新月形,是我國東南沿海大陸架上最大、最平的沙灘之一。景區沙灘和海岸上還分布著許多奇礁怪石,尤以“音樂石”稱奇,用小石敲擊可奏出音色優美的樂曲。兩岸青山蒼翠,島嶼星布,漁船點點,相互交織,形成一幅美妙的海上風光畫卷。目前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漁寮大沙灘
玉蒼山國家森林公園
玉蒼山是目前蒼南縣唯一一處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于蒼南縣城西北20多千米。主峰“大玉蒼”海拔921.5米,森林覆蓋率達94.28%。山勢高峻,林木茂密。景區集奇、秀、幽、野于一體,以日出、雲海、奇石爲“三絕”,形成美輪美奂的玉蒼山水畫卷。這裏是石的海洋,怪石嶙峋,更有巨岩拔地而起,險峻異常。玉蒼山被譽爲蒼南“衆山之祖”。是浙江省級旅遊勝地,2000年被評爲溫州市十大名勝景點之一。
玉蒼山“摩天石階”
蒲壯所城
位于蒼南縣浙閩交界處的馬站鎮蒲城鄉,是古代著名的海防城堡建築。蒲城原爲沿浦灣一角,因潮汐漲落,泥沙淤積,漸成菖蒲、蘆葦叢生的海灘。一千五百多年前,來此搭寮墾荒的先民取蒲葉編織爲門而得名“蒲門”。 唐宋以來素爲戌守要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爲防倭寇而建,修建蒲城城牆,三年後竣工,此地便改名爲“蒲城”。正統八年(1443年),霧城“壯士所”並入後,合稱“蒲壯所城”,現稱蒲城。1996年,國務院公布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蒲壯所城
石聚堂景區
位于蒼南縣浦亭鄉羅溪村白石坑山與嶺頭村漁池山之間,西接玉蒼山,北接南雁蕩山,東連岩下寺,距縣城四千米。整個景區怪石累累,爭奇鬥豔,故名“石聚”。又因山中心高處有堂,故民間通稱爲石聚堂。景區以奇岩、碧湖、幽洞、宗教文化見勝。分爲“石聚天成”、“玉泉洞天”、“太寶觀日”三部分。
石聚堂景區
金鄉古衛城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築城置衛,管轄海岸線長達二百多公裏,是浙南沿海的軍事重鎮,被稱爲“東南第一衛城”。城圍十裏,護城河環繞全城,呈八卦乾坤布局。獅嶼、球山雄踞、城牆巍峻,抗倭英雄戚繼光曾幾度在此紮營練兵,抗擊倭寇。金鄉人民在抗倭鬥爭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也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性格特征。根據明初軍隊規制,一郡(府)設“所”,連郡設“衛”。金鄉衛城作爲“衛”,當時下轄蒲門、壯士(今屬蒼南縣) 和沙園 (今屬瑞安市)三“所”,所轄將士近萬,足見其在明朝海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金鄉古衛城
莒(音舉)溪大峽谷風景區
位于莒溪鎮境內。主要由莒溪大峽谷、劉基廟、浙南廊橋西廳蔚文橋、石岘(紅色文化)、岘山石洞、蛇山公園、龜山公園七大版塊景區以及散布境內的古宅民居、畲族村寨、千年水碓等古建築組成,合稱莒溪生態自然風景旅遊名勝區,總面積五十平方千米。各板塊景區景色優美、山水迷人,既各自獨立,各有特色又相互協調、融合統一。
莒溪大峽谷
蒼南縣風景樂園勝景還有棕榈灣、日月潭農莊、歐樂灣、五鳳香茗園等。
棕榈灣風光
蒼南縣著名人物(二)
上官鼎,南宋官吏。甯宗慶元五年(1199)進士。擢秘書修撰,後守英州(今廣東省英德市)。官至兩廣節度使、內閣學士、禮部尚書等職。
殷汝骊(1883年—1941年)民國名人、殷汝耕兄。早年創辦小學堂,提倡新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東渡日本,畢業于早稻田大學經濟科,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民國成立,當選爲國會議員。民國五年(1916年)夏,北洋軍閥與國民黨人聯合組成段棋瑞內閣,其中國民黨人僅主外交、財政、司法三個部,殷汝骊任財政部次長,後去職。在任時,有意于家鄉礬礦的開發,集資開辦東瓯明礬實業公司。經營失利後,股東紛紛退出,殷汝骊獨自增股,改組爲興記礬廠。後來,興記生産的“興記大明珠”馳譽上海、香港市場,推動了家鄉礬業的發展。1922年,任《中華新報》經理,張季鸾(陝西省榆林人,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生)爲主筆,副刊《創造日》系創造社成員所編,一時獨放異彩。1924年年冬,受聘爲河南省銀行總理。1927年春,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兼鹽運使。不久,省府改組,殷汝骊回到上海。1936年,殷汝骊被誣爲與其弟殷汝耕有牽連,被捕解到南京。釋放後,殷汝骊由上海遷居杭州。“七七”事變後,全家遷居四川。晚年只以書畫自遣,尤愛畫松。1941年病殁于成都。長子殷之浩,建築業巨子。
殷汝耕(1883年—1947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近代政治人物,殷汝骊弟。1904年官費留日,曾加入同盟會,隨黃興參加辛亥革命。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敗,再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科,曾兼任孫中山所辦中華政治學校翻譯,號稱“日本通”。1920年,勾結日本特務在蘇北阜甯設新農墾殖公司。1928年爲外交部駐日特派員。10月歸國,任上海特別市政府秘書。12月任交通部航政司長,後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議。1932年4月,殷汝耕任上海市政府參事,在談判中任翻譯,參與簽訂《淞滬停戰協定》。1933年3月,日軍大舉進攻長城各口,國難當頭,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簽訂,殷汝耕始終參與其事。日方制造冀東事變,成立僞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又改爲“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殷汝耕任主席,公然叛國投敵。1943年2月,複任汪僞山西煤礦公司董事長。4月,任汪僞國民政府經濟委員會委員。1944年初,任汪僞治理運河籌備處主任,“獻策敵僞,修浚運河以便利運兵”。日寇投降後,殷汝耕于當年12月5日被收押于北平炮局胡同陸軍監獄。1946年6月26日被空運至南京,入押在南京老虎橋監獄。自知必死,在獄中手抄《金剛經》留與親屬。1947年12月1日被處決。
殷汝耕
朱善醉(1918年—1941年)革命烈士。1937年加入中共,組織抗日救國團,進行抗日活動。1939年任中共鼎平縣委青年部長,進行艱苦卓絕的地下革命鬥爭。1941年在突破敵包圍圈時中彈犧牲。
鄭立于,生于1932年。作家。曾任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浙江地方志”特約編審。主創報告文學和旅遊文學。主編地方志《平陽縣志》。
張植(1902年—1939年),字培農,又名張培農。中共早期黨員。早年積極投身農民運動。1927年任平陽縣農協會長。抗戰爆發,赴晉東南一帶組織抗日武裝,後返回故鄉組織熱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線,後在抗日民軍晉冀豫邊區辦事處任軍需主任。1939年初在山西陵川(隸今晉城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徐潤之(1855年—1919年)清末名醫、醫學教育家、中西醫結合先驅。開辦醫校,爲浙南地區培養了衆多中醫人才。
章志中(1915年—1941年)革命烈士。1939年初加入中共。策動警備隊起義,被捕後獄中受盡折磨,被殺害。
王均瑤(1967年—2004年)當代優秀企業家。曾任均瑤集團總裁。著名的“王氏三兄弟”老大(二弟均金,三弟均豪),三十八歲英年早逝。
黃慶澄(1863年—1904年)清末鄉儒、溫州最早的數學普及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順天舉人。學識淵博。被清末大儒俞樾(湖州市德清籍)贊爲“當代奇人”。
蒲門生,清末著名昆劇藝術家。一生流落江湖,名氣很大。三十二歲逝于異鄉。
歐陽寬(1904年—1941年)革命烈士。畢業于福州師範學校,後在小學任教。1936年12月加入中共,參加紅軍挺進師。1940年任中共鼎平縣委組織部長,代理縣委書記。被捕後受盡酷刑,仍誓死不屈,慷慨就義。
歐陽寬烈士
李作漢,生于1937年。醫學專家。畢業于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任教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院長。
黃褎(音秀)然,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武狀元。曾在武學學習,是武學上舍生,以武學生的身份奪得武狀元後,即被朝廷任命爲武學谕。不久升爲武學博士。
徐天铎(1904年—1988年)近代企業家。對醬油等釀造品的研發與制造有突出貢獻。
王自中,南宋著名地方官吏。淳熙元年(1174年)就試于兩浙轉運使,詩賦第一。淳熙五年(1178年)中進士,曆任安徽懷甯縣主簿、浙江分水(舊縣名。今杭州市桐廬縣西北)縣令、湖北郢(音影)州通判、江西信州(今上饒)知州等。
華紉秋,生于1929年。著名水彩畫家。早年先後就讀于蘇州美專、杭州藝專和中央美院。後曆任武漢工業大學建築系主任、教授,是國內建築美術有影響的畫家。
王叔旸(音陽。1903年—1973年)早年考入上海中法通惠工商中學工科。次年,用“叔旸”名字考入三友實業社,受經理沈九成器重。後由練習生升調爲廣告部主任、總務科主任。後被派往新加坡工作。1925年春,王叔旸與人合股開設“上海書局”,成爲在南洋宣揚中國新文化的陣地。5月,王叔旸辭去三友實業社職務,在上海另設采辦機構,采購書籍、文具及國貨日用品轉運新加坡。先後與創造社出版部及上海一些進步書店建立特約經銷關系。又爲魯迅領導的左翼文藝團體的出版單位及中共中央的《向導》等刊物開辟發行渠道。1937年後,在上海以新生出版社名義,聘請葉淺予(杭州市桐廬籍)等編印《新生畫報》月刊。“八一三”後改爲《抗日畫報》(三日刊),直至上海淪陷前停刊,避居于新加坡。1938年起,王叔旸再次出任上海書局經理。1941年,與胡愈之(紹興市上虞籍)合作,出版進步書籍,通過上海書局發行渠道,銷售南洋各地,因太平洋戰事而中辍。之後,參加郁達夫(杭州市富陽籍)、胡愈之領導的“華僑抗日文化工作團”,任總務委員。1942年2月,日本攻陷新加坡,他避居蘇門答臘一帶山裏,開荒種地。1944年2月,當地土人向日軍誣告他接濟英軍情報與糧食,被捕後受酷刑。後以“證據不足”獲釋。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與人繼續經營上海書局,複與胡愈之、沈茲九(湖州市德清籍。胡愈之妻)創辦新南洋出版社,印行《風下》周刊、《新婦女》周刊,宣揚民主、進步思想,風靡南洋。1950年9月,王叔旸回國參加全國第一次出版工作會議。此後,英殖民當局不准其進入新加坡,遂來往上海、香港,經營上海書局分局與華興商號。1973年在香港逝世。
陳高,元代進士、詩人。先世自閩遷來蒼南。青年時結識三鄉人,相互酬唱,皆工詩文,時人稱“瀛洲三傑”。曆仕慶元路錄事、慈溪縣尹等。性格明敏剛決。
池方日(1915年—1988年)曾用名朱敏中。1938年加入中共。1941年12月,任新四軍蘇中一分區高家獨立團組織股長。次年,任該團政治處副主任。32年3月,任中共蘇中地委高郵縣委政工部部長。34年任蘇浙軍區獨立團政治處主任。解放戰爭中,任華東野戰軍六縱隊組織部副部長、華東野戰軍十六旅四十八團副政委兼主任、六縱十七旅四十九團政治委員。建國後任空軍第九師政治部主任等職。1963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參加過黃橋戰役、天目山戰役和蘇北地區戰鬥、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以及淮海、渡江等大型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長達五十年革命生涯中,出生入死,多次負傷。
陳青蓮(1921年—2000年)經濟學家。畢業于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先後任教于上海商學院(上海財經大學前身)和上海複旦大學管理學院經濟管理系。
林管,南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武狀元。自幼博文精武,智能雙全。 由于當時金國占領宋朝國土後,仍然要南下吞並南宋。爲了國家安全,不受外敵侵略,收複失去河山。林管一心盡忠報國,主動請求統軍北上抗擊金兵。但是朝廷懼戰,仍然屈膝求和,不思驅逐金兵,收複失去的國土。林管的請求未被答應,英雄無用武之地,並且還受到投降派的排擠。不久,林管帶著遺憾被迫離開朝廷,回歸故裏,在故鄉建了自己的“狀元府”。
楊介生,生于1960年。優秀企業家。在溫商中被稱爲知識型企業家。1989年,正式創辦了上海錦麗斯有限公司。1998年獲“上海十大傑出青年”提名。1999年獲上海市十大優秀青年企業家“金鷹獎”。
陳鳌,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武狀元。曆任修武郎,禦封“東南第八將”。弟陳鄂。
陳鄂,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武狀元。曆任修武郎,禦封“東南第十將”。兄陳鳌。
張傳卓(1919年—1942年)革命烈士。1938年9月加入中共。利用擔任小學校長身份秘密建立中共南坪小組。1940年成立中共蒲門區委,任組織委員。後被捕遇害。
徐俨夫,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文狀元。曆任禮部郎中、禮部侍郎等。
項桂發,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中武狀元,任知雷州(今廣東),循州(今粵東惠州一帶)。景定二年(1261年)任禦營統兵護駕防禦使,帶禦器械節制、皇城司兼管轄,內侍省提督,親衛軍務事,進升中亮大夫。值時亂離,逆胡侵犯,項桂發承重命宜當克盡忠勤振護,拯濟顛危,樹立功勳。 “玉蒼雁蕩湫,諸溪海向流。所衛東陲伫,默默已言休。” “景觀人物大事件,美食特産全荟萃”。下期咱們接著聊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
謝謝朋友們的關注,下期再見! (部分圖片下載自網絡,如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系本文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