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李嘉誠之前的首富,曾拒絕江、朱:他是福清人公認的“大哥”》一文發出後,不少人追問,林文鏡一生最重要的生意夥伴——印尼前首富林紹良家族現況如何,其二代在幹啥?
林紹良比林文鏡大11歲,二人既同姓又同鄉,並共同打拼,合力創辦印尼三林。寫林文鏡,就不能不寫林紹良,反之亦然,談林紹良,就缺少不了林文鏡這一關鍵人物。上述文章已提到,林文鏡回國“二次”創業時,將産業交給合夥人林紹良家族,以及弟弟等家族成員經營,那麽,事業發展到什麽程度,有什麽新的變化嗎?
如果父親在世做錯什麽,請諒解!
家屬送別林紹良
印尼首富林紹良,生于1916年,病逝于2012年6月10日。6月18日舉行葬禮,下葬新加坡蔡厝港政府墳場。整場葬禮莊嚴肅穆,千人送別,儀式以華語、英語、印尼語三種語言進行。
出席葬禮的除林紹良女婿黃漢琳、三個兒子林聖斌、林聖宗、林逢生、女兒林美君等之外,還有近1000名親友、各國政要、三林集團員工。長子林聖斌以印尼語致悼詞時,曾一度哽咽,他說林紹良在世時常說自己的成功,有賴于政府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幫助,並勸誡子孫要誠實、努力,並懷著寬廣胸襟對待生活與事業。當林聖斌念到“如果父親在世時做錯了什麽事,我們誠心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諒解”; 不少出席者聽後,隨即鼓掌致意。
林紹良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且頗有幾分神秘。即便林氏家族後來已遷居新加坡等地,可在印尼,一提及印尼華人,就跑不開林紹良和三林集團的話題。確實如此,林紹良生前,任印尼林氏集團董事長、印尼政府經濟顧問,被美國《投資家》雜志列爲世界12大銀行家之一,曾被稱爲“世界十大富豪之一”。2004年,《新財富》將他評爲印尼華人首富。
林紹良祖籍地——福清牛宅村
林紹良,祖籍福建省福清縣海口鎮牛宅村。今年2月13日,牛宅村的老人們又盼來一年的大喜日子,林紹良家族二代掌門人、三林集團總裁林逢生爲牛宅老年人發放福利。爲秉持父親林紹良愛國、愛鄉、造福桑梓的精神,林逢生每年都會慷慨捐贈170萬元,用于發放家鄉老年人福利基金。
林紹良家中兄弟有三,號稱“林氏三兄弟”, 大哥紹喜、三弟紹根,他是老二。(注:林紹良兄弟姐妹共有7個)林家世代種田爲生,據說有水田30畝,水牛一頭,雖然大富,也算殷實之家,7歲時,林紹良就被送入私塾念書。
1931年,15歲的林紹良離開私塾,在父母支持下,在牛宅村東大路旁,開了一家雜貨鋪,開始創業營生。1935年,父親林元載因病去世。後來,“九一八”事變發生,日侵占東三省,爲逃避戰亂,在母親勸說下,1938年春,林紹良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的古突士鎮,投靠在當地開花生油店的叔父林財金和哥哥。
牛宅村舉辦林逢生捐贈發放儀式
後來,爲感念桑梓之情,林紹良三兄弟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從海外寄回大量食品、物品,幫助家鄉人民度過難關。林氏家族或以父親“元載”之名,或者三兄弟聯名,在福清家鄉捐資興辦學校、醫院、碼頭、橋梁、道路、一都溪引水、閩江調水、開發旅遊名勝等社會福利事業和基礎設施。
叔叔林財金開店,是傳統“坐商”模式,等人上門買油,林紹良來後,就建議改爲“行商”,就是走街串巷,上門推銷,一下子把生意做旺起來。1940年後,有點積蓄的林紹良開始自主創業,騎腳踏車販賣咖啡粉。不過,好景不長,太平洋戰爭爆發,日 * 軍登陸印尼,私營工商業被收歸國有或者充軍用,林紹良的小販生意被打斷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印尼獨立,但戰火並爲熄滅,抗擊荷蘭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又打響了。期間,當地華商在中華總會的領導下,紛紛支援印尼的抗荷獨立戰爭。
林紹良與蘇哈托
一次,爲躲避追捕,抗荷領導人之一的哈山·丁,被安排藏匿在古突士鎮的林家,時間長達一年多。哈山·丁,就是後來成爲印尼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蘇加諾的嶽父。也通過這一層關系,林紹良還結識了彼時任上校團長,後來成爲印尼總統的蘇哈托,並與印尼軍界不少人物結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誼。自此,林紹良開始“走大運”, 之後靠著做軍火跟藥品的生意發家,並成爲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加上後來的煙草生意,到50年代印尼獨立後,林紹良已是南洋的一位大商人了。
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林紹良的企業僅是起步,雖有所發展,但無論資金還是企業規模,都不是特別大,而其家族事業能迅速崛起並壯大,甚至“富可敵國”,與印尼蘇哈托時代不無關系。
印尼“九·三〇運動”事件後,蘇哈托總統于1967年上台執政,印尼政府相繼頒布了一系列調動、吸收國內外資本及企業家投入印尼國家經濟建設的政策,對華商而言,《解決華人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此中最重要的政策之一。1969年,蘇哈托政府又推出了印尼“一五計劃”,抓住這一時機,以及當地企業界人脈關系,林紹良從1967年起,先後建立了一些獨資、合夥企業,並陸續創辦了肥皂廠、紡織廠、輪胎廠、自行車零件制造廠等許多工廠。
林紹良回鄉
三林集團的前身,是成立于1973年的“三林經濟開發企業有限公司”,集團後來分成7大業務企業群,即工業、貿易、金融、開發、建築、零售和聯營企業,後來一起並入三林集團。林氏三兄弟後來都到印尼一起打拼,故稱“三林”。
在最巅峰的時刻,林紹良個人擁有數百億美元的資産,640家公司,資産遍布整個亞洲,家族事業觸及印尼經濟方方面面,特別是靠著特殊關系,獲得了印尼煙草、面粉專營權,靠壟斷大量斂財。林氏家族事業涉及到金融、地産、礦産、汽車制造、電子、交通、種植、木材、航運、建築、旅遊、保險等70多個行業,且不少居壟斷地位,號稱“百業大王”、“亞洲洛克菲勒”,其財力及影響不僅稱雄印尼,還威震東南亞,若彼時有媒體排列富豪榜的話,足以稱爲世界首富。
林紹良家族二代如何接盤守業?
著名僑領、新加坡華仁誼集團董事長林文鏡(中)
三林集團,是國際性大財團。林紹良的生前,擁有“丁香大王”、“ 面粉大王”、“ 水泥大王”、“地産大王”及“金融大王”等美譽,旗下包括“力寶集團”、“三林集團”、“林氏集團”、“ 第一太平”、 遠東銀行、康年銀行、第一太平銀行等諸多獨資或者合資企業。
與同鄉林文鏡結識,最初起于1961年兩人合作的土産生意,林紹良後來與林文鏡等人合夥創辦並控制“華仁誼集團”,並通過華仁誼集團不斷向印尼之外拓展業務,在香港、東南亞、美國等地開展投資並購,並涉足國際貿易。經營房地産、建築、進出口貿易及海外投資的華仁誼集團,也成爲日後林紹良、林文鏡家族旗下的支柱財團之一。
此外,跟老鄉林文鏡一起成立的林氏集團,也是東南亞最大的財團之一,集團下屬公司多達192家。此後,他們還合資組成的第一太平集團,其中,有以專營金融業務的第一太平投資公司,還有專營貿易的第一太平企業公司,業務跨越亞、美、歐、非各洲。林紹良與林文鏡在“第一太平”的股份各占一半,即各占50%股份。
著名潮商、盤谷銀行創始人陳弼臣
林紹良另一個重要版圖,那就是中央亞細亞銀行,乃印尼最大的銀行。林紹良一生的成功,有二大秘訣,一是找准機遇,二是找對朋友,即生意上合作夥伴,也包括政商人脈。
辦廠、投資等經商生意,金融是血液,林紹良也深感若沒有金融界支持,事業就做不大,于是,他決心創辦自己的金融機構。1954年,林紹良創辦了“威英度•庚查納”銀行,可他在金融業經驗不多,此刻,另一個重要合作夥伴出現了,他就是著名潮商、盤谷銀行創始人陳弼臣。1957年,林紹良創辦印尼最大的私營國際銀行——中央亞細亞銀行時,就是受到泰國金融巨頭陳弼臣旗下盤谷銀行的幫助。
此前,我們已專章分享了印尼力寶集團創辦人李文正的傳承故事。被譽爲“銀行界奇才”的李文正,祖籍莆田,與林紹良算福建老鄉。李文正,是林紹良發現的一匹“千裏馬”, 1975年,在飛往香港的飛機上,他偶然結識了彼時任泛印銀行總裁的李文正,發現其才華橫溢,更是銀行業不可多得的人才。後來,林紹良以轉贈17.5%的股份,力邀李文正來中央亞細亞銀行供職,出任中央亞細亞銀行的執行總裁。
力寶集團創辦人李文正
李文正有印尼“錢王”之譽,也正是他與林紹良二人共同經營下,中央亞細亞銀行才能做大做強,成爲印尼金融界巨頭。識人用人,是一個成功家族企業領導人的重要素質。當我們關注美的何氏家族“事業合夥人”制度時,您可能不知道,早于上世紀70年代,海外華商家族已經成功地運用這一模式,把職業經理人變爲事業合夥人,是林紹良在用人上的過人之處。
要知道,當時的中央亞細亞銀行,與李文正先前任職的“泛印銀行”絕不是一個等量級,前者資産僅是“泛印”的1/33,存款額僅是“泛印”的零頭,也就1%。李文正能把規模如此小的銀行做成印尼財團巨頭,與林紹良“疑人不用、疑人不用”有關。
林紹良說過,“自己所學不多,本無力量經營如此龐大的企業,現今之所以能有所成就,主要是善于選擇共事的夥伴。”其實,與林紹良交集的著名華商家族,除了林文鏡、李文正、陳弼臣外,還有“香格裏拉之父”郭鶴年等。《郭鶴年自傳》中,爆出了郭鶴年與林紹良之間的合作關系內幕,也包括恩恩怨怨。
最初成就郭鶴年事業有二大産業,一是糖業,被稱“糖王”,另一個就是面粉業,郭鶴年就參與投資了林紹良那家全球最大面粉加工廠(波戈沙裏公司,當時獲得印尼全國面粉生産2/3的專營權)。反之,林紹良也是香港香格裏拉酒店的一位大股東。在“自傳”中,郭鶴年自己透露,投資面粉廠時,20多年間出錢卻沒有一紙協議,雖分紅不如預期,郭鶴年對林紹良的評價還是“林紹良爲人較公道,尤其是對我。”
印尼三林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林逢生
不過,郭鶴年對林家二代林逢生的看法,卻大不一樣了,甚至說出“林逢生試圖設計欺騙我”字眼。
林紹良有三子一女,長子林聖斌、次子林聖宗、三子林逢生、女兒林美君,皆學有專長,精明能幹。目前,三子林逢生爲家族企業掌門人,負責打理家族事業。長子林聖斌很早就自此創業,獨立門戶,擁有自己的事業。而次子林聖宗,則主要負責中央亞細亞銀行,另外,還負責打理佳福(QAF)(新加坡佳福集團)等業務板塊。林氏二代,基本上是“分工不分家”接班態勢。
另外,林聖斌作爲家族長房,常出現在印尼工商會館中國委員會、雅加達林氏宗親會等社團活動,並出任印尼雅加達林氏宗親會永久名譽主席。
印尼雅加達林氏宗親會第23屆理監事就職
林紹良一生中,與“21”數字結下不解之緣。他是1938年6月21日到印尼謀生,而那一年他正好是21歲。後來,他買下第一部車(二手車)時,車牌號碼“2829”加起來,也是“21”。
1994年4月16日,是他與夫人金婚50周年,原本要在新加坡香格裏拉酒店慶祝 ,可宴會被別人先定下,只得推遲至4月17日,加起來也是“21”。無巧不成書!他去世日期是2012年6月10日,幾個數字加起來又是“21”。林紹良是在新加坡萊佛士醫院病逝,享年96歲,移居新加坡共15載。
1995年,林紹良退居幕後,布置家族接班,三兒子林逢生上位。林逢生,今年69歲,1949年10月生于印尼,讀完中學後,從印尼赴新加坡求學,1971年,在英國Ewell County Technical College畢業,歸來後開始在家族事業曆練,到35歲後,林逢生開始逐步主持集團工作。
1997年,林氏家族企業面臨一場生死劫,亞洲金融危機加上印尼“排華”事件接踵襲來,一方面公司的財富極速貶值,生意幾乎陷于停頓;另一方面,暴亂時銀行及旗下企業財産,甚至是家族豪宅都被洗劫一空。無奈之下,林氏家族只能在國外避難,自此,林紹良移居新加坡,住進獅城東海岸的普洛力路洋房。
1998年印尼“黑色五月暴動”
危難之際,爲挽救家族事業,林紹良從幕後沖上前台,主導企業開展自救和重整。真的來看,林紹良家族在印尼事業幾乎是“斷臂求生”,另一方面,家族事業逐步“乾坤大挪移”,把資金移出境外,特別是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力度。(注:1998年5月,印尼“黑色五月暴動”中,林紹良在雅加達的住所遭到攻擊和洗劫,旗下酒店被燒,印尼當局接管了三林集團旗下大部分公司)
浩劫之後,失去印尼事業根基的林紹良家族企業,身家大縮水,已無法重現昔日輝煌。林逢生掌權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處理危情。當時,中央亞細亞銀行因擠兌,每一個提款機都排著提款的長龍,印尼政府調動央行流動資金52兆盾,換取條件就是三林集團提交旗下108個企業至政府代表機構IBRA,集團因此開始衰弱。令林逢生慶幸的是,幾番周折,加上他的堅持,保住印佳福(也稱“印多福”)和保加沙利二家公司。
印多福,是一家食品和飲料企業,之前,曾通過收購百事可樂在印尼企業,生産七喜和百事可樂,在印尼飲料業占有一席之地。林逢生接管印多福後,側重發力方便面産業,並與著名國際巨頭雀巢合作,成立了PT. Nestle Indofood Citarasa Indonesia。由于專注食品工業及消費産品上,三林集團逐步恢複生機,並成爲一家跨國企業,業務遍及東南亞、美國、澳洲等地。
另外,在菲律賓、泰國、香港、以及中國內地等,林逢生通過旗下“第一太平洋”拓展市場,也包括回福州等地投資興業,有名的國內投資如上海中遠三林置業集團、三林萬業(上海)等。近年來,林逢生加快投資並購計劃,比如收購閩中食品(China Minzhong)股權、2.24億美元收購力拓 集團的澳大利亞煤礦資産等。
林逢生(左1)與招商局領導會面
今年1月,福布斯發布《2017印尼富豪榜TOP50》,其中,林逢生家族以69億美元財富,位列印尼富豪榜第四名。
從林紹良家族二代接盤守業中,我們可以發現,海外華商家族比較注重關系網絡,林氏家族曆經浩劫後能再度崛起,與其編織的關系網絡支持不無關系。當然,他們身處異國,天生“弱勢”地位。這種關系網絡的經營,包括老鄉、祖籍國、宗親、熟人以及商業等網絡人脈;也正由此因素,海外華商家族在商業運作上,表現出驚人的適應性、靈活性、以及競爭力,並在危機處置上更顯卓越之處。
相對而言,海外華商領導人幾乎是“活到老,幹到老”,由于家族觀念和中華傳統文化熏陶,接班傳承更像是自然而然之事。而“分業分工不分家”模式,使得後代子孫能很早各就各位,協力經營家族事業,而且企業間彼此關系表現爲一種穩定、高效關系,血緣與親情像膠水一樣,把它們緊密地黏合在一起,形成強大的對外競爭合力。
更重要的是,像林紹良家族等,雖遵循“子承父業”傳統,家族與企業並重,卻並不生搬硬套“長子繼承”等舊習俗,而是選擇能者居上。比如,謝國民接掌泰國蔔蜂集團,林逢生主理家族事業,並沒有以長幼區隔來處理。值得一提的是,海外華商家族企業中的長子,參與家族、宗親事務相對更多,這也是一種傳承。
/一波說 •傳承在中國(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