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深航乘務員給我發來一條內部通知,是這樣子的:
關于毛毯整理的工作提示全體乘務員:
因目前僅有深圳本站可以保障毛毯回深換新,分公司和各外站無法保障此項工作,請各乘務組在執行分公司或外站航班時,在清艙工作完畢後將毛毯折疊好並分艙疊放,以便後續航班執行。
附:《各航站過站折疊毛毯服務現狀信息》,該表格已同步上傳iPad移動客艙資料庫。如遇外站清潔隊不配合等情況,請乘務長及時通過CSM系統反饋。
該通知于即日起開始執行,禁將毛毯直接裝入垃圾袋中(除航後)!
謝謝大家!祝大家飛行順利!
我一個標點也沒改。
簡單意思就是說:公司現在沒有能力保證每個航班上新毛毯,所以乘務員需要在每個航班落地後,自己或者督促保潔人員把旅客使用過的毛毯疊起來,以便給下一段航班的旅客使用。
是只有深航一家公司這樣做嗎?
也不是,據我了解,目前而言,諸如南航、海航、川航、廈航、天航、首都航空、西藏航空、湖南航空、成都航空、西部航空、昆明航空、東海航空、多彩貴州航空等等航司的國內航班上,大都只能保證早上第一段的毛毯是新包裝的,後續的航段中,毛毯基本是要循環使用的。
而且,出于成本的控制或外包協議的一些問題,並不是每個機場保潔都給疊毛毯,乘務組就只能每段過站自己疊,如果這個航班的過夜點沒有基地,飛機上的毛毯還將會在第二天的航班上繼續使用。
很多乘務員跟我講,旅客似乎也不介意,一條毛毯第一段旅客蓋腳上,第二段旅客蓋身上,第三段旅客蓋頭上,一條毛毯循環使用多次的情況比比皆是。
另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多數航司的頭等公務艙,基本能保證每段換新,但經濟艙,基本都會循環使用。
不得不說,在目前的疫情形勢下,風險太大了。
南京疫情曝出後至今,已經擴散至7省15市,此前沒有人能想到,南京祿口機場的破防,帶來的影響會如此之大。南京本土病例依然在不斷地增加,未來其他城市是否還會出現更多的感染者,我們不敢想象。
鍾南山院士明確表達了擔憂,並指出以前的密接概念已經過時了,現在的密接,只要是在同一空間、同一單位以及同一建築,在發病的前4天,與患者相處在一塊,就可以算作密接了。
那我們這毛毯,是不是不僅僅是密接的概念,還起到了“傳遞”的作用?
空乘對毛毯的積怨早已不是一天兩天,在疫情之前,我們也幾乎每天都處在聽到旅客要毛毯就膽戰心驚的地步。作爲旅客,我認爲大家有必要了解如下幾個問題:
爲什麽飛機上那麽冷?
出于安全、環保和經濟因素,世界上多數航空公司的飛機在地面過站期間外接地面電源而並不啓動APU(飛機的輔助動力裝置,向飛機獨立地提供電力和壓縮空氣,保證飛機內的照明和空調),所以“地面空調車”(或其他設備)成爲了省時環保又安全的一種産品。
但這有一個弊端,就是機組無法調節空調車溫度。在我的飛行生涯裏,有很多次旅客登機後,問我爲什麽那麽冷,我解釋說現在飛機外接的是地面空調,溫度我們調不了,等會飛機推出滑行了就好了。
但事實上,當飛機滑行甚至起飛後,客艙裏可能依然比較冷,這又是因爲飛機上的空調不像家裏的那樣好控制溫度,經常出現前中後三個艙位溫度不恒定的狀況,特別是在夜晚或進行長途飛行時,空調長時間開啓,客艙的溫度會變得比較低。
同時,很少有旅客能養成一個出門帶件薄外套的習慣,所以飛機上那爲數不多的幾條毛毯就被當成了部分怕冷旅客救命的稻草。
飛機上毛毯數量配備不足,這是常態,最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成本,二是儲存空間。
對于航空公司來說,這個成本真的不是一個小數目。生産、清洗、包裝、運輸、回收、存放、折損,一條小小的毯子,對于航空公司來說背後也有著整套的流水生産線。
數量能少到什麽程度?在前些年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按人頭算,每十五個人中,只有一個人有希望拿到毛毯。
那我們作爲空乘,該怎樣分配這些毛毯?在我們的培訓裏,在乘務師傅的教育裏,包括作爲一名空乘遵循的內心守則,都在告訴我們:毛毯要優先發放給老、弱、病、殘、孕的旅客。
可是現實卻根本無法實現,大部分航班上毛毯的配備,連公司自己要求的“保證高端旅客的需求”都達不到,更別提需要特殊幫助的人了。對于經常乘坐飛機的旅客來說,他們洞悉其中規律,知道毛毯很快就會發光,所以上飛機後落座的第一件事就是跟乘務員索要毛毯,在這其中,青壯年男性旅客又特別多。
別說旅客在搶,我們乘務員自己也在搶,所有人都顧不上迎客、也顧不上監控緊急出口,一門心思的去找毛毯,特別是“已經承諾給了旅客的毛毯”。
有時候我明知道整個經濟艙只有20條毛毯,但我一個人就已經答應了十幾條出去,心知根本無法兌現承諾,更加慌亂不安。
爲什麽我們如此害怕?因爲怕旅客會因此不滿而去投訴。爲什麽怕投訴?這就是在處理旅客投訴時的態度和方式上的問題,這不單單指某一家航空公司,基本涵蓋了我們中國民航所有航司。
大部分航空公司是依據什麽原則處理投訴的?特別簡單:不管誰對誰錯,都是乘務員的錯。
一個投訴對于空乘來說意味著什麽?扣分、扣錢、檢討、無休止的開會和學習,暫緩晉級、嚴重者停飛甚至開除等等,這不是想象,而是這些年我親曆的和無數乘務人員的親身經曆,今天就不展開聊了。
另外,儲存空間的問題很容易理解,毛毯配的多了,會占用過多行李架,就會導致旅客原本就緊張的行李空間進一步減少,大約40條毛毯打一個包要占滿一組行李架,我記得十年前飛國際航班A320機型一個新加坡短程往返要在始發地配300條毛毯,光行李架就要占用七八組,旅客大包小包上來到處找不到地方塞行李,時常表達不滿。
飛機上的毛毯幹淨嗎?
實話實說,真的不幹淨,哪怕在疫情之前也沒有你想象的那麽幹淨。就如上文所寫的那樣,對于大部分航空公司來說他們真的沒有能力在全國所有執飛的機場裏擁有毛毯儲備,一架飛機從早上8點飛到晚上12點,早上配上飛機的毛毯,大概率上會跟隨這架飛機一天,也就是說只有乘坐最早那個航班的旅客能使用到相對幹淨的毛毯,後面所有旅客只能用別人用過的。
那你知道別人都是怎麽用的嗎?蓋在腳上、墊在腰間或屁股下、甚至給小孩換尿布等等,這些我都見過。就算如此,毛毯在旅客中依然飽受歡迎,供不應求。
很多旅客指責毛毯配備不足是航空公司不作爲,但如果你是有關此事的決策者,在有限的成本預算裏、在面臨如此複雜的現實因素和人性中,你又會怎麽做?
當然,作爲航司,也應該自己反思。艙內溫度是否有效可控?毛毯數量是否可以配足?最重要的,爲什麽你們的乘務員對毛毯永遠膽戰心驚?究竟是哪裏出現了問題?
很少有航空公司高層能夠意識到毛毯對于空乘工作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如果在中國空乘群體中做一個調查,問問她們最想改變的是什麽,我猜排名前三的應該是:漲工資、休息期不開會、加配毛毯。
說句不負責任的話,我在做空乘時甯願飛機上一條毛毯都沒有,對于我們這些服務的提供者在跟旅客溝通時,“航班上沒有配毛毯”和“航班上的毛毯已經發光了”,帶給旅客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感受,請你細品。
當然,也可以出于人文關懷的考慮,配備一些特需毛毯,但在上面一定要清晰的印上幾個大字:僅限老弱病殘孕旅客使用。
有關毛毯的話題,想說的還有太多,估計以上內容依然很難被旅客所認同,甚至會覺得可笑,其實別說你們,我們自己都覺得自己可笑。毛毯而已,真不至于。
我也對此感到遺憾,真的。
在目前的疫情防控新形勢下,對于機上機供品如毛毯、枕頭、耳機等物品的配備,哪家公司是最有心的?
我從東航的規定裏看到了這些細節(節選):
1.國內通用航線經濟艙每個航段配備10條毛毯(按段累加)用于提供老、弱、病、殘、孕及有需要幫助的旅客使用。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每航段須進行獨立預包裝;疫情防控等級提升時,以最新防疫要求爲准。
2.若部分站點無相關保障能力或保障能力不足,可臨時調整爲配備一次性毛毯。
3.(耳機)必須以獨立預包裝形式按需提供;已拆封或已使用的耳機不得重複提供或給予旅客使用;防疫防控等級提升時,以最新防疫要求爲准。
這已經是一家航空公司在幾乎不計成本的考量下,能夠做到的最大限度,可就算如此,我們的旅客依然不滿意。有很多東航常旅客對我說:你們東航不能什麽事都拿疫情當借口。
但我知道這不是借口,規定中的每一個字,都已經是東航相關部門的朋友絞盡腦汁、多方周旋才能獲得的結果,一直在盡最大的努力。
反觀其他公司,每天開會一項一項的落實規定,口頭上無比重視,但落到現實裏卻根本沒有用心,我知道哪怕、萬一中的萬一,有旅客不幸因使用他人用過的毛毯造成交叉感染病毒,也幾乎查無依據,但作爲航空公司,作爲眼下最應當嚴防死守的窗口單位,面對病毒,更應當拿出百分百的努力想旅客之所想,解旅客之所難。
航司之前逐步恢複機上毛毯供應及提供非獨立包裝的餐飲服務,是建立在國內本土疫情全面轉好、基本清零的前提下,而這次南京機場的疫情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德爾塔病毒順著一條條航線越飛越遠,如果我們還不及時調整對策,那一條條發出的循環毛毯,一杯杯倒出去的果汁飲料,一件件消毒不徹底的清潔工具等等,都可能成爲擴大交叉感染的途徑。
真的,我本以爲在毛毯等機供品配備這類小事上,我們所有航空公司根本不需要思考也會做出理性決定,但誰曾想,所謂的嚴防嚴控,也大多只是口號喊的比較響。
歸根結底,還是算小經濟賬的比較多。
一聲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