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文明博物館(ACM),人們透過新加坡的鏡頭來觀察亞洲。該博物館致力于培養對新加坡海洋和多元文化遺産的理解,將其置于亞洲和世界的考古、曆史和藝術史發展的更廣泛的背景下。
古代宗教展廳
新加坡這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名正言順地成爲不同文化融合的大熔爐。亞洲文明博物館 (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展示了兩個世紀以來周邊區域的人民勇于探索並在我們的土地上安居樂業的景象。
亞洲文明博物館是本地區唯一專門探索亞洲藝術傳統的博物館,尤其是新加坡的祖先文化。博物館創建于 1993 年,在 2003 年遷至新加坡河岸邊的當前建築內,2015 年底在兩個新建翼樓開設了新的展館。
亞洲文明博物館重點展示亞洲不同文化之間,以及亞洲和世界之間的曆史聯系。博物館一樓是 “貿易和思想交流” (Trade and the Exchange of Ideas) 展館,陳列的文物和藝術品講述了新加坡作爲全球貿易中心的悠久曆史。
高跷上的文物箱與東南亞島嶼上的文物有微妙的聯系,而地面上的文物箱(如圖所示)則藏有來自大陸的文物。豐富的暗綠色和鮮豔的綠色強調了該系列的儀式性。
從一個大型的知名收藏中選擇數量有限的文物是創造一個專注的體驗,一個不會讓遊客不知所措的體驗。
圍繞廊柱建造展示櫃在技術上具有挑戰性,但這使我們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的展示空間,同時有效地將建築融入島嶼和大陸地區的敘事概念中。
在展陳的盡頭,最突出的體驗是一堵帶有混凝土立面分層底座系統的大牆。沐浴在日光下,展示儀式雕像、人物和部分傳統的山牆屋頂向觀衆傾斜——這種效果創造了一種令人難忘的視覺陳述,讓人想起亞洲各地的稻田。這是博物館的標志性特色。
祖先和儀式展廳
ACM藏品的亮點之一是唐代沉船的貨物,它是至少早在9世紀連接中國、東南亞和阿巴斯哈裏發國(現在的伊朗和伊拉克)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象征。這艘船很可能源自中東,經印度和東南亞駛往中國。在返回途中,中國的貨物包括7萬多件陶瓷以及金、銀、銅等物品。一些物品的裝飾表明它們是專門爲中東市場定制的。沉船的故事說明了早期貿易和跨文化互動的複雜性,表明全球化和相互聯系是古老的現象。
藍色穹頂:海上貿易畫廊的一部分
作爲隨後幾個世紀全球貿易的延續,海上貿易和宮廷和公司展廳展示了從14世紀到20世紀初在亞洲各地制作的用于出口給外國消費者的藝術品。展品包括爲伊斯蘭教徒設計的帶有阿拉伯語銘文和花卉圖案的中國青花瓷,以及在巴達維亞(Batavia)和馬尼拉(Manila)制作的記錄荷蘭和西班牙在這些城市的貿易活動的藝術品。精美的珍珠母、龜甲和象牙制品來自印度和斯裏蘭卡是宮廷和公司畫廊的亮點。這些物品融合了與外國文化接觸的元素,展示了貿易、移民、朝聖、殖民侵略和外交等多方面交流的深遠影響。
海上貿易展廳
基督教藝術館
伊斯蘭藝術畫廊
亞洲文明博物館絕非僅限于壯麗的曆史篇章。年度 “新加坡河之夜” (River Nights) 等活動項目精彩紛呈,您可以親密接觸文化與藝術。
土生華人博物館收藏了世界上最好和最廣泛的來自東南亞的土生華人物品。“土生華人”是一個有多重含義的馬來語術語,現在通常指與馬來世界當地婦女結婚的外國商人和移民(主要是華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的後代。
一些土生華人通過參與商業、政治和社會事務與殖民地政府建立了重要的關系。土生華人藝術是這種融合的結果,結合了移民和他們當地配偶的文化藝術傳統。此展廳展示了土生華人文化傳統和視覺藝術的兼並性和混合性,並提供了一個現代土生華人如何發展他們的文化的一瞥。土生華人博物館于2021年年中重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