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1851年—1929年。據南安市博物館原館長楊小川講述,林路年少時家境貧窮,只能靠給大戶人家放牛、撿柴爲生。後遵父遺囑,出外學藝。在新加坡,他曾創辦福安磚瓦廠,後投資開設“永盛興”“華林行”等商店,經營橡膠土産等。《南安縣志》記載:林路,爲新加坡著名華僑建築家,其故居俗稱林路大厝,建于清光緒晚期(約1900年),由多座建築合成一整體式建築群。牆爲花崗岩和紅磚結構,梁柱爲鋼筋水泥和木構混合,硬山式與歇山式綜合屋頂,穿鬥式木構架,地面鋪飾進口磚。裝飾富麗堂皇,具中西結合建築風格。
林路厝之八角型護樓
林路厝位于南安省新鎮滿山紅村三落28號,其坐北朝南,東西長120米,南北寬50多米,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前有花崗岩石埕,埕前有水榭。
當年落成的林路大厝共有前後三落,有民居、祠宇、花園、書房、梳妝閣和埕欄護亭等,占地6.5畝,共有大小房間99間,建築時主要采用大型方石、紅磚、地磚與水泥。其中,除石頭之外,有部分由海外運回,在過程中花費人力物力十分龐大。據傳,林路有著木匠絕活,人稱“小魯班”,上世紀初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堂(又稱大鍾樓)便由他承建,時爲新加坡最宏大建築物!
林路厝前戲台
在省新鎮,林家祠堂旁即爲林路厝。林路厝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厝前正對面有一個用石頭架起的戲台。戲台不大,卻顯得精致與古樸,它兩邊各有十來米長的石道與台階。其後方有一個池塘,時時水光明媚,下方空間設置著一個窗戶,透過窗戶而來的水光,我不由想起荷塘夜色。這定會是同樣悠遠,同樣柔美!
走到戲台處,看向林路厝,它爲中西合璧風格,其一旁上方有一座閣樓,結構大部分完整。一樓廳堂顔色呈大紅,觀望二樓它的顔色卻已退化殆盡!經曆百年風雨後,林路厝的大多建築皆已被破壞,現僅存民居3座,祠宇和花園各1座。原厝內裝飾有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現今大部分也已不在。
林路厝天井
而今,林路厝最吸引我的有三個地方:一是天井,那中間的花兒開得正豔,四周粗大的杉木顯得牢固,樓上與樓下以明顯的顔色陳述著它曆史的蘊含。它的凹度不深,裏面有著一塊石碑,刻有“泉州十佳古民居”,爲2006年政府相關部門所評定。
二是樓房,踏過彎曲的木質樓梯,二樓正廳有著林路家訓的字迹。字迹用毛筆書法所寫,有些已然褪色,但依然較爲清晰,從中可看出其內有著不少內涵,顯現不凡家風家訓。其上的慈、善、正、勤等字,注釋著一位事業成功者與長壽老人對于人生的領悟。二樓的房間大都空著,牆壁上有著建築時設計好的壁中書櫥。因此,那幾乎空蕩的房間,仿佛散發著一股深沉的書香味。
三是畫作,一樓廳堂有著徐悲鴻先生爲林路所作的人物油畫像的影印挂件。畫面上的林路有著一份剛毅與內斂。他左手平放,右手拿著一把扇子,穿著白色長袍與黑色上衣,有著銀白的頭發及胡須。他的眼神,給人深遠知覺,仿佛思緒萬千,似在沉思,似在望遠……
在其畫作上,附著說明文字,爲“基于對菊花的理解,他兼具道德品行與物質特性。一個人擁有跟花一樣特征。智易老人注釋,悲鴻。畫家徐悲鴻爲畫面上的扇子題詞”。1927年,油畫由林氏家族捐贈,新加坡藝術館收藏。
林路厝閣樓
林路生育有18個兒子,其四子爲林謀昌,曾任民國時期惠安縣縣長。其十一子爲林謀盛,曾就讀“養浩齋”私塾、廈門鼓浪嶼英華學院、新加坡萊佛士學院、香港大學等。在林路即將去世前,他被林路指定繼承父業,從而接手經營起磚瓦廠、餅幹廠等企業。而後,其事業進一步飛黃騰達,在十年之內,便被選爲新加坡建築公會會長。
在抗日戰爭期間,林謀盛率領一批愛國青年義士,共同進行抗日運動。他在馬來西亞策劃抗日事務時,不幸被日寇抓捕。在牢獄中,他受盡折磨,卻仍然堅貞不屈,最終爲國殉難。其親屬林玉柳、林玉樹、林天賜等八人,也皆被日寇殺害。可以說,林路後人愛國意志之強烈,乃千古不朽!
抗戰勝利後,林謀盛被追授爲陸軍少將。同時,新加坡伊麗莎白公園爲之建有林謀盛烈士紀念碑。
林路厝及厝前石埕
現今,其第四世裔孫仍居于林路故居內,新加坡、歐美等國有諸多林路後人。舊日裏,其故居諸多字畫 、石雕、木雕皆被破壞。現今,其主體整體結構保留較爲完整。原兩側各有一座八角形護樓,現今僅剩一座。而今,其牆壁上仍存有“名馳冀北三千裏,地近蓬萊尺五天”等對聯。地板上仍有進口彩色水泥花磚,依是色彩明朗。
林路在世時,十分重視教育,其原有第四幢大厝曾設置有書房,且設置有私塾“養浩齋”,他的十多位兒子皆曾于其內就讀。
2005年,林路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爲“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南安市委宣傳部、南安市委文明辦等單位將林路故居評定爲“南安市家風家教示範基地”。(來源:泉州網 洪少霖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