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通訊員 任靜梅 楊豔姬 賈文卿 高洪娟 記者 趙旭 付玉成
二十年潛心探索,悉心授業;二十載無怨無悔,激情不滅。改革創新路上,有她奮鬥的身影;學子思想深處,有她心血的傾注。她用執著堅守最初的夢想,她用奉獻诠釋高尚的師德,她用愛心潤澤學生的心田,她用責任托起未來的希望!
她是首都師範大學附屬濱州中學數學教師高洪娟。工作27年來,她始終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是她的自律信條,“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是她的理想信念,幾十年如一日耕耘在三尺講台,她無怨無悔。她說,從事教師這個職業,是她一生最正確、最無悔的選擇!
高老師多年的辛勤付出結出了累累碩果,先後榮獲濱城區第六批數學“教學能手”、濱城區“首屆名教師”、濱城區最美教師、濱城區“三八紅旗手”等光榮稱號。
身爲教師光榮加入軍嫂行列,“八年抗戰”終苦盡甘來
中學時代的一篇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中軍人那種勇敢、堅強、剛毅的形象在她心中紮下了根。懷著對軍人的敬仰,對軍營的好奇,1996年她如願加入到軍嫂這一行列。當時好多人不止一次的問她“堂堂本科生,爲什麽偏偏找一個窮當兵的?”面對人們疑惑的目光,她一笑置之。直到懷孕生子,她才真正體會到身爲教師作爲軍嫂的艱難。
1997年底,高老師面臨雙重困難,一是生小孩,二是學校住房集資,當時她的丈夫在徐州征兵,中途回家僅僅3天便匆匆歸隊。他走後一周,孩子出生了。四萬元的集資款還有一半沒有著落,高老師著急上火,那種孤單無助的感覺她一輩子也忘不了。
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學會的第一句話是“爸爸”。因爲高老師每天把孩子爸爸穿軍裝的照片放在他面前,讓他叫“爸爸”。孩子也習慣了,看到照片上那個他,張口就是“爸爸”。1998年12月,孩子一歲多,但第一次見到爸爸的時候,孩子卻張口叫了聲“伯伯”,堅強的丈夫扭過頭,高老師也淚如雨下……一家人終于團聚了,那一天高老師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是丈夫在家僅僅待了三天,南方洪水肆虐,一個加急電報傳來,他冒雨連夜趕往部隊,義無返顧地走上了抗洪前線。整整三個月,丈夫音訊全無(那時沒有電話),每天只能通過電視新聞了解抗洪的有關信息。每當看到軍人抗洪殉職的消息,高老師的心都要被撕裂一次。那段時間,她天天提心吊膽,寢食難安,生怕出什麽意外。直到抗洪結束,通訊恢複正常,高老師和丈夫終于聯系上,直到那一刻懸了三個月的心才算放進肚子裏。
那幾年,高洪娟老師一個人帶著幼小的孩子,白天要上課,晚上要上晚自習,困難可想而知。白天還好辦,晚上就麻煩了,上晚自習時只能讓他自己下樓找小朋友玩。多少次,夜深了,孩子們一個個被爸爸媽媽領回了家,只有她幼小的兒子,一個人孤零零的坐在路邊,逢人便問:“叔叔,看見我媽媽了嗎?”“阿姨,我媽媽怎麽還不回來?”每次看到孩子那渴盼的眼神,高老師都感到深深的內疚。
有一次高老師感冒了,躺在床上不能動,孩子吃了一天方便面。第二天是星期天,她不忍讓孩子再吃方便面,想爬起來給孩子做頓飯,可眼珠一轉就惡心想吐,無奈之下只好給鄰居打電話求助,鄰居端來一大盤熱騰騰的餃子。看著孩子狼吞虎咽的大口大口的吃著餃子,高老師淚流滿面。到了周一,身體略微好轉,她又投入到緊張的教學工作當中。
這種艱辛的日子高老師整整過了8年,累著,也快樂著。因爲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一直在支撐著她:一定要抓好業務,不能耽誤班裏的孩子,他們是每個家庭的希望;不能耽誤自己的孩子,那是全家的希望!(現在兒子王志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讀研。)
高老師在寒暑假探親期間,得知有些士兵想考軍校,可是他們基礎薄弱,急需專業人士輔導,高老師又義不容辭成了他們的義務輔導教師。2000年,部隊授予她“好軍嫂”的榮譽稱號。苦盡甘來,2005年,高老師的丈夫轉業回來,她們一家人終于幸福團聚了,高老師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研究中。
高老師打趣地說:“我經常和我愛人開完玩笑說,我們的團聚就像經曆了‘八年抗戰’一樣,也最終取得了勝利。”
每年孩子們送來的祝福是高洪娟收到的最好禮物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具備一池水,並且是一池活水。高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一套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一次次自我實現、自我超越。這種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爲主動學習,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這種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爲許多老師爭相效仿學習的藍本。
在高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是幸福的、快樂的。這種成長的快樂讓學生對課堂充滿了期待,不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給她自己帶來無數的驚喜。有一次高老師因病未能到校,學生自己組織課堂教學,分工合作,提前把圖畫到黑板上,主講小老師在講台上一板一眼的講解例題,或提問,或檢測,條分縷析,有高度,有深度。下面的學生則全神貫注,積極踴躍。原本准備代課的老師在教室外聽著,看著,既感動,又佩服。他說,高老師的課堂,真正做到了教師在和不在都是一樣的高效。
高效課堂關注的是一個個的人。從高效課堂走出去的學生,不僅成績優秀,精神風貌也有了很大改觀,更加陽光更加自信。2011年,送走畢業班,又迎來了一批初一新生。班裏有一個同學叫趙飛,個子瘦小,目光呆滯,從來不笑,上課經常走神。高效課堂要求學生必須全神貫注,走神在高老師的課堂是不允許的。于是,她嚴肅地批評了那個同學。第二天,當高老師看到趙飛的作業時,大吃一驚。原來趙飛的作業是這樣布局的,每隔幾行,便罵一句。高老師有些生氣,趕緊去找班主任了解情況,原來孩子是單親家庭,和爸爸相依爲命。難怪他不會笑!高老師的心顫了一下,趕緊轉變策略,給趙飛同學更多肯定的、充滿愛的眼神。漸漸地,他會笑了,性格也開朗起來,成績更是突飛猛進,成爲班級前三名。有一天高老師覺得時機到了,把趙飛罵自己的作業拿給他看。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從此對高老師更加恭敬。班主任宮老師說“你真的改變了孩子的一生。”2014年,趙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中。每年的教師節,他都會給高老師發一個燦爛的笑臉。
每到節假日,高洪娟老師都會收到學生祝福問候的短信,“老師,天冷了,保護好嗓子。”“老師,我想你,好想再聽你的課啊!”……這裏面,有高老師冒著雨去送餃子吃的學生,有抱著狗來給高老師壯膽的學生,有心裏話只對高老師一個人說的學生……還有一些學生,已記不起他們的名字,但他們青春的笑臉卻永遠銘刻在高老師的心裏。
把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經驗帶給偏遠地區的孩子們
一個人走路也許會很快,但一群人走路會走得更遠!高老師走過的每個地方,都留下了她勤勞的身影。在六中的周末大講堂上,高洪娟老師把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經驗毫無保留的和老師們分享。2012年她代表濱城區第六中學去河北邯鄲參加全國的同課異構,得到與會專家和同行的高度認同。
獨樂樂不如衆樂樂。高老師有一個夢想,她認爲最有意義最浪漫的事,是把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經驗帶給偏遠地區的孩子們。2017年7月,高老師主動申請到濱城區最偏遠的三河湖實驗中學支教。在三河湖實驗中學,她針對農村學生的特點,大膽運用自己的教學模式,半年時間便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她接手的八年級八班,由原來的倒數第一名成了年級第四名,八年級七班由原來的第三名成了年級第一名。2018年3月18日,三河湖實驗學校的韓炳華校長讓高老師給學校老師進行教學模式培訓,並爲她寫了美篇《就這樣感動著……》。
2018年7月,在全區統考中,她任教的兩個班級一躍成爲年級第一名和第二名。一年時間匆匆而過,臨別前,同學們全體起立爲高老師唱歌,送了滿滿一桌子禮物。但高老師把這些禮物退還給可愛的孩子們,自己只拿回兩個本子。一個本子是組織能力超強的郭文雅同學召集所有的同學、老師爲她寫的留言,一個本子是尹湘玲同學專門對她說的心裏話。有的學生抱著高老師哭著說:“老師我舍不得您走,我想對您說的話已經寫了整個本子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咱倆一塊寫,您放心,這一年我一定認真學習,明年考上北中去找您,共同完成剩下的三分之一,這是咱倆的約定。您讓我高興了一年,卻讓我思念一生……”
三河湖實驗學校的闫榮岐老師在留言簿中寫道:一次偶遇 ,終生銘記。對學生,您是名符其實的良師益友;對同事,您是解憂忘愁的開心果。您虛懷若谷,心細如發。有您在,無味的生活變得甜蜜…… 聽著讀著這些滾燙的文字,高老師熱淚盈眶。她說“我何德何能,讓他們對我如此掏心掏肺?我無以爲報,唯有更加努力前行!”
面對疫情積極更新現代化教學手段“庫存”
2019年6月,首都師範大學附屬濱州中學成立,要在濱城區抽調一批年輕骨幹教師去任教。當時高老師已經超齡並且已有支教的經曆,但她還是服從組織安排,克服各種困難,欣然赴命。在濱州中學,她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繼續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2019年全區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全區第一、第二的成績。2019年11月,高老師爲首師濱中的全體老師上示範課《整式的加減》,展示分享她的課堂教學模式;2020年4月30號,在“濱中大講堂”做教學經驗介紹《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引起了老師們強烈的共鳴。
去年的新冠疫情,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把知識不折不扣地傳授給學生是教師面臨的新課題。高老師檢索了一下自己的“庫存”,專業知識的“庫存”有余,但是現代化教學設備的運用及教學手段“庫存”告急。但高老師迎難而上,專心鑽研,很快掌握了全新的信息技術手段。
在“濱中大講堂”分享線上教學經驗時,她動情地說,“感謝孫江濤老師一次一次幫我排憂解難,讓我學會了如何利用釘釘分享希沃白板;感謝王洪偉老師,寒假期間一次次打電話,甚至微信視頻教我如何熟練運用平板電腦;感謝候洪軍老師教我用平板電腦錄入題目直接批閱出分數;感謝王豔蕾老師教我QQ分屏視頻。正是這些樂于分享、無私奉獻的老師爲我幹涸的池塘注入了源頭活水,讓我及時充實更新內存,靈活轉換頻道,對症下藥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
一路走來,二十六年彈指一揮間,高洪娟老師依然奮戰在教學第一線,在三尺講台,在網絡空間,繼續爲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和學生共同成長。誇美紐斯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與教育結緣,是她今生最大的幸福。她說“不是我選擇了最好的,而是最好的選擇了我!做一名教師,做一名軍嫂是我永遠無悔的選擇!”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