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看蘇州專稿/蘇州廣電全媒體報道】
“園區有便利的公共交通和便捷的一站式服務窗口,來這裏工作是我做的最明智的決定。”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技術專家Marvin Werner(馬文文)是一位德國人,如今已成爲一名蘇州女婿。
2018年,馬文文從德國博世外派到蘇州博世工作,他所處的工業園區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承擔著深化改革試點探路、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的光榮使命。
從一片農田中拔地而起,工業園區以蘇州3%的面積,創造了全市約15%的GDP和規上工業總産值、16%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的進出口總額,創造了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六連冠的傲人成績。
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園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根本遵循,以新思想引領、新理念指引,不斷豐富和升華“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的園區經驗。
走好開放路,打好創新牌,下好改革棋,生動描繪出新時代“強富美高”的繁華圖景!
幹部、群衆代表和專家走進蘇州廣電600平演播廳
講述工業園區十年巨變
産業與創新相輔相成
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金秋時節,位于獨墅湖畔的BioBAY(蘇州生物醫藥産業園)一片生機勃勃。
就在2個月前,蘇州生物醫藥企業盛世泰科研制的首款國産特立氟胺片上市銷售,爲國內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用藥帶來新選擇和供藥保障。這是公司經過十多年的奔跑,邁出的萬裏長征第一步。
十年積累,一朝釋放。這十余年的蟄伏,在公司創始人、CEO余強看來,卻是收獲滿滿。“一將功成萬骨枯,新藥研發是一條漫長且看不到終點的路,慶幸在公司最困難的時候,我們沒有放棄。”
幽默健談、邏輯清晰,是第一次接觸余強最直觀的感受。事實上,從北大本科到赴美攻讀博士,余強一直都是典型的“學霸理科男”。直到被一場論壇打通了“創業神經”,才一腳踏進創業領域,開啓了國産創新藥的研發征程。
圖/余強
“決定來蘇州創業,是被一封封往來的郵件所折服。”余強回憶道,當時在美國,自己通過郵件向園區政府咨詢創業問題,收到的回複不僅英語很流暢,專業水平也很高。“當時就打破了我對蘇州只是小橋流水的固有印象,一下子對這座城市充滿好奇。”
2010年,余強在BioBAY創立了盛世泰科,致力于突破性療法的小分子創新藥研發與産業化。
這十余年,企業幾乎沒有停止過招人,這一切都源于行業內很多企業都發展起來了,僅BioBAY就有一百多家做創新藥的。“隨著創新藥研發流程遞進,不光需要有機合成、制劑、生物方面的人才,還需要做臨床的人才。”
多年前,園區往往給人以“世界工廠”的印象。如今,包括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這“一區兩中心”都在園區獲批啓動。
在最新的中國生物醫藥産業園區競爭力排名中,園區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一;五個單項競爭力中,園區産業競爭力、人才競爭力、技術競爭力均位列第一。去年,園區生物醫藥産業實現産值1177億元。
這樣的高標准、新定位,令余強等一批“醫藥人”倍感振奮。
“我們有一個微信群叫‘驕子天堂煉丹群’,‘驕子’指的是北大,‘天堂’是蘇州,‘煉丹’就是做藥。”群友不僅各個是生物醫藥領域的科研大拿,而且都很會辦企業,加在一起身家過千億。
蘇州海狸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CEO任輝是群友之一,也是余強的學弟。2011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工作結束後,任輝義無反顧回到祖國,積極投身于納米磁珠技術的開發及産業化研究。
圖左/任輝
“作爲新型生物醫學領域‘芯片級’核心原料,國內的納米磁珠嚴重依賴于進口。”任輝說,“我和團隊十余年來始終在做一件事,就是推動國內納米磁珠的産業化發展,解決這項技術難題。”
如今,納米磁珠被廣泛應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中。作爲海狸的掌舵人,任輝對未來的産業化前景充滿信心,而他也決心將在突破生物醫學技術的路上一直奔跑前行。
“洋蘇州”的海納百川
爭當先行先試的領跑者
園區因改革開放而興。作爲外資高地,園區集聚了上百家世界500強企業。其中,全世界幾乎所有的整車廠,都用過博世的汽車零部件産品。
有趣的是,博世的員工不僅頭頂知名外企的光環,同時也有著“小家電修理師”的標簽。原來,在博世,工程師的“舞台”除了在産線上,還在社區裏。
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政府事務總監楊明珠解釋道,利用閑暇時間,博世的工程師會深入各個社區,義務幫助居民維修小家電,被社區居民親切稱呼爲“大牛維修隊”。
對于這樣的“反差萌”,楊明珠認爲是一種反哺,“我們身在園區,感受著園區溫暖、便捷的環境,更想盡企業所能,爲社區居民做一些回饋。”
圖/楊明珠
談及園區對企業的貼心服務,楊明珠感觸頗深。2003年,楊明珠加入博世,當時由于園區的項目審批權限較小,一旦有大的投資項目都需要到北京才能獲取審批手續。爲此,楊明珠曾多次赴京申請博世項目的銷售許可權。
這一狀況直到2006年才有所好轉,園區陸續也有了不少審批權限。
從那時起,幾乎99%的業務都能在園區辦理,之後企業更是可以在行政審批局及一站式服務中心完成一系列流程,不需要來回在部門間奔跑。“走最少的部門,交最少的材料,花最少的時間”是楊明珠在園區辦事最大的感受。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園區充分發揮“互聯網+政務服務”優勢,精准推出一系列“不見面審批”服務。作爲全省首家區級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園區一網通辦不僅在省內率先實現用戶體系融合、率先開展電子證照應用和電子檔案單套制歸檔國家試點,還結合免證園區專項改革,實現辦理時限壓縮50%全覆蓋,部門壓縮率超過65%。
一系列的創新舉措既便利了企業,也提升了中外員工的幸福感。對此,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技術專家Marvin Werner(馬文文)深有體會。
2018年7月,馬文文從德國博世外派到蘇州博世工作。在這四年中,馬文文充分感受到了蘇州的海納百川。“這裏有曆史底蘊的蘇州園林、便利的公共交通和便捷的一站式服務窗口。”
他認爲,中國人更注重結果導向,技術的變革和應用也更多地從中國開始走向世界,而蘇州擁有許多高新技術企業和孕育先進技術的土壤。
圖/馬文文
“正如我現在從事的氫燃料電池測試領域,客戶需求的快速叠代反應了市場的變化,也爲我們的研發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都是在德國很難獲得的機會,這不僅對我個人成長提供了幫助,也能夠進一步推動新技術的發展。”馬文文自豪地說。
可喜的是,馬文文在蘇州不僅收獲了成長,還遇到了摯愛,成立了一個幸福家庭。“我聽說跨國婚姻登記的流程很繁瑣,沒想到在園區婚姻登記處和蘇州公證處,工作人員都非常有耐心,細致地告訴我們要求,很快便辦完了所有手續。”
更令馬文文欣喜的是,因爲獲得了高層次人才的頭銜,他可以通過園區管委會的推薦,簡化手續辦理中國綠卡,這爲他長期留在中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到蘇州工作是我做的最明智的決定,希望可以一直留在這裏。”
一張藍圖繪到底
面向未來的城市新中心
過去十年,蘇州湧現了不少新的城市地標,它們也見證了蘇州的城市發展。家住園區的陳黎明是一名騎行愛好者,十年來幾乎走遍了蘇州的角角落落,也見證了一座座地標建築的落地。
“這張老照片是十年前騎自行車路過無意之中拍的,當時東方之門已經有了形狀,蘇州中心剛剛開始建造。”提起與園區建築的合影,陳黎明打開了話匣子。“這張照片五六年前拍的,我在環金雞湖騎自行車,發現這邊在造一幢高樓,就是現在的國金中心,當時才建到一半……”
圖/陳黎明
在日複一日的騎行中,陳黎明目睹了園區一幢幢高樓從無到有,像竹子般“拔節成長”,直指蒼穹。2015年3月31日,301.8米的東方之門土建工程竣工;2017年11月11日,蘇州中心正式“展翅迎客”,成爲名副其實的湖西新地標;2018年初,國金大廈封頂,450米的高度再度刷新蘇州天際線……
從一片窪地到高樓林立,將園區這座現代化新城從圖紙搬到現實,離不開一群“魔術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衡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總建築師馮正功就是其中一員。
1989年,馮正功從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先後參與了蘇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重要建築的設計。1993年開始投入到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中。
圖/馮正功
蘇州這片土地上的建築,凝結了他的許多心血。由他作爲重要起草人之一編寫的《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建設環保管理規定》,更是爲園區的規劃打下法制化、制度化的基礎。
“1993年,我來到蘇州工業園區,那一年,我女兒出生。她讀過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平時玩耍的景區、鄰裏中心,逛過的商業綜合體,都是我設計的。我的作品陪伴女兒成長,陪伴一座城市成長,這是一個父親最大的驕傲,也是一名建築師莫大的榮幸與自豪。”
在馮正功看來,親曆園區的建設發展,與園區共同成長,是自己和中衡設計參與其中的意義。
“1995年,我們在園區最主要的服務對象除了政府以外就是外商,這就要求設計單位能夠熟悉國際慣例和國際上通用的工程咨詢模式來提供良好的服務。所以20多年來,我們在服務外商的同時,也逐步熟悉了國際慣例並應用到工程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馮正功說。
如今,園區已是産城融合的國際典範。馮正功將成功經驗“輸出”,運用于霍爾果斯、欽州、宿遷、吳江太湖新城等地,提出“先城市診斷,再城市規劃與設計”的方法,已在許多城市得以實施。
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在接受蘇州廣電記者采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園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遵照總書記對江蘇、蘇州和園區的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走好開放路,打好創新牌,下好改革棋。十年間,園區地區生産總值從1589億元躍升到333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64億元躍升到400億元,進出口總額從770億美元躍升到1120億美元,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獲批,蘇州自貿片區挂牌,在國家級經開區考核中實現“六連冠”,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發生了曆史性變革。
展望未來,我們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努力成爲展示蘇州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的最美窗口。
專家點評
蘇州市社會科學院院長
蘇州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
商學院教授 王俊
多年前,園區往往給人以“世界工廠”的印象,而如今,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以及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這“一區兩中心”在園區獲批啓動,足以證明園區正加速譜寫“四個一流”(一流的産業新區、一流的開放名區、一流的創新園區、一流的中心城區建設)奮進曲!
一直以來,産業和創新都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流的産業是一流的創新迸發的源泉,一流的創新是一流的産業競爭力的根本保證,園區的産業體系完美闡釋了産業與創新的關系。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已經成長爲千億能級、門類齊全、産業鏈完備的園區兩大主導産業,奠定了園區堅實的産業基礎。而這兩大主導産業之所以能達到千億能級,是因爲他們不斷創新,推動“制造+研發+營銷+服務+總部”轉型,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強化了競爭力。
與此同時,知名科研院所、知名高校、跨國公司以及資本管理機構等創新要素的集聚使園區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産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蘇州市委市政府對園區的定位是“面向未來的城市新中心”,以“世界眼光、國際標准”彰顯“不同”的模樣,用“蘇州特色、園區品質”續繪“和”的底色。我認爲,新中心,是蘇州城的新中心,是園區區域的新中心,是全體居民的新中心,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中心。園區應加速實現城市形態更加優化、功能更加完善、治理更加現代、特色更具國際化,讓越來越多的人向往園區、來到園區、留在園區、喜歡園區、宣傳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