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原定9月3日恢複“北溪一號”天然氣供應,但最終以“設備故障”爲由暫停,其後更宣布無限期暫停“北溪一號”天然氣供應。
9月,俄羅斯和歐洲在天然氣供應上的博弈已經圖窮匕見。早在8月下旬,歐洲氣價就已經比去年同期高出10倍。9月5日,歐洲天然氣價格再度上漲72.5歐元,漲幅高達35%。面對高昂的天然氣費用,意大利市民用街頭焚燒賬單的行爲來表達抗議。
圍繞著”氣“,歐洲各國民怨洶湧,氣荒警報和抗議浪潮在整個歐洲大陸拉響。
政治互聯網組織創辦人 法提赫·比羅爾:
“這場能源危機的深度和複雜性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我相信目前我們正經曆的僅僅是危機的開始。”
1
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後,德國爲反制俄羅斯,率先停止認證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通向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二號”。歐盟緊隨其後,承諾將減少三分之二的俄羅斯天然氣購買量,並對俄羅斯出口的石油煤炭實施禁運。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張耀:
“西歐國家本來和俄羅斯之間有非常穩定且數量非常巨大的能源合作,對俄能源有嚴重的依賴性。但不僅僅是進口能源的問題,雙方的政治博弈導致了現在雙方的做法。”
俄羅斯隨即生效“盧布結算令”,陸續宣布暫停向波蘭、丹麥、芬蘭、荷蘭等拖欠天然氣款並拒絕以盧布結算的歐洲國家供氣。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張耀:
“從形式上講,這是俄羅斯的一個應急措施,它出于急需出口的原因,同時這也是對西方金融資産的反制。當然,因爲俄羅斯知道自己的底氣所在,西方國家暫時還離不開俄羅斯能源,尤其是西歐國家。”
憑借龐大的西伯利亞氣田,俄羅斯擁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儲量,可以滿足歐洲近半數的天然氣需求。以德國爲例,2020年德國超過60%的天然氣進口自俄羅斯。
2
現如今,俄羅斯通往歐洲的主要管道輸氣量,已經從高峰期每天1.67億立方米縮減至不到1億立方米。爲應付氣荒危機,歐洲天然氣總消耗量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去年下降了9%。
近年來,天然氣逐步成爲歐洲大陸各國最主要的能源之一,重要性非同小可。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張耀:
“歐洲國家對天然氣的依賴,一是由于本國的資源缺乏,二是受本國的環保政策影響,這是綜合因素帶來的影響。”
爲應對危機,歐洲各國紛紛要求本國民衆采取節能措施,減少能源消耗。
但此番氣荒對歐洲大陸的考驗遠不止如此,能源短缺進一步加劇了全歐通脹。截至目前,歐元區的整體通脹率已高達9.1%,較俄烏戰爭前飙升了4個百分點。
洲際交易所數據顯示,自今年第二季度以來,歐洲天然氣價格快速上行,達到了每兆瓦時近300歐元的創紀錄水平。也因歐洲電力發電主要依賴天然氣,歐洲電價很快水漲船高,英、法、德多國電價均攀升至曆史高位,同比去年漲了近5倍。
歐洲小組總裁 帕斯卡•多諾霍:
“我們必須認清,如果通貨膨脹成爲我們經濟發展中一個長期的存在,那麽在未來幾年,人們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費用方面面臨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大。對于中央銀行和政府來說,這是個非常嚴峻的考驗,因爲曆史證明,如果高通脹率成爲經年累月的經濟現象,我們會越來越沒有能力承擔一切生活開銷帶來的壓力。”
3
歐洲各國能源主要來自原油、天然氣和煤炭,其中石油、天然氣消費占比過半,貫穿歐洲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2015年後,歐洲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轉型,降低煤炭等傳統能源比重,發展清潔能源。天然氣相比可再生能源更爲穩定,成爲了歐洲能源市場的主力。
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菲利普•安德魯斯-斯皮德:
“當一個國家內部部署可再生能源時,雖然外部能源威脅減少了,但會更加依賴天氣等自然條件。例如,如果依賴水力,但沒有足夠的雨水儲量,便會面對能源短缺問題。”
天然氣的短缺凸顯了歐洲自身能源結構的問題,上漲的能源價格成爲當前通脹加速的主因。高度依賴天然氣能源的歐洲,在巨大缺口前陷入危機和混亂,但這次能源短缺帶來的挑戰其實才剛剛開始。
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菲利普•安德魯斯-斯皮德:
“造成目前歐洲通脹問題的成因很多,尤其是非常低的利率和大量資金被投入經濟,但能源價格確實是當前高通脹的主因,因爲它影響著每一項經濟活動。
現在歐洲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是天然氣價格和電價之間的關系,因爲歐洲很多電力都來自天然氣發電,天然氣比可再生能源的市價高得多,但市場的性質決定了電網公司購買的天然氣和電的價格,是由市場接受的最高價來設定的。”
歐洲當下的難題,不僅是歐洲央行升息以應對通貨膨脹,還因爲美聯儲強勢加息造成美元持續逃離、歐元不斷貶值。上周,歐元已跌破美元平價,創下20年來的低點,可謂凜冬未至,已經雪上加霜。雖說烏克蘭近日反攻得手,但會不會刺激俄羅斯進一步提高能源武器的打擊力度?與此同時,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還會上漲嗎?歐洲如何存夠熬過這個寒冬的足夠燃氣?
4
歐洲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買家,2021年全歐進口量爲7770萬噸。
華東師範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余南平:
“如果你把俄羅斯剔除以外,歐洲並不是個能源非常豐富的大陸板塊,無論從傳統的煤炭角度、石油角度甚至是天然氣角度來說,其實都不豐富。”
歐洲內部不同國家缺氣程度不一,南歐國家對俄羅斯氣源依賴較小,如西班牙的天然氣就不依賴俄羅斯管道。
華東師範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余南平:
“從歐洲南部國家來講,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四國,它們面臨的壓力要小一點,因爲傳統上它們有一些從中東或非洲補充過來的能源,比如除了天然氣外,可能還有一些石油。”
缺氣壓力更大的是原本依賴俄羅斯氣源的國家,如德國,超60%的天然氣曾進口自俄羅斯。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張耀:
“德國的前總理施羅德還在俄羅斯最大的天然氣公司Gazprom承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董事會職務。在俄烏沖突期間,他到莫斯科休假,受到國際及國內的一致攻擊。這其實表明,德國各界和俄羅斯各界之間,尤其是經貿界、能源界之間聯系非常緊密。”
歐盟曾有45%天然氣依賴從俄羅斯進口,若俄羅斯徹底斷供,歐盟就會面臨15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缺口,該從哪裏找到替代氣源?
5
歐洲自身天然氣儲量並不豐富,全歐只有挪威的天然氣蘊藏量排進世界前20位。目前挪威已加大氣田建設,在德國天然氣市場的份額從4月的27%增長至8月的38%,已取代俄羅斯成爲德國的最大供應方。
盡管挪威開足馬力,歐盟天然氣仍有缺口,此時大西洋對岸的美國遞來橄榄枝。美國今年3月曾經承諾,出口至歐盟的天然氣將增加70%,即增加150億立方米。
但美國提供的天然氣價格是國際市場價,已從俄烏沖突爆發前的低于100歐元每兆瓦時,上漲到8月的超過200歐元每兆瓦時。
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菲利普•安德魯斯-斯皮德:
“美國公司是往國際市場上出售,所以歐洲要支付很高的國際價格,美國人得到了一筆好買賣。”
另外,美國與歐洲遠隔大洋,運輸成本巨大。美國開采的天然氣需要降溫加壓液化,裝入有特殊容器的運輸船,到港後還需要專用的氣化設施和儲存設備。
由于美國的天然氣價格高、路途遠,這半年來,歐盟把目光投向能提供更便宜氣源的發展中國家。
6
7月18日,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問阿塞拜疆,與阿簽訂《能源領域戰略夥伴關系備忘錄》,約定阿方通過南方天然氣走廊項目,逐年增加向歐盟的天然氣供氣量,至2027年達到每年不低于200億立方米,這比今年的120億立方米供氣量幾乎倍增。
早在2008年,歐盟就提出南方天然氣走廊項目,以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其管道路線橫跨裏海-黑海地區,從阿塞拜疆經由土耳其向希臘和意大利輸送天然氣,管道總長接近3500公裏。
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菲利普•安德魯斯-斯皮德:
“與俄羅斯的管道相比,南方天然氣走廊看起來相當穩定,它經過土耳其,我們與土耳其的關系很緊張,但相比和俄羅斯的關系還是好很多。”
但是橫跨多個國家的管道,協調起來並非易事。2018年,意大利普利亞地區就曾爆發抗議活動,抵制南方天然氣走廊。
盡管南方天然氣管道的阿塞拜疆路段已投入使用,但過去兩年中歐盟並未特別重視它,主要天然氣供應仍依靠俄羅斯。
華東師範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余南平:
“像阿塞拜疆、土耳其、伊朗,甚至包括北非,其實是有一些氣源的。但過去10年間,對整個氣源供應來講,大家一直沒有把邊緣國家看成是供應主力。”
阿塞拜疆政府的人權問題也一直飽受國際社會爭議,美國指責阿塞拜疆選舉中出現了僞造選票以及違規點票的行爲。
2013年,上千民衆不滿阿利耶夫重新當選總統的選舉結果,走上街頭抗議,結果遭到警察鎮壓。歐盟官員就此發表報告,稱阿塞拜疆在人權和基本自由方面存在缺陷。
如今,面臨天然氣短缺的歐盟卻不得不向現實妥協,主動向阿塞拜疆示好。
7
除此之外,歐盟國家還把目光投向非洲。阿爾及利亞的天然出口量占非洲大陸近七成,成爲歐盟尋找替代性天然氣的重要目標。
意大利總理德拉吉7月18日訪問阿爾及利亞,與阿簽署一項總額爲40億美元的商貿協議,向意大利增加供應40億立方米天然氣。
解決能源短缺也是英國朝野的優先議題,英國新上任首相特拉斯9月7日在就職講話中稱,將優先解決能源問題,或將推出1160億美元的能源救助計劃。
遠跨重洋從美國高價購買天然氣,又繞過俄羅斯在裏海、黑海周邊各國四處奔走,截至8月底,歐洲終于獲取超過6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當前,英國、葡萄牙、波蘭已基本達到滿庫狀態,其他國家如意大利、法國、德國儲氣量也超80%,達到了歐盟定下的目標。
8
歐洲從遠距離以高價格買下的天然氣,暫緩了此刻的燃眉之急,但長此以往是否可持續?氣價急升、通脹高企,俄烏戰局仍在膠著之際,國際能源市場的前景並不明朗。不少觀察者認爲,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能源成本和效率不再被優先考慮,安全和可控成爲第一要素。
俄烏戰局引發了不同國家對自身戰略安全的憂慮,當安全至上的邏輯取代效率成本的考慮,舍近鄰而求遠“氣”,氣價劇增的背後是人類對自身生存的恐懼。當只有負擔得起最高價格的國家才買得起能源,是否讓發展中和欠發達國家進一步陷入貧困的循環?能源博弈,又是否有盡頭?
制片人:柯仲平
編導:周正豪 林依婷 王沁
編輯:丁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