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俊翔
馬來西亞去年1月暴發首波冠病疫情後,上個月的疫情是17個月來最嚴重的。無論單日新增病例、活躍病例、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都一再推高。學者認爲,政府部門各自爲政且朝令夕改、高官顯要違反條例卻逍遙法外而影響政府威信,以及民衆“防疫疲勞”等因素,都是導致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
醫務人員6月2日在賽城收集民衆的拭子樣本。(路透社)
馬來西亞首相慕尤丁4月12日透露,政府爲了應對冠病疫情,去年至今已經出台3400億令吉(約1090億新元)的六個經濟援助配套,以及3220億令吉的財政預算撥款,這筆資金總額達6620億令吉。慕尤丁5月31日又宣布400億令吉的“經濟與人民強化配套加強版”。
換言之,當局已經撥出7020億令吉資金,以及動用全國約50萬名前線人員與病毒奮戰約17個月。然而,馬國的冠病病毒沒有停止傳播,疫情日益嚴重,死亡人數也不斷增加。
根據衛生部,馬國去年全年共有471人死于冠病,但今年至5月31日已有2796名冠病患者死亡。換言之,今年首五個月的冠病死者是去年全年約六倍。2796名死者之中的46%或1290人是在5月份死亡,其疫情之嚴重可想而知。
首相辦公室于是在5月28日發布聲明,宣布馬國全國6月1日至14日實施全面行動管制令(FMCO)。然而,主管防疫事務的國防部高級部長依斯邁沙比裏5月30日才開始發布相關標准作業程序。
政治學者潘永強告訴《聯合早報》,馬國經曆三次行動管制令(MCO)之後,這次發布全面行管令標准作業程序時,仍然不像一個有經驗的政府團隊。
他說,首相辦公室宣布封鎖之後整整兩天,當局才開始出台標准作業程序,讓民衆只剩下一個工作天去應對。“每次重要的標准作業程序都要兩三天才發布,這不是效率問題,而是反映國盟政府的弱勢領導、決策猶豫與缺乏領導力。”
推行防疫措施政府缺乏果斷
潘永強指出,政府每次都隔幾天才發布標准作業程序,讓利益團體與工商團體有機會遊說政府出台符合其利益的條例,加上政府不同部門的角力與本位主義,結果弄出一些妥協性的規定。
新加坡國際事務學會(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胡逸山認爲,馬國政府這次看起來也不像事先有充分准備。他說,首相慕尤丁5月23日晚間接受國營電視台訪問時,還重申政府不會再次封鎖全國以對抗冠病疫情,因爲若再次全面封鎖,等到解封之時,政府可能需要5000億令吉援助人民和重振經濟。結果,政府五天後又突然宣布全面行管令。
胡逸山也是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他告訴《聯合早報》,當局的做法固然是爲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冠病疫情,但也顯示政府面對疫情時,缺乏周詳而全面的應對方案。他說,政府宣布全面行管令後,相關標准作業程序也要過兩天才宣布,這無法展現政府壓制疫情的果斷。
黃亞福街向來是新山市區最繁忙的街道之一,但在疫情的籠罩下如今顯得異常冷清。(聯合早報)
馬國拉曼大學新聞與政治學者劉惟誠則認爲,與前幾次相比,當局這次的准備是相對充分的。例如當局宣布全面行管令第一階段實施兩周後,就會視情況進入稍微放寬防疫管制的第二階段。若情況繼續好轉,第二階段實施四周之後進入更寬松的第三階段。
劉惟誠告訴《聯合早報》,這對商家而言是有用的信息,因爲這能方便他們分配資源和工作,也能讓民衆知道政府的放寬防疫管制標准。多少也有安定民心的作用。
政策頻U轉 民衆難適從
馬國政府之前宣布收緊防疫管制時出現的政策U轉及混亂,這次也再次出現。政府之前宣布各類行管令時,獲准營業的商家都必須統一向國際貿易與工業部(貿工部)的冠病智能系統(CIMS3.0)申請上班或跨州跨縣移動的批准信。然而,當局5月30日宣布,貿工部之前的批准信6月1日之後作廢,商家必須向各相關政府部門申請批准信。
許多商家于是轉向國內貿易及消費人事務部(貿消部)申請批准信,造成貿消部官網5月31日中午開放申請半小時後就不勝負荷而癱瘓,約一小時後才恢複運作並接受申請。
馬新咖啡茶業聯合總會長黃守群指出:“我們一整天都在爲批准信煩惱,一直無法登入貿消部的網站申請營業批准,哪些領域必須申請又不明確。不只我們亂,工廠也亂、雜貨商也亂。”
他過後詢問市議會、國會議員並再向貿消部查詢,得到的答複是“獲准營業的領域盡管沒有獲得批准信,暫時仍可營業”。
他透露,全馬約有2萬家茶餐室。“大部份業者一邊開門營業,一邊繼續申請。這不是我們的錯,我們提出申請,是政府的系統有問題。開放申請的時間太倉促了。”
到了5月31日傍晚,國家安全理事會宣布,所有17個獲准營業的關鍵領域業者,必須透過之前貿工部的冠病智能系統統一申請批准信。換言之,商家們好不容易申請的貿消部批准信宣告作廢,一切又回到原點。
平衡“生命與生計”
馬來西亞雜貨商總會會長方志民說,政府5月30日發布標准作業程序,並于6月1日開始生效,商家只有5月31日一天的時間可以提出申請。“時間太短了!僅是雜貨店,全馬就有4萬多家,這還不包括其他可以營業的經濟領域,貿工部的網站根本負荷不了這麽大的流量。”
馬來西亞第三波疫情來勢洶洶,吉隆坡商業區6月3日鮮見人群。(歐新社)
馬國前財政部長達因今年2月就批評國盟政府每個部門彷佛各自爲政,導致人民對政府的抗疫能力失去信心。“除了軍警設置路障,人民並沒有看到政府跨部門合作抗疫。”
國盟政府領導人多次強調,防疫政策必須同時平衡“生命與生計”(lives and livelihoods):在壓制疫情保護民衆生命之際,也必須確保民衆的生計不受影響。這也是造成當局防疫政策反複的原因。
潘永強認爲,面對目前嚴重又反複的疫情,生命和生計是無法同時平衡的,政府在抗疫戰略上必須選擇其一。他指馬國政府缺乏清晰戰略和優先順序。“如果沒有壓下疫情,經濟是無法重建的。”
他指出,即使要兼顧生命與生計,政府在防疫工作上也還有許多配套,但這些都沒認真做好。“例如大量篩檢,追蹤病例,檢測外勞居所,控制工廠感染,這些全都做不好。”
劉惟誠說,民衆爲了生計,沒辦法長久支持一個全面抗疫而不理經濟的政府,所以國盟政府強調平衡生命與生計是可以理解的。他認爲,國盟政府面對各種政治挑戰,因此防疫措施看起來更側重保護民衆的生計。
胡逸山則認爲,當局不只要平衡生命與生計,還要平衡民衆外出與群聚的欲望,以及前往宗教場所的要求。“這種欲望能否滿足,將直接影響政府的政治支持率,因此政府也不敢完全收緊防疫措施。”
他指出,政府宣布第三輪行管令時,並未特別處理這類宗教需求,只是將權力下放給各州政府,讓州政府“看著辦”。“要平衡生命與生計可能還比較容易,但要同時平衡三項因素就很困難了。”
疫情反複 民衆生活長期緊繃
馬國民衆的外出欲望,與“防疫疲勞”有關。馬國回教大學專科臨床醫學主任莫哈末拉尼萬今年初指出,馬國去年3月18日開始實行管令後,人民積極配合政府壓平疫情曲線,最後成功壓制疫情。
他說:“但政府去年9月允許跨州及在沙巴州舉行選舉後,導致活躍病例增加。對于看似無休無止的疫情,人們開始疲倦。”他認爲,民衆因此缺乏自制能力,是導致社區感染病例增加的主要因素。
馬國去年3月實施首輪行管令後,每天都有數十人甚至數百人違例被捕。當局認爲這是因爲罰款額過低而讓民衆肆無忌憚。政府于是宣布,今年3月11日起,任何違反行動管制令條例者最高罰款額將從1000令吉提高至1萬令吉,違例公司則面臨最高5萬令吉罰款。
當局過後就多次開出高額令吉罰單而引起爭議。例如馬六甲一名17歲中學生3月16日到雜貨店爲母親買止痛藥,因沒有掃描MySejahtera手機應用,結果遭便衣警察開出1萬令吉罰單。吉蘭丹一名漢堡小販4月25日被指“超時營業”而接到5萬令吉罰單。
然而,慕尤丁今年3月31日在布城出席土團黨會議時,未戴口罩就步入酒店大廳。通訊及多媒體部副部長紮希迪則今年4月1日出席國營電視台創立75周年慶時,也沒正確戴上口罩。當局過後並未公布他們因違反防疫條例而受到懲罰。
馬來亞大學高級顧問及精神病學家西迪諾丁副教授認爲,每日新增病例居高不下,導致民衆的生活長期緊繃而産生“防疫疲勞”並因此松懈。
他說,當局對違反防疫條例的政治人物持雙重標准,也是造成疫情惡化的因素之一。“疫情疲勞導致民衆不遵守標准作業程序,政治人物對防疫措施的冷漠態度,也引起民衆的憤怒與挫敗感。”
馬國民衆的防疫疲勞導致他們盡量鑽防疫條例的漏洞,讓疫情雪上加霜。主管防疫事務的國防部高級部長依斯邁沙比裏5月30日說,當局在開齋節期間禁止跨州跨縣,但仍有約20萬人持信通過路障檢查跨州跨縣,“後果就是出現很多開齋節感染群,有些家庭因此有人死去”。
學者:抗疫資金沒用在刀口上
民衆的防疫疲勞也與政府的經濟援助不足有關。當局的抗疫資金高達7020億令吉,讓慕尤丁坦承“我們(政府)剩下的錢不多。”但胡逸山指出,這些資金並未用在刀口上。他說,政府頻頻派錢給全國收入最低的四成民衆(B40),但對中小企業的援助卻不到位。
他說:“馬國九成工作機會來自中小企業。政府派錢給B40,許多中小企業則由于獲得的支持不足而倒閉,結果導致更多人失去工作而成爲B40,造成政府須派發更多錢。政府若援助中小企業,其對經濟增長的“倍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反而更大,也能制造更多就業機會,政府也可以不必給那麽多錢給B40。”
面對愈演愈烈的冠病疫情,馬國政府如今將希望寄托在疫苗。根據規劃,當局2月24日啓動首階段的國家冠病免疫計劃,爲約50萬名前線人員接種疫苗。4月19日至8月展開的第二階段接種計劃,爲約940萬名年長或殘疾者等高風險群接種。第三階段則從6月起爲所有預約者接種。政府希望今年底之前能爲全國約八成人口或約2650萬人接種疫苗,以收群體免疫之效。
然而,馬國截至5月31日只有300多萬人接種至少一劑疫苗,占全國人口約8.9%。不過,國家冠病免疫計劃的協調部長凱利6月1日說,他了解民衆對等候接種疫苗感到不耐煩,全國冠病免疫協調特別工作隊將竭盡所能提高疫苗接種率,以最快的速度讓更多人受到保護。
他說,確保疫苗供應穩定、鼓勵更多民衆預約接種,以及提高接種速度,是當局目前面對的三大挑戰。
潘永強認爲,馬國即使疫情結束,還將面對更多更棘手的政治、經濟,以及財政等問題。他說,國家元首應該提前結束緊急狀態並召開國會,由朝野政治力量重組政府或組織大聯合政府來處理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