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節組委會爲18組名廚頒發“亞洲美食文化推廣交流大使”證書。
文化味
●來自全世界各城市的官員、學者與美食界大咖一起分享他們心目中的美食之“道”:美食是一種文化,也是城市競爭力的一種體現
●中國美食(菜譜)文獻展展出了1500多冊(件)菜譜文獻及菜單票證,分別呈現了全國25個地區菜譜文獻,全景式展現中國各地美食文化的曆史、變遷與美食文化的發展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叫作《舌尖之外的創新》,可是,我要先從舌尖這件事情講起。”5月15日3時,台灣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吳靜吉這樣開始他的演講。在他看來,“美食屬于日常生活,但又超越了日常生活”。
舌尖之外,美食還有更多的內涵。
5月15日下午,在成都舉行的以“舌尖上的文明”爲主題的中國(成都)國際美食文化高峰論壇上,來自全世界各城市的官員、學者與美食界大咖一起分享他們心目中的美食之“道”。□本報記者 張明海
美食
首先是一種文化歸宿感
論壇上,新加坡香陽環球廚師學院創始人、董事雷陳娟秀的話題有些與衆不同——保護新加坡小販的食品文化。“兩個月前,我們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了提名我們新加坡的小販文化作爲申請美食之都的名錄,我們一共只有500萬人,但是有85萬人都是支持這個項目提名的。”
爲何將小販文化放在這麽重要的位置?在雷陳娟秀看來,美食首先是一種文化。“小販聚集地其實是我們社區的餐廳,新加坡95%的人都生活在這個區域裏面,他們每個集群裏面都是有自己對應的小販文化,都有非常好的美食,這也是我們文化融合的一個證據。”雷陳娟秀說。
台灣詩人、美食作家,台灣《飲食》雜志創辦人,台灣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焦桐也持相同的觀點。他以台灣流行的“客飯”爲例解釋說,美食是一種味覺的家園,是一個人對家鄉的想象。
同樣,四川旅遊學院院長、中國烹饪協會全國餐飲教育委員會主席盧一表示,川菜一定要走出國門,目前已經在世界各地開設川菜國際推廣中心,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外國人了解中國餐飲文化,也希望通過此類文化的交融更加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美食
還是一個城市的競爭力
在聯合國貿易發展署創意經濟部主任卡洛琳娜·昆塔娜看來,美食,同樣是一個城市競爭力的體現,“我們講到美食,就離不開談文化、談創作,談當地的社區,以及一些原汁原味的東西,這些是我們發展美食之都、美食旅遊的基礎。”
以韓國美食在影視作品的運用爲例,韓國文化産業振興院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金相顯講述了美食的另一種影響力。“將美食與旅遊、影視作品結合,作爲本國文化的一部分,用來給外國人做介紹,我們韓國當地的文化自然而然就展現給了全世界的人民。”
“吃住行遊購娛,美食首當其沖。成都數千年的美食演化、發展和傳承的曆程與積澱,融入了當今我們正在建設的‘三城三都’現實創造之中。”本次論壇上,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市版權局局長師江介紹,“三城三都”中,就包括目前正打造的國際美食之都。按照規劃,成都市正積極建設引領美食産業和美食文化發展的新格局,力爭盡快引進海內外知名美食品牌15個,培育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10家,全國百強餐飲企業8家,全市餐飲業零售總額突破1100億元。
對于成都美食之都的建設,荷蘭文化中心前中國項目總監莫妮卡表示了肯定。“成都2010年成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命名的亞洲第一個美食之都,2017年,這裏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的舉辦地,所以成都已經有很多能夠賦能的東西了。相信這次大會,會是一個新的開始。”
文章關鍵字: 文化 美食 舌尖 編輯:伍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