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于“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爲”的聲明
隨處可見的MayYouLiveinInterestingTimes顯眼海報
201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于2019年5月8日在軍械庫和綠城花園開幕,各個國家館正式打開大門,從上午到下午,諸多重要國家館紛紛開幕,引得軍械庫和綠城花園人頭攢動。在整個展區中,最常見的是那張印有“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的海報,紅色和橙色豎條做成的背景,使人過目不忘。
威尼斯雙年展VIP開放日綠園城堡外景,雖陰雨綿綿,依然人頭攢動
2019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作爲全世界第一個藝術雙年展,持續百年至今的第58屆雙年展仍然是全球矚目的焦點,全球重要的美術館館長、畫廊主、當代藝術家、媒體機構、藏家都紛紛來到現場觀看展覽。本屆雙年展開幕于一個較爲特殊的天氣,這與很多人對于“藍天白雲綠水、天氣炙熱”的威尼斯雙年展印象截然不同,陰雨綿綿,寒風瑟瑟,維持在十度左右的溫度,這樣反常的天氣,讓人不禁想要回答策展人的問題,“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同時,諸多嘉賓在參觀本屆雙年展之後,都認爲這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屆雙年展,無論是對于當代藝術作品的選擇、布展情況,甚至還有觀展體驗,都給予相當高的評價。
當然,我們先從中國館看起:
中國館外景
【中國-China】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展覽主題爲“Re-睿”,策展人爲吳洪亮,藝術家爲陳琦、費俊、耿雪、何翔宇。
在策展人吳洪亮看來,“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放在21世紀上半葉的今天,的確是有所指的,“從媒體的信息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每一個‘我’的確都或多或少感受到人類仿佛開始面臨‘所謂’的新問題。”基于對本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主題的再思考,吳洪亮提出“Re-睿”這個主題來回應。
中國國家館的展場位于軍械庫展區最深處,在威尼斯曲折的巷子和錯綜的水道橋梁之間穿行很容易迷路,藝術家費俊利用手機App創作了作品《睿尋》,將威尼斯的橋與導航功能相結合,不僅可以遊戲般體會人類過往創造中“橋”的相似,更能指引觀者去往中國國家館方向。
費俊《睿建》app 效果圖
走進中國國家館後,觀者首先必須穿過一條狹長的通道,這條通道的右側是軍械庫曆史建築古老的斑駁磚牆,而左側是一個與觀者、玩家互動的、正在成長中的虛擬世界。
2019威雙中國館現場,耿雪的作品《金色之名》 2019
站在整個展廳的制高點可以看到藝術家耿雪的影像裝置作品《金色之名》,這件長10米、高4米的視頻主體在絕對的黑白世界中呈現出這位女性藝術家對生命初始與輪回的關照。
陳琦作品《2012生成與彌散》水印木刻 展覽現場
2019威雙中國館現場,記錄藝術家陳琦創作過程的影像
在視頻的結尾處有一艘金色的船,從黑白影像的虛空中漂來,呼應著地面上幾朵金色如“水花”……水是這一區域的主題,無論觀者在橋上還是橋下,都會透過漏窗,看到藝術家陳琦巨大的、超寫實的、源自中國傳統的黑白水印木刻作品《2012生成與彌散》。如果觀者走近它,甚至會融入其中,身與心同時蕩漾起來。
陳琦《時間簡譜》
一本被蛀蟲蠶食後的古書,當光透過破碎的紙張,形成迷離的情景,讓人仿佛置身于另一個時空。這些蟲洞,是時間的痕迹,又與中國哲學觀念相關聯,陳琦在本屆展覽中還展出了《時間簡譜》“手制書”、《別處》、《無去來處》。
2019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現場,何翔宇的裝置作品《我們所創造的一切都不是我們自己》
穿過橋,沿著窄窄的夾道進入一個完全意料之外的粉紅色空間。這是藝術家何翔宇的裝置作品《我們所創造的一切都不是我們自己》。這時候,觀者也會體會到中國館這個如同園林一樣的空間的妙處:
觀者可以穿過粉紅色空間,經過拱門回到耿雪作品的小廣場;也可以折返到橋下的出口,右拐,斑駁的光影從頭頂蝕刻的曲折洞隙裏灑下,這是藝術家陳琦的空間裝置《別處》。
走出這條光線幽暗的巷子,隨即進入了中國國家館的室外展場,花園的草坪上一只淡粉色的巨大盒子,盒子內部卻是陽光穿過“蟲洞”投影出的虛靜空間,它是送給觀者的一份來自中國的禮物,可遊可居。
當然,如果觀者恰好是從花園的入口進入中國國家館,也一樣能感受到這空間手卷的另一番景致,這是中國國家館爲觀者建構的又一有趣之處。
【意大利·Italy】
參展藝術家:Enrico David, Liliana Moro, Chiara Fumai
參展藝術家Enrico David出生于1966年,一直活躍在繪畫、雕塑和挂毯等領域,作品高深莫測、充滿人物色彩,是對20世紀早期現代主義和貧窮藝術進行的有趣挖掘。
2019威尼斯雙年展意大利館現場
出現在意大利國家館現場的這個作品來自藝術家Fumai,她1978年生于羅馬,但是卻在去年辭世(有外媒消息稱其系自殺)。她曾在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上備受關注,作品風格融合了事實與虛構的表演,從裝置藝術到拼貼畫,在她的藝術創作中探討了女權主義中的神秘性和緊張情緒等議題。
2019威尼斯雙年展意大利館現場
現年58歲的Liliana Moro有著多樣化的藝術經曆——既是藝術家,又曾于1989年到1993年期間在米蘭經營過一家畫廊。她的藝術觀念采取了建築幹預的方式,同時還會以聲音作爲媒介進行創作,更有對公共領域制度的現實批判。
2019威尼斯雙年展意大利館現場
【美國·American】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美國館派出了現年77歲的雕塑家馬丁·普利爾(Martin Puryear),主題爲“自由”。策展人則由Brooke Kamin Rapaport擔任,在他看來,過去五十多年,馬丁·普利爾的藝術創作形成了一種複雜的視覺詞彙和具有深度思考性的意義,這也使得他的作品獨樹一幟。
作爲繼2017年威雙美國館代表藝術家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之後的第二位非洲裔美國藝術家,普利爾總會在作品中滲透著一種跨文化的潮流,這也是他畢生都在探究的關于全球化、文化、社會化以及政治化的當代議題。
【英國·Great Britain】
來自北愛爾蘭、現年52歲的今年英國館的代表藝術家凱茜·威爾克斯(Cathy Wilkes)的簡曆非常低調:來自北愛爾蘭、現年52歲,最爲突出的一個經曆可能就是2008年曾入圍特納獎候選藝術家。
2019威尼斯雙年展英國館,凱茜·威爾克斯作品,無題,2019,Photo: Cristiano Corte
British Council. Courtesy of the Artist, The Modern Institute/Toby Webster Ltd, Glasgow and Xavier Hufkens, Brussels.
凱茜·威爾克斯,無題,2019 (局部)
Courtesy of the Artist, The Modern Institute/Toby Webster Ltd, Glasgow and Xavier Hufkens, Brussels.
凱茜·威爾克斯以雕塑、油畫和裝置見長,作品經常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物品,比如烤羊皮紙、杯子、盤子和餅幹等等。1999年曾經在位于格拉斯哥的現代研究院( The Modern Institute)舉辦個展。2015年,凱茜的個展在泰特利物浦舉辦。
凱茜·威爾克斯,無題,2019 (局部)
Courtesy of the Artist, The Modern Institute/Toby Webster Ltd, Glasgow and Xavier Hufkens, Brussels.
也許和她本人的低調有關,凱茜的作品中總能流露出一種私密的、自傳體的、需要解讀的氣質,有時會用人體模型去營造出無法立即理解的家庭場景。
凱茜·威爾克斯,無題,2019 (局部)
Courtesy of the Artist, The Modern Institute/Toby Webster Ltd, Glasgow and Xavier Hufkens, Brussels.
【新加坡·Singapore】
新加坡國家館今年的主題是“適合所有人的音樂:主題變奏曲”。之所以給展覽定這個名稱,其實是源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新加坡當時的文化部舉辦的一系列音樂會,旨在鼓勵公衆欣賞藝術。
策展人Michelle Ho (左)、藝術家SONg-Ming Ang(右),ST PHOTO: SONG TAO,圖片來自網絡
37歲的藝術家Song-Ming Ang在音樂和多媒體方面的創作令人矚目,他將從實驗音樂實踐和業余精神中汲取的靈感,與國家主導的、面向所有人的音樂願景相對應,從而形成了此次參展的創作理念。
圖片來自網絡
不僅利用音樂會的舊海報,還以他早期的作品《你和我》(You And I)爲基礎——在他的作品中,無論誰給他寫信,他都會編輯並寄出個人混音的CD。
同時,展出的作品中還包括新的多媒體作品“Recorder Rewrite”,這是一部錄音機,裏面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藝術家看來,音樂是“有情感表達和操縱的能力。”
【澳大利亞·Australia】
澳大利亞國家館派來的是女性藝術家Angelica Mesiti,早期曾與表演團體The King Pins合作,後來逐漸發展出以大型視頻作品爲特色的成熟的個人藝術風格。她以使用電影語言和表演來探究個人與集體的深刻的個人故事,對人類經驗的複雜維度進行思考。
視頻“The Calling”是她最爲著名的作品之一,爲此她前往土耳其、希臘和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偏遠地區,記錄了一種古老的口哨語言,這種語言曾被用作人們在廣袤的土地上交流方式。
【巴西·Brazil】
在巴西國家館策展人Gabriel Pérez-Barreiro看來,代表藝術家Bárbara Wagner和Benjamin de Burca的作品“指向了大衆文化如何吸收、解釋日常生活以及大衆媒體中的圖像和現象,並將它們融入自己的現實。”
【加拿大·Canada】
加拿大國家館是由一支因紐特藝術家組成的團體,名爲“Isuma”,這也是因紐特藝術家首次亮相。“Isuma”這個詞在因紐特語的意思是“思考,或深思熟慮的狀態”。這個藝術家團體成立于1990年,是加拿大第一家因紐特視頻制作公司。
【日本·Japan】
這次日本國家館帶來Motoyuki Shitamichi、Taro Yasuno、Toshiaki Ishikura、Fuminori Nousaku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希望通過展覽創造一個空間,讓人們可以將他們的思想轉向思考,思考我們如何在這個時空環境中與動植物和土地一起生活,考慮人類和非人類的共存和增長導向型社會的限制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等議題。
【韓國·Korea】
韓國國家館由策展人、作家金炫進(Hyunjin Kim)策展,他邀請了南和延(Hwayeon Nam)、鄭恩瑛(Siren Eun Young Jung)以及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三位作爲參展藝術家,主題圍繞東亞現代化問題展開。
韓國國家館的主題爲“曆史辜負了我們,但沒關系”,對于展覽主題,韓國藝術委員會表示,該項目融入了“女性以及性別多樣化的敘事,這些敘事打斷、打破並重建了東亞地區人們從前對現代化的理解。”
【北歐·Nordic】
北歐館的藝術家分別是來自芬蘭的藝術家雙人組“Maria Teeri & Janne Nabb”、挪威的Ane Graff以及瑞典的Ingela Ihrman,展覽主題非常具有北歐氣質——“天氣預報:預告未來”。
氣候是所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共同環境,但是人類活動使整個地球的環境和氣候發生了重大變化。來自北歐三國的藝術家們通過考察人類與自然之間複雜的相互關系,提醒所有人氣候的敏感性和預測中固有的不可預測性。
【俄羅斯·Russia】
同樣位于綠地城堡的俄羅斯國家館由位于聖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主導,這也是該機構第一次獲得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的策展權,展覽主題定爲“Lc. 15: 11-32”——是路加福音中對浪子回頭的比喻。
【塞爾維亞·Serbia】
塞爾維亞國家館今年的主題是“恢複記憶喪失”,展出了藝術家Djordje Ozbolt的作品。現年52歲的Djordje Ozbolt是塞爾維亞戰後及當代藝術領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作品經常在一線畫廊及頂級博物館展出,比如豪瑟沃斯畫廊。
本文作者 | 謝慕、張天宇
攝影:謝慕、張凱
本文內容無特殊說明部分
皆由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原創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Re-睿”2019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2019年5月11日至11月24日
展覽機構:威尼斯中國館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10點至下午6點,直至10月5日軍械庫展區在周五和周六開放至晚上8點。 雙年展于星期一休息(5月13日、9月2日和11月18日除外)
展覽地點:意大利威尼斯軍械庫中國館
策展人:吳洪亮
參展人員:陳琦 費俊 耿雪 何翔宇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2019威尼斯雙年展專題,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