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青木 辛斌 曾茂】東盟10國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15日正式組建全球最大自貿區的消息持續帶給國際輿論震動。在1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形容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裏程碑”。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認爲,15個國家簽署RCEP彰顯本區域齊心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沖擊的承諾,並有助于抵抗反全球化浪潮。相關國家希望能在未來的經貿活動中獲得“安全感”。歐美媒體的態度則五味雜陳得多,一邊承認這是“一項重大成就”,一邊渲染該協定“由中國主導”,擔憂自身影響力受挫,變成“亞洲的局外人”。
美國《華爾街日報》16日說,RCEP覆蓋亞太地區許多“最大、最有活力”的經濟體,它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放下地緣政治分歧,共同促進貿易和經濟增長,打造了一個占全球經濟總量約30%的區域集團,然而,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不在其中,這“給候任總統拜登帶來挑戰”。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貿易專家賴因施表示,RCEP的簽署是“一項重大成就”,美國新一屆政府“需要更多地思考自己希望在亞太地區實施什麽樣的政策”。
“這預示著亞洲世紀的開始。”德國《時代周報》16日刊文稱,RCEP在本地區受到熱烈歡迎,它將美國最重要的盟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納入其中。德國《南德意志報》形容,這就像是一場國際象棋比賽,美國只考慮下一步棋,但中國已經想好了4到6步棋。
RCEP並非爲了挑戰美國,而是旨在促進亞洲自己的發展。然而英國《金融時報》等西方媒體解讀稱,從時空上看,該協定的簽署與中美角力的大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德國新聞電視台認爲,此事標志著全球權力中心的進一步“轉移”——亞洲正在“奪取”美國的影響力,而特朗普正在打高爾夫,這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一幕。
《聯合早報》16日報道說,美國“確實”不希望看到RCEP簽署成功,因爲它不願讓中國在東亞區域合作中扮演主要角色,上周,美國國務院兩名官員還就RCEP對日韓發出警告。但是該協定還是來了,原因很簡單:與缺乏證據的安全隱患、較爲空泛的人權概念相比,通過自由貿易和經濟一體化搭上中國經濟增長的快車、恢複和促進受到疫情沖擊的經濟增長,是簽署國家的基本共識和利益所在。至于中美之爭孰對孰錯,則屬于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沒必要與經濟合作混爲一談。美國CNBC網站16日引述花旗銀行分析師的報告稱,這項巨大的協定實現了幾件事:表明亞洲對商業持非常開放的立場;減輕中國經濟正在“向內看”的印象;表明在經濟政策方面,亞太國家不希望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即使對日韓等與美國有著緊密安全合作的國家來說亦是如此。
歐洲媒體也有與美國類似的擔憂。德國《商報》15日渲染稱,RCEP的簽署應該成爲“西方的警鍾”,歐盟如今該集中精力與印度合作,“絕不能成爲亞洲的局外人”。《南德意志報》也擔心,該協定可能使歐盟作爲經濟共同體“被邊緣化”。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歐盟中國商會則強調,RCEP的簽署“爲正遭遇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逆流的國際經貿合作提供了令人振奮的最新範例”。商會會長周立紅15日表示:“當前,中歐雙方正在進行最後沖刺,爭取年內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對于RCEP將帶來怎樣的影響,簽署國之一澳大利亞也有著複雜的解讀。《澳大利亞人報》16日報道說,當地出口商希望此舉爲澳中關系“解凍”鋪平道路,因爲RCEP將提供一套適用于簽署國之間貿易的統一原則,並將成爲爭端解決的一個場所。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翰16日說,RCEP有助于澳大利亞抓住亞洲的增長機遇,但他同時表示,協定簽署後,尚未收到來自中國同行的消息。也有分析人士對香港《南華早報》說,RCEP或許能爲中澳之間的貿易爭端起到“斷路器”的作用,但不太可能直接達成解決方案。
RCEP新增中日、日韓兩對重要國家間的自貿關系,這也是國際媒體關注的一大焦點。《日本經濟新聞》說,對中韓出口更加容易,日本有望獲得更多的實際利益。RCEP的簽署或許是全球自由貿易迎來轉型期的證明。“我們認爲,這是形成基于自由、公平規則的經濟秩序的重要一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在16日的記者會上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