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國際慢城
◆南京高淳桠溪——華東最美“金花勝地”。最美鄉村與慢城標准巧合:三分山、兩分水、五分田的生態黃金比例,山水城林融爲一體。綠色經濟與慢城理念吻合:追求“宜居城市”、謀劃“綠色掘起”,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文化保護與慢城運動融合。高淳有著珍貴的曆史遺存如薛城遺址、吳風楚韻 ;同時“跳五猖”“大馬燈”“送春”等衆多古老的文化活動在高淳得到傳承,高淳對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發掘,迎合了慢城運動主倡原生態文化保護的理念。
◆韓國曾島——桃花源般的世外”慢島”。曾島以“海鹽”爲核心,並對其高效利用,形成鹽農産業、旅遊産業和文化産業;挖掘獨特的飲食文化,體驗“慢食”文化;打造 “沒有化石燃料汽車的島”,倡導綠色環保的交通方式。
【案例】2:智慧城市
◆2009年,迪比克市與IBM合作,建立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利用物聯網技術,在一個有六萬居民的社區裏將各種城市公用資源(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等)連接起來,監測、分析和整合各種數據以做出智能化的響應,更好的服務市民。迪比克市的第一步是向所有住戶和商鋪安裝數控水電計量器,其中包含低流量傳感器技術,防止水電泄漏造成的浪費。同時搭建綜合監測平台,及時對數據進行分析、整合和展示,使整個城市對資源的使用情況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使企業和市民對自己的耗能有更清晰認識,對可持續發展有更多的責任感。
◆合肥市被列爲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在“信息惠民”方面, 推動一卡多用,將居民的水、電、氣、電視、電話、公積金、社保、車駕管等各類數據,發送到居民的移動終端,促進自助繳費和電子支付業務的一站式服務,方便百姓生活,實現“一卡通全城”。按按照計劃,到2016年,合肥全市電子政務專網將實現市、縣(區)、鄉鎮(街道)和社居委100%覆蓋和五級應用,行政許可事項100%網上辦理,90%的政務信息資源集中管理。
【案例】3:低碳生態城市
◆“中國電谷”――河北保定
保定,距離北京只有約50分鍾車程,素有“首都南大門”之稱,是一座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古城。保定在全國地級城市中率先提出建設“低碳城市”。保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是國內最早涉足新能源産業的國家級高新區,也是國家級高新區中,唯一一個以新能源爲主要産業方向的科技工業園區。在國家級新能源與能源設備産業基地的基礎上,憑借電力産業的明顯優勢,向電力技術的更深、更廣領域延伸與擴展,建立以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爲重點,以輸變電及電力自動化設備爲基礎的新能源與能源設備企業群和産業群。成爲繼中關村“硅谷”、武漢“光谷”之後的“中國電谷”。
【案例】4:舊城(城中村)改造
◆德國魯爾區埃姆舍公園。埃姆舍地區位于德國魯爾區中部,曾是歐洲主要的工業和制造業中心。在魯爾工業區衰敗後,埃姆舍地區成爲了汙染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工業廢墟,城市的中心地位消失。爲了挽救這座城市,由政府發起,開始了規模龐大的魯爾區更新計劃,埃姆舍公園國際建築展就是其中的計劃之一。埃姆舍公園項目以綠地公園爲區域發展框架,眼埃姆舍河流域規劃了約800平方公裏的區域,並將區域內劃分了七條南北軸向的綠色廊道,相連成一個鏈狀綠地空間結構,大力推進老礦區改造,引進奧伯豪森等大型購物中心,將附近廢棄的礦坑開發成爲優美的人工湖,增加公共休憩空間,以及購物、餐飲、娛樂等多種功能,重新聚集大量人群,有效的提升了埃姆舍地區的價值,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再發展。
◆黃埔古港古村位于海珠區琶洲東南部黃埔湧邊,建村于宋代年間。1685年黃埔古港成爲中國四個對外貿易窗口之一,1757年至1840年長達83年的時間裏黃埔古港是中國唯一一個對外貿易港口,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整治改造前的黃埔古村具有廣州市一般“城中村”的特征:握手樓較多,村落環境髒亂差。規劃部門根據黃埔古港古村曆史文化深厚、古建築豐富的特點,當地政府因地制宜,跳出“大拆大建”、“經濟平衡”的慣性思維,探索出一條以古村風貌保護爲目的、抽疏建綠爲手段、綜合環境整治爲依托的“城中村”改造新路子。主要措施:一是保護古建築。通過規劃控制,不允許破壞古建築、嚴格控制新建建築,規劃劃定的古建築保護範圍起到十分有效保護作用。通過近兩年的整治和修繕,大部分的古祠堂、古民居都得到修繕和保護,並經過規劃引導而逐步轉變功能,成爲繪畫創作室、咖啡廳、小商店等,使這些古建築重新煥發活力。二是恢複古村落面貌。黃埔古港古村主要旅遊路線的兩側曾存在很多與古村風貌不協調的建築,嚴重影響了古建築、古村群落空間。通過規劃引領,拆除了100多幢與古村風貌不協調的建築,使村落的整體環境得以改善,使黃埔古港古村重新顯現嶺南古村落的雛形。三是發展旅遊業。經整治後的黃埔古港古村向人們展示其嶄新的面目,多年研究和呼籲保護古港古村的專家們欣喜若狂,大量遊客慕名而至。村民改變思維,經營迎合遊客需要的相關服務業。黃埔古港古村的旅遊業得到快速的發展。
【案例】5:城市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
◆揚州是一座有近2500年曆史的名城,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稱,曆史淵源極深。大運河、瘦西湖、曆史城區等無不彰顯出揚州精致的城市底蘊,文人墨客留下了關于揚州的無數名篇佳作。揚州以這些曆史遺存爲載體,精品意識爲指導,傳承創新爲手段,最大限度保護古城風貌的原真性和整體性,傳承、彰顯曆史文脈。制定《揚州文化博覽城建設專項規劃》等規劃,不但讓古遺址、古建築得到保護修複,而且讓人領略了人與自然物象天人合一,如今揚州已建成文物博場館80所,規劃2014年底建成100所。在塑造城市品質方面:制定了具有揚州特色的,包括了産業品質、建設品質、環境品質、社會品質、生活品質等幾十項城市品質評價指標;合力打造精品區域、精品建築、精品環境,保護“江、湖、河、城、園、林”相融相生的城市格局。如加強蜀崗-瘦西湖景區斑塊、新城西區人工湖板塊建設;重點塑造門戶節點、主次幹道、河道沿線景觀形象。通過精致的文化元素,如玲珑剔透的玉器,秀麗雅致的漆器,造型美觀的盆景,輕盈飄逸、如花似夢的剪紙等,以及私家園林、“鹽商文化”、廣爲流傳的“揚州八怪”及其經久不衰的作品等,成爲揚州向外界介紹自己的名片,展現揚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城市內涵的窗口和平台。
【案例】6:生態綠化建設典範——新加坡
◆新加坡是面積僅700多平方公裏、人口約500多萬的城市國家。獨立伊始,新加坡將生態和綠化建設上升到國家層面來推動,專門制定了“綠色和藍色規劃”。上世紀60年代,大量種植生長快、樹冠大的高大喬木,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高綠色覆蓋率,70年代制定了道路綠化規劃,加強彩色植物應用,強調特殊空間(燈人行過街天橋、擋土牆等)的綠化,對新開發區域植樹造林,開展停車場綠化,80年代提出種植果樹,引進色彩鮮豔、香氣濃郁的植物種類,90年代以後建設生態平衡公園、“填海造綠”。強調綠色自然與人的融合,。如在新加坡新鎮建設過程中每7.8平方公裏鎮區就有一個10公頃的公園, 500米範圍內有一個1.5公頃的公園等。強化公園與自然地帶的可達性,社區公園、生態公園及自然保護區,並以綠色廊道相連,形成完整和系統的綠色空間體系,市民可騎車或步行自由穿行其中。制定有完善的綠化方面的法律保障,並強調全民共同參與。法律規定,住宅小區綠化必須達到總用地的30%~40%,樓房居住區在500米範圍內應有一個1.5公頃的公園。無綠化規劃的任何工程不得開工,一年內不開工的土地必須綠化。園林綠化實施科學管理,建立詳細的電子檔案。今天新加坡綠地率達50%,綠化覆蓋率達到7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爲25㎡,是名符其實的“花園城市”。
新加坡還十分重視環保建設,如主要馬路上設立汽車尾氣監測體系,不符合排放標准的車輛被禁行。垃圾回收利用率接近60%,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焚燒廠,可燃垃圾90%以焚燒轉化爲電力,新加坡3%的電力是垃圾焚燒産生的。新加坡水資源管理排行世界前列。
【案例】7:流動攤販管理
◆美國流動攤販的管理模式。
在美國紐約,小商販向政府申請到“許可證”後就可以擺攤經營。流動攤販的車子和攤位一般都有秩序地排在人行道邊上或廣場四周,色彩亮麗、外形整潔。産生的垃圾,經營者會及時處理,所以街頭小販雖多,卻並不顯得雜亂和影響交通和市容。小商販要主動向政府報所得稅。紐約市沒有“城管”,但街頭攤販管理工作卻十分嚴格,市衛生局、消費者事務局、清潔局、環保局、財政局、公園局和市警局等部門都參與其中。管理部門分工協作,各負其責,所有管理條例都在網上公布,人人可上網查詢。在管理者中警察是唯一的執法人員,對無照經營的小販,只是開份罰單,將無照攤主的名字記錄下來,趕離售貨地點完事,並不做其他沒收的處罰。
◆新加坡的流動攤販管理經驗。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新加坡,整座城市也是小商小販充斥街頭。隨後新加城政府采取整改措施,“政府投資建立小販中心,對小販進行遷移,將流動攤販納入政府統一管理之中。”新加坡政府每年對所有攤販的清潔管理、食物衛生、個人衛生等按等級優、良、中、差四級進行評估,對獲“優”者,頒發“清潔與食物衛生優越表現”獎狀。對“中”、“差”的業主,則成爲下一年度衛生監督檢查的重點對象,對違法行爲進行罰款、記分、暫時吊證、永久吊證等處罰。新加坡自采取整改措施以來,大小街頭的小販不下三萬戶,彙聚了各色美食,已成爲外國遊客津津樂道的新加坡特色。新加坡采取允許流動攤販存在,服務于攤販政策,將攤販納入城市規劃體系中,通過其強大的行政能力實現了所有攤販都獲得許可並均到政府興建的場所中經營,既爲市民提供便利,又保障食品安全與城市環境。
◆韓國流動攤販的管理方法。
在韓國,流動攤販一般沒有什麽稅收,只要你申請加入“小攤業主協會”,獲得批准後你就可以“出攤”。韓國政府對路邊小攤的管理總體上采用區域管理的辦法:第一類是“絕對禁止區域”,主要包括主幹道、火車站、汽車站、廣場的輔助幹線等區域;第二類是“相對禁止區域”,指妨礙城市美觀等危害程度較小的地區:第三類是“誘導區域”,包括城市中心外圍的窄地、河溪兩側道路、傳統市場內的道路。韓國政府將小攤主作爲弱勢群體加以保護,韓國的大衆對小攤並不反感,反而認爲其便利了人們的生活,甚至美化了市容。
◆香港:法治框架下的小販管理。
2013年8月,香港特區政府啓動5年共計 2.3億港元的重建攤位計劃。每戶小販最高可獲 6.4 萬港元財政補助用于改建攤位,以提高消防安全狀況等。香港是國際化大都市,但在街頭巷尾也保留著充滿生活氣息的各式攤販。冰凍甜點、報刊、理發、擦鞋……過去百多年來,街頭販賣已深深融入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
上世紀 70 年代香港便開始實行發牌制。2000 年後,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成爲香港小販事務的主管部門。按街區交通情況及市民需要設立固定攤位小販市場,如勵業街熟食小販市場、油麻地玉器小販市場、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等,流動小販應在專區經營。對固定攤位小販牌照實行人性化管理,可實現繼承或轉讓,但須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香港食環署先後出台《公衆衛生及市政條例》、《小販規例》、《食物業規例》、《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等法規,作爲對攤販的管理依據;設立包括總部特遣隊和分區事務隊在內的小販事務隊對攤販進行日常管理。管理過程中,事務隊人員會秉持“先警告、後執法”原則。如小販有違法行爲且不聽勸阻,一般會由小販事務隊向他們發出傳票,由法院裁決。違者一經定罪,處以罰款 和監禁 ,對于屢犯不改的持牌流動小販,可吊銷其牌照。
【案例】8:城鄉環境治理
◆廣西城鄉風貌改造工程。2009年起,廣西實施規模宏大的覆蓋全區城鄉的,以“竹筒房”和環境綜合整治爲重點的城鄉風貌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城市主要交通出入口兩側的建築物外立面改造,主要交通幹道兩側可視範圍的村莊房屋外立面改造,建制鎮以上城市臨街而建的“竹筒樓”改造(占天占地、長進深、窄開間的獨立式城鎮居民私人住宅,廣西人當地人俗稱“竹筒樓”),城市主幹道可視範圍城中村的“竹筒房”改造,改造區域的城鎮基礎設施、市政公共設施配套和環境綜合整治等。如,建築物的改造方面:對不具備整體拆除新建條件的“竹筒房”,著重對其外立面進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在市政基礎設施配套方面:主要是結合“竹筒房”外立面改造開展環境綜合整治,鋪砌沿街路面,實施管線下地工程,種植行道樹及綠地,配套和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等,改善居住環境;在規範戶外設施方面:主要是拆除建築臨街面外置防護欄,拆除、改造和規範設置建築臨街面各類雨篷,對商鋪的店招、店牌、燈箱、廣告、電話亭、書報亭、果屑桶以及城市家具等進行統一設計、科學設置、規範管理;在改造城市景觀方面:重點是研究、提煉具有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元素,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小品,形成極具多樣性、地方性和觀賞性的特有的城鎮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曆史文脈,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廣西城鄉風貌改造帶來了良好的效果,改變了城鄉面貌,推動公共服務和公用設施向鄉村延伸,使農村的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由于環境的改善,極大地促進了投資消費和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案例】9:城市網格化管理
◆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實行全鎮聯動大城管機制,推行數字化辦公,結合實際下設四個專項整治小組:市場整治組、消防違建整治組、市容秩序整治組、改造提升組進行聯動,對轄區的道路、人行道、戶外廣告、環境衛生等進行統一規劃集中整治、長期監督。早在 2012 年,裏水就創新性地構建了“大城管”機制,在全鎮 34 個村(居)建立城管工作站,成立 150 人的村(居)城市綜合管理專職隊伍,執行城市管理日常工作,構建起“既分離又聯合”的立體管理執法網絡。 每個村居的城管工作站都有 2-3 名專門駐點的管理人員,通過利用“基本工資+績效考核”的企業化運作模式,將任務分解到每個人,並每月對城管工作站人員進行評分考核,不僅大大提升了任務完成率,還實現了真正的網格化管理。
【案例】10:發展紅色旅遊
◆湘潭文化旅遊産業圍繞建設“紅色聖地”。一是“強腦”,即創新發展理念。用“一號工程”推動紅色旅遊,立足“大韶山、大景區、大旅遊”,來規劃整個韶山乃至湘潭的建設和發展。二是“塑形”,即增強服務能力。大力改善交通、生態、景區配套設施等“硬”和“軟”的基礎條件,全面提升服務水平。三是“鑄魂”,即彰顯文化魅力。增強湘潭旅遊業的偉人文化、紅色文化感召力和核心競爭力,著力打好“偉人牌”,塑造“傳統美”,融入“現代風”。四是“聚力”,即提高統籌水平。以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創新爲手段,整合政府、行業協會和市場主體的資源力量;以文化爲紐帶,全面深化區域合作配套;面向國際市場,努力推進文化旅遊産業與國際接軌。五是“亮嗓”,即放大品牌效應。充分利用國內外有影響的媒體擴大有效宣傳,聯合全球知名旅遊公司加強推介,擴大湘潭作爲“偉人故裏、人文聖地”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