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爲加快培養造就本市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上海東方青年學社從2010年起組織開展“上海社科新人”評選活動,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速成長,逐漸形成了涵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學人共同體,對于加強社科理論隊伍建設和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發揮了積極作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上海社科新人系列訪談錄”專題,邀請2020-2021年度當選“上海社科新人”的14位青年學者進行的專訪。本篇請到了複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宋弘。宋弘的學術研究領域是勞動經濟學以及公共經濟學。
宋弘,複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博士,複旦大學經濟學學士,致力于中國經濟發展曆程中人力資本與勞動力市場相關問題研究。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21)、上海市曙光學者(2021)、晨光計劃(2018)、浦江人才計劃(2018);在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金融研究》等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曾獲第六屆洪銀興經濟學獎(青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論文)等獎勵;擔任國際權威期刊亞洲經濟雜志(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SSCI)與 中國與世界經濟(China and World Economy,SSCI)副主編、《世界經濟文彙》學術編輯。
澎湃新聞:能不能介紹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內容?
宋弘:我的研究領域是勞動經濟學與公共經濟學,主要專注中國背景下的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學相關問題。近年來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話題:第一、高技能人力資本流動和供給問題,主要關注當下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本紅利轉型過程中,人力資本流動和供給的決定性因素,尋求增加高技能人才和緊缺領域人才供給的有效途徑。第二、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決定因素,基于中國經濟社會背景,從貿易自由化、信息化、教育改革政策等角度,考察其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及可能的影響機制。第三、醫療健康、社會保險與人力資本,從醫療健康和社會保障角度,考察如何通過醫療和社會保障提升人力資本、緩解地區和城鄉間人力資本不平等、推進社會公平。
澎湃新聞:您能向我們介紹一下您的學術經曆嗎?您認爲自己在學術上取得進步的主要經驗和體會是什麽?
宋弘:我本科畢業于複旦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博士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系,2017年博士畢業回國入職複旦大學經濟學院任助理教授,2019年起任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長聘副教授。近年來,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包括《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等國內頂尖期刊,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等國際頂尖期刊。也有幸入選了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曙光學者等人才項目。擔任亞洲經濟雜志(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與 中國與世界經濟(China and World Economy)兩本國際權威SSCI期刊的副主編。
作爲青年學者,能夠取得了一些成績和進步,我覺得非常幸運和感謝。一路走來,不論是學生年代,還是青年教師時期,我有幸遇見了不少很好的老師、前輩和朋友。同時,我所在的複旦大學和複旦大學經濟學院也爲青年教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學習成長的機會。學院學術科研氛圍濃厚,有不少高質量的學術講座和學術交流活動,這也讓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遠處的風光。
澎湃新聞:在您的學術生涯中,遇到過哪些困難?您覺得對于青年學者來說,哪些方面的幫助是很重要的?在您學術成長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經曆對您有重要影響和幫助?
宋弘:學術研究是一段精彩但未知的旅行,和其他的職業相比,學術研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可能面臨很多的失敗,而且回報的周期相對也比較長。有些論文,辛苦寫作了五六年,自認爲質量很高,但是一直被拒稿,至今尚未發表;也有很多個夜晚,因爲數據或模型而失眠。
不過,和困惑挫折相比,更多的是收獲了機遇、幸運和感謝。從學生到老師,複旦大學爲我提供了成長的平台,複旦經濟學院的不少同事,都是我的老師,如今也是學術研究的合作者,我的許多研究成果也得益于他們的指導與合作。例如,張軍教授的指導與合作讓我有機會更深刻的認識中國經濟及其發展規律;封進教授讓我對于醫療和社會保障研究的認識逐漸深入;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期間的導師,陸毅教授的一路指導讓我對于經濟學分析方法和問題意識有了較爲紮實的掌握。還有不少學術界的師友和前輩,感謝他們一路同行,照亮我的學術之路。
澎湃新聞:作爲一名青年學者,您覺得當下的學術氛圍是如何促進您個人的研究的?
宋弘:從宏觀的角度來說,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經曆了巨大的騰飛和變革,這是全球任何一個經濟體都沒有過的現象,這爲經濟學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視角和機會。
從微觀的角度來說,近年來,經濟學應用微觀調查數據發展迅速,我記得十年前讀本科的時候,國內公開數據庫還是非常的貧乏,和國際上的數據有一定差距,但近年來已經逐漸有了至少20多個大型、權威、高質量的公開數據庫,這爲我們做研究提供了很多的機會;此外,近年來學術界國內外合作、交流也不斷深入、蓬勃發展,十多年前,中國學者在頂尖國際期刊發文章可能還是比較難得的事情,現在已經非常普遍的現象了。
澎湃新聞: 本市面向青年學者有不少相關的扶持政策,這些政策對您的學術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幫助?
宋弘:上海市有不少針對青年學者的扶持政策,這爲我們做研究提供了很寶貴的平台和機會,對此我也有切身的體會。我2017年博士畢業回國入職之後,在近五年內,先後入選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晨光計劃、曙光學者等項目,也主持了上海市多項理論和應用高峰學科計劃課題。這些計劃和項目一方面爲我們年輕學者提供了經費支持,這對于青年學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更是一種肯定和鼓舞。特別的,在曆次項目的答辯中,評審專家針對我的課題所提供的建議都非常專業,也給了我不少的肯定和鼓勵,對此,我一直覺得非常的感謝。
澎湃新聞: 您認爲您所開展的哪些課題研究及其取得成果,對您成功當選上海社科新人有所助益?
宋弘:上海市社科新人的競爭非常激烈,候選人都非常優秀,而且來自社會科學各個領域,這次能夠有幸入選,我覺得非常的幸運,感謝評審專家的信任和支持。
我的研究致力于中國經濟發展曆程中人力資本與勞動力市場相關問題研究。我所關注的大部分問題都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包括人力資本投入和積累、人才流動與供給、社會保障與醫療保險等。就與之相關的話題,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二十余篇,包括國內頂尖權威期刊《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金融研究》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包括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等。這些研究一方面爲相關學術文獻作出了貢獻和補充,另一方面,也爲當下由物質資本驅動向人力資本驅動的經濟轉型提供了一些政策經驗。我想,這或許也對當選社科新人有所助益。
澎湃新聞: 獲得了“上海社科新人”稱號之後,您覺得對于您的課題研究會有哪些助益?“上海社科新人”稱號的獲得,對您的學術生涯的展開會有哪些助益?
宋弘:能夠有幸入選“上海社科新人”,一方面,是對于自己已經取得成績的一種肯定,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意味著一份責任。希望能以此爲契機,向優秀的學界前輩學習,更多的關注重要的中國經濟問題,更好的將哲學社會科學科研成果服務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爲祖國的科研育人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澎湃新聞:您所開展的學術研究,對加快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發揮了哪些作用?
宋弘:我的研究專注中國背景下的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學相關問題,這其中的大多數問題是重要而經典的學術問題,同時也和中國當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相關研究成果爲國內外勞動經濟學相關學術文獻作出了補充和拓展,希望研究成果也能爲上海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作出一些貢獻。
澎湃新聞:您是如何看待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整體的學術研究水平與城市軟實力之間的關系的?
宋弘: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從中國發展的實踐、政策、現象出發,服務于社會大變革,總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般邏輯並上升爲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論,我想,這些經驗邏輯總結與發展理論對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澎湃新聞:您覺得您的學術研究領域的水平提升將會如何助益于上海的城市軟實力的提升?
宋弘:服務于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是學術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我所在的複旦大學勞動經濟學和公共經濟學團隊,近年來從勞動與公共經濟學角度關注了不少經濟社會政策問題,相關學術成果發表在國內外權威學術期刊上,相關政策成果也遞交給國家地方政府部門。希望這其中的某些研究成果對于上海市經濟社會相關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例如,我們所關注的方向之一是“高技能人力資本流動和供給問題”,主要關注當下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本紅利轉型過程中,人力資本流動和供給的決定性因素,尋求增加高技能人才和緊缺領域人才供給的有效途徑。具體而言,我們2020年發表在《經濟研究》期刊上的文章,關注國內人才培養計劃對于理工類人才供給的影響;2020年發表在《金融研究》期刊上的論文,關注高房價對于城市高技能人才流出的影響。如何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給、優化人才配置是包括上海市在內的許多城市當前都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城市創新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希望這方面的研究能爲此提供一些政策啓示。
再例如,我們團隊利用醫療報銷大數據,結合現代前沿的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考察了多項醫保政策對醫療價格、患者和醫生醫療行爲、公衆健康的影響,利用理論和實證分析方法以及高維度高質量的醫療數據,模擬優化相關政策設計。特別的,我們也針對上海市的醫療和醫保政策作了不少研究和探索,希望這些研究能爲相關決策提供一些學術經驗和啓示。
責任編輯:龔思量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