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橫掃,各行業態一片蕭條,電商卻能突出重圍,成爲2020年的黑馬。
5月11日,國內知名電商智庫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了《2020年4月中國電子商務行業投融資數據報告》。
疫情前四個月,1月中國電商融資總額爲37.7億元;2月融資總額25.6億元;3月融資總額188.5億元;4月融資總額38.05億元。
其中3月環比增加636.3%。
相比內地一路狂奔的電商經濟發展,隔著一個海關的香港再度成爲輿論關注的焦點。
衆所周知,香港素有“購物天堂”的美譽,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剁手黨不遠千裏前來買買買,成爲拉動香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
但詭異的是,香港電商並不像內地電商發展那樣快速,目前香港網購僅占零售總額的4.7%,只是作爲購物手段的補充而存在,不像內地的電商産業可以占到內地GDP的10%以上。
有人說,香港的電商創業落後于整個時代。
這句話也許只說對了半句,放眼全球,香港電商並沒有落後于世界,卻唯獨落後于中國內地。
談“落後”之前,首先要認清香港的電商現狀:
事實上,香港本地也有電商發展起來,不是自由淘寶京東才叫電商,例如香港最大的電商hktvmall,從電視台衍生出電商,現在發展得不錯,主要做本地市場,有時候香港人懶得出門買的日用品生鮮電器,也會選擇網絡下單。
除了對本地有電商服務,對外也有,主要集中在ebay、Amazon等海內外轉輸送。做B2B電商的就知道,在ebay買東西很多時是香港接單,甚至香港發貨,香港對外商業服務其實做得很好,快而准。向賣方問價,半夜也立刻回複,面向全球,服務態度一流。香港營商環境確是比較好的,這是香港的優勢。
再看回香港市民,如果想購買國外小衆商品,也可以選擇Zalora, 新加坡的Lovebonito, 歐洲的Asos等平台,很多東西送到香港都不要運費,而且比內地便宜,無需代購,在內地Amazon買不到的東西,香港Amazon可以買到。
所以不能說香港電商落後于時代,只能說香港沒有屬于自己本土的電商巨頭。
中國內地也是用了將近20年才構建出一個完整、龐大的電商網絡,香港發展不起來自然有它的局限性,那麽背後的原因又有哪些?
01
線下零售業態成熟,對電商依賴程度低
創造一種商業模式,首先要解決需求問題。
香港一直都是“購物天堂”,品牌種類齊全,各種不用扣稅的進口水果海鮮食品、生活用品、奢侈品,下樓就可以買。
爲什麽香港經常強調“下樓就能買”,就是因爲香港人買東西真的非常方便。就拿香港政府公屋來說,一個屋邨配一個商場在香港再正常不過,而這種商場它包含了菜市場,超市,食肆,電子産品店,藥妝店,雜貨店,甚至是公交站,都在一棟樓裏。
並且每一棟居民樓都有蓋人行天橋/通道直達商場,每一個屋邨都可以看作一個小型市鎮。而在內地城市,幾個小區共享一個商場才是常態。
內地網購主要功能是突破空間限制,讓商品多樣性的優勢發揮出來,但這一點並不適用于香港,相反,網購的低時效性甚至與香港的快節奏生活習慣格格不入。
可以說,在香港買東西就有種在逛著實體tb店的感覺,它不香嗎?當然也會有人提到商場買不到的冷門小商品,所以香港人也會通過網購獲得,但畢竟不是主流消費,所以網購僅作爲補充。
02
本地發展成本高昂,難有價格優勢
從需求的角度分析完,再看成本問題。
網購産品的交付需要多層級相互協同,包括倉儲、物流、品質把控。香港地租之貴人盡皆知,有限的倉儲空間一般都用來做國際大型物流,如果做小型分散倉儲成本會非常高。
當商品交付到快遞員手中,又成了另一大難題,配送成本高。首先是快遞小哥的工資高,內地一單普通快遞,小哥僅賺8毛錢,去到香港工資翻個一兩倍,將成本核算後,9.9包郵的優勢就已經不複存在。
其次是香港的交通管制十分嚴格,內地配送多見三輪電動、小電瓶,但在香港,這些車輛早已是管制車輛,幾十年沒出現過在香港鬧市區。
而且,快遞小哥還要打電話聯系買家,保證將貨物親手送達,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汽車使用及停車成本,都很高。像豐巢那樣設立快遞櫃收費也不現實,所以作罷。
最後一個是商品産權的審核成本,香港法律之好是公認的,好到在香港絕對出不了淘寶,因爲在香港不可能賣假貨、盜版,甚至是抄襲,會被別人告到傾家蕩産。
可是電商的另一大優勢又偏偏在于“便宜”,如果不能賣小作坊生産的低質量商品,就沒有價格優勢這一說法,因爲但凡是有品牌的,線上線下價格都是比較統一的。
03
資本偏好大市場,香港有區位局限
講完需求和成本,基本上就可以判斷香港電商市場很難發展了。
再看看資本偏好,全港750萬人,如果在內地搞一個互聯網項目,你和投資方說一共有750萬用戶,投資人直接就把你轟出去了。
如果你說做下沉市場,面向內地廣大城市,也會面臨一系列軟硬難題:
一是香港人不太了解國情,網絡監管和法規也完全不同,單是實名制已經讓很多香港的初創者摸不著頭腦。
二是香港禁止郵寄的品類很多,包括生鮮、煙酒藥、電子元件及數碼成品、任何液體粉末膏狀物、其他易燃易爆物品,基本上已經覆蓋大部分生活用品了,光在關口這裏快遞就過不去,更不要談交易量了。
如果說讓香港面向全球做市場,那就意味著要和亞馬遜、谷歌等世界巨頭對拼,而且要以亞洲人的想法創造出符合西方習慣的平台及産品,並且背後沒有內地龐大的市場做“供血”,僅靠香港一地突圍,基本不可能。
事實上,早在阿裏巴巴初創同期,香港論壇上就提出過團購、O2O等領先概念,無奈種種原因都制約了本地電商的發展,而後香港一些傳統零售業效仿轉型,其營業額也難以望及內地電商之項背。
近些年內地的科技發展確實引起了一部分香港人的焦慮,當大家都在談論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高大上科技話題時,不甘寂寞的部分香港人也跟著喊“我也要”,而忘記了這些不可能是香港的優勢所在。
其實,香港人口750萬,香港經濟不需要各行各業什麽都做,麻雀小但不一定非要五髒俱全。放眼亞洲乃至全球,香港已在世界貿易及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專業及工商業支持服務業占據一流水平。
全球最富裕的小國瑞典,和中國香港的定位很相似,他們以金融業爲主,不追趕再工業化和高科技,也照樣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
全球化的含義是産業鏈在不同國家之間做分工,既然是全球化時代,就不需要每個社會什麽産業都做,而是根據自己的競爭優勢去有所爲、有所不爲。
香港應該專注于將科技融入金融業和與其相關的服務業、房地産、旅遊業和商業,發揮自己的法治優勢,帶動整個大灣區的經濟發展,這才是香港正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