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成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近年來,成都市加速人工智能産業發展,持續推動“人工智能+”新經濟産業體系建設,去年底印發了《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産業發展推進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要建成3-5個成熟的人工智能産業集聚區,打造最具行業融合特色的“中國智谷”、國際知名的工業智聯網典範城市、世界一流智能無人機和車聯網基地。
新加坡首屆國家人工智能及數據委員會委員、華爾街資深投資人陳玮接受記者專訪表示,新加坡在技術的引進、研發和創新上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在人工智能和數據應用、數據治理的道德層面也下足了功夫;中國則在算力和算法等前沿技術方面位居全球前列,並擁有海量的數據。四川很早就已經成爲了新加坡在中國西部地區最大的經貿合作夥伴之一,再加上“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使得新加坡與四川的合作,在兩國優勢互補的基礎上,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2019年3月,成都高新區新川科技園的AI創新中心正式開園,AI創新中心的成立,標志著四川與新加坡的合作翻開了新的篇章,這將成爲西部又一個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標杆式的範例,在帶動兩地貿易和投資的持續增長,提升兩地經貿合作深度與廣度的同時,還將進一步爲四川引進先進的技術經驗和産業資本。”陳玮說。
她表示,其實人工智能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從1956年“人工智能”這個術語被首次提出到現在,已有60多年的曆史,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人工智能發展三要素——數據、算力和算法都正在取得突破性進展,也才讓人工智能得以逐步走入現實。因而,人工智能目前還處于一個“人人都可以發力,人人都可以領先”的時代。
“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在近期的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發展報告中可以看到,我國人工智能的綜合性發展已經排名全球第二,在論文産出、專利數量與布局等方面更是名列首位。去年,在人工智能投融資方面,中國也超過了美國,成爲全球投融資規模最大的國家。所以對四川而言,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上,擁有很好的機會,只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迅速豐富人才儲備,四川人工智能産業有望領跑全國。”
“成都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領域有很好的土壤”,陳玮指出,成都擁有電子科大、四川大學等高校,爲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比如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學術院長章毅教授,他是IEEE Fellow,也是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的首批會士,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另外還有張蕾教授,是西南地區計算機領域唯一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這些研發能力極強的國家級領軍人才,在西部乃至全國非常難得。目前整個人工智能産業的創新氛圍非常濃厚,相關技術在汽車、消費品、零售、金融以及醫療等數據基礎比較完善、數據資源比較豐富的行業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應用,發展的速度也非常快,行業研究發現,在2030年,人工智能將在中國産生10萬億元的産業帶動效益。
陳玮表示,以醫療行業爲例,通過AI技術在藥物研發領域提高成功率、在醫療服務機構內提供疾病診斷輔助、疾病監護輔助等提高服務效率的應用,預計可以帶來約4000億元人民幣的降本價值,這是非常讓人興奮的。
市場規模就是機遇。有機遇也有挑戰,大家都盯著這個市場,都在爭搶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和頂尖的人才,“我們要如何利用政策,利用更多元化的渠道來完善整個區域的人工智能生態鏈條?如何搶占人才高地和産業高地?如何真正做到有價值的項目和人‘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而‘留得住’和‘用得好’,則需要相關部門的耐心,很多項目可能沒有非常好的短期收益,但長遠來看潛力很大。”
人工智能産業邁上新台階仍需努力推動
陳玮建議,建立政府産業引導基金,投資方向圍繞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建設、相關技術研發以及大數據在金融、醫療、環保、交通、農業等産業的創新應用和産業升級,以資本聚集帶動産業聚集,形成創新型經濟,優化産業結構。
她表示,要加大引進人才扶持政策的力度,從全國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市場看,複合型人才本就嚴重匮乏;而與信息技術其他細分領域人才相比,人工智能相關産業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不僅要具備數學、統計學、機器學習等基礎知識,擁有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能力,還要擁有行業思維,懂得具體業務領域,這種人才非常難得。
此外,與一線城市相比,作爲新一線城市想要更好的發展人工智能相關産業,完善的人才計劃和人才培養至關重要,用政策吸引産業發達國家及地區人才落地,並想方設法留住他們,將他們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帶給産業,帶動行業産業發展的同時,與高校聯合,與創新機構聯合,用創新的方式培育本地化人才,才是長遠的人才解決之道;此外,爲本地人工智能企業進行政府背書,爲産業應用的供需雙方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爲本地項目牽線搭橋,這是快速發展本地人工智能産業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川商傳媒記者 蘇竹青報道
川商傳媒(雜志)
天下川商的資訊、社交和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