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在懷念過去的時候,最好的去處就是住過的房子。
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在發展,房子不斷地推陳出新,房子會凋敝,會破敗,但是關于時間的記憶卻永遠不會褪色。
綠城業主邱娅萍夫婦那一代人的成長過程,雖然經曆了時代動蕩,但也因此多了不少獨特的體驗。
邱娅萍的丈夫董先生1947年出生,家境還算不錯,從小住在直大方伯的一棟獨門獨戶的小洋房裏。對于如今已經跨過七十大關的他來說,超出三分之二的人生,都和這棟小洋房有關。
從解放前到20世紀90年代,房子從私有變成任人搶奪,再從落實政策到收回産權,董先生的前半生也隨房子經曆了時代變遷的風風雨雨。
而妻子邱娅萍對于這棟房子的記憶,則是從兩人結婚才開始的。
邱娅萍夫婦
兒子從出生到出國,在中國成長的18年都是在小洋樓裏度過的。房子是全家人幸福和痛的回憶。
直到兒子出國以後,因爲老房子即將面臨拆遷,兩人才重新在永康苑買了房子。
90年代末,永康苑在市區屬于開發較早的商品房。
加上後來兒子在新加坡畢業、成家、立業,幾乎沒有太讓他們操心的地方。
在這九十平米、南北通透的房子裏,夫婦二人的生活開啓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永康苑一住就是15年。
02
對邱娅萍夫婦來說,兒子1994年從浙江大學去新加坡留學,在那裏讀書,工作,成家,立業,新加坡從此成了他的第二故鄉,夫婦倆從未對此感到後悔。
邱娅萍回憶說,最早新加坡學校來招考的時候,兒子就躍躍欲試,于是回家問自己的意見。
“我說你要試的話,就要做好留在新加坡的打算,在那邊讀本科、讀碩士、生孩子。”正是因爲這句話,成了兒子人生的一盞明燈。
在那個留學尚未成爲一種風向的年代,邱娅萍做出這樣的選擇,只是單純覺得那裏的教育環境和就業環境更好。
因爲兒子的原因,邱娅萍夫婦每年都會來回新加坡一次。2008年12月孫子出生,之後四年多的時間裏,兩人基本上都生活在新加坡,一直到他上了幼兒園。
邱娅萍夫婦和兒子一家
邱娅萍至今仍然堅信兒子的選擇是正確的,無論是對他自己還是對下一代。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個國家很公平。
比如,新加坡也有學區房。在這裏有錢也沒有用,只能按照它的規則,看你的運氣。
兒子在新加坡工作以後買過4次房子。
第一次因爲不是公民而且剛大學畢業,只能買了實用面積100平米的政府組屋,“比當時的永康苑已經好多了。”
從這裏起步,到之後的公寓,再到別墅,房子的面積也越來越大。第四次爲了孩子讀書,在學校一公裏內買了200多平米的高層私人公寓,孩子才具備了參加抽簽的條件。
新加坡很多名校都有一個政策,上一代人是這裏的校友,子孫就可以直升。相應的,兄弟姐妹只要有一個人在這所學校讀書或畢業,那麽他直系的弟弟妹妹也能直升。
所以大孫子抽簽的時候,只有三十個名額,一家人都緊張得不得了。好在最後搖號搖進去了,皆大歡喜。去年,小孫子也順利進了這所學校。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孩子上學,父母比孩子還要努力,因爲他們要去學校做義工。
像是學校要辦一支舞蹈隊,缺少舞蹈教練;或是想辦一支樂隊,缺少某種風格的樂器,等等。沒點硬實力的家長,或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爲什麽要爲子女的教育這麽努力?就像無論中國家長還是新加坡家長,都執著于學區房一樣,無非是爲孩子能有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其實要論文化知識教育,中國是不亞于國外的,但是德育沒有跟上。”邱娅萍說,很明顯的一點,新加坡孩子從小的教育就是禮貌,見面互相問候“Hello”“morning”已經成了習慣,這在中國卻不多見。
0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確實震驚世界。
在邱娅萍的記憶中,新加坡這十幾年來,雖然發展速度不比中國,但那裏的城市真的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房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新建築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很多幾百年的老房子都保存得很好。
雖然生活在新加坡的時間少了,邱娅萍夫婦仍然時常感歎兩地對待垃圾處理的方式。
60年代開始,新加坡的房子開始出現垃圾通道的構造。只要打開蓋子把垃圾扔下去,下面都有集裝箱。
“國外造房子動工比較慢,但比較有遠見。每一層、每一樣東西都要反複檢查,合格以後再往上造。”
新加坡的舒適生活環境和不斷更新的房子,也讓身在杭州的邱娅萍夫婦,開始物色新房子了。
“主要還是爲了我們的下一代,爲他們回國能有更好的環境,孩子們也希望我們的晚年生活環境更舒適,更美好。“
邱娅萍說,年紀大的人追求的是方便,離醫院近、買菜近、公園近,出門就有交通工具等等,所以很多老人都選擇住在舊城區。
“老的小區距離是很近的,比如說串門,老人沒事扇子搖搖,跑出來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下棋。相對來講,這是老小區人自然形成的集市活動。這種生活習慣,如果他已經養成了,離開了會不習慣。”
因爲生活在新加坡多年,邱娅萍夫婦慢慢成了擺脫習慣思維的人。他們對房子的要求也變高了,尤其看重杭州的新小區,環境優美,也更清靜。
在朋友的影響下,他們把範圍縮小到了濱江區。濱江是杭州發展最快的地方,新興區域的建設日新月異,環境的清靜同樣有極大的誘惑。
2015年孩子們在杭州時,有一天全家人去濱江看房子,坐車路過,看見一個漂亮的小區,後來一看是綠城的明月江南,在濱江唯一的綠城樓盤。
兒子媳婦只想讓二老住上好房子,綠城是他們的首選,第二天就下單了。
剛剛搬來明月江南的時候,小區的美好環境,物業的優質服務,都非常令人滿意,但因爲周圍設施還沒跟上,生活上還有諸多不便。
現在隨著建設的高速發展,一切都變得舒適方便。一到兒子一家回國的時候,家裏的空間大了,小區的條件也好,環境也好,都讓人賞心悅目。那些雞毛蒜皮的不方便,也慢慢成了習慣。
邱娅萍說,兒子媳婦去了新加坡二十多年,對杭州的變化很有感觸,有時候看到他們小區裏面拍的照片,對綠城的房子贊揚有加,言語裏滿是思鄉之情。尤其是兩個孫子,每次回國都住得不想回去了。
“他們喜歡杭州,一是住房環境好了,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在吃上面。在新加坡都是女傭燒菜,回中國後我改善了他們的夥食。”邱娅萍的丈夫董先生自豪地說,中國的飲食文化還是很有魅力的。
04
搬入新居,邱娅萍夫婦除了盼望兩個孫子的假期,每天雷打不動的一件事是遊泳。
永康苑的房子,因爲離杭州遊泳館近,丈夫董先生從小是遊泳愛好者,又有一幫遊泳朋友,早就形成了固定的圈子。
後來,兒子在新加坡的房子也都有遊泳池,在董先生和朋友的誘惑下,邱娅萍開始學習遊泳,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邱娅萍和兩個孫子
對明月江南一見鍾情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個可以遊泳的健身房。搬到這裏後,邱娅萍的遊泳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現在每天只要有時間,邱娅萍必然下水遊半小時,去年還參與了綠城成立的金海豚遊泳協會。
“一個人遊也是遊,一幫人遊也是遊,但是一幫人變成朋友了,樂趣就多了。我們甚至跳出遊泳圈子,去爬山、去打牌、去旅遊,圈子也越來越大。”
現在她又結識了一群遊泳姐妹,每天打卡是她們最開心的時光。“所以一定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人跟人的交往多了,肯定會有樂趣。”
邱娅萍常常感慨,現在的時代發展太快,手機換了又換,必須不斷學習才能免于脫離社會的發展。
“像新買來的電腦要加裝東西的話,都是我自己弄。這些事情很費時間,所以我跟兒子說媽媽自己弄,我肯定弄得好。”
在丈夫董先生看來,妻子動手動腦能力都比他強,而他的生活則力求越來越簡單,就連手機也盡量少用了。
一個學習進步,一個追求簡單,這就是兩人現在的生活。既有彼此獨立的空間,又能在生活上互幫互助。
邱娅萍夫婦
20多年來,他們基本保持每年出國旅遊一次,跑遍世界想去的地方看看,回家有一個舒適的環境,每天遊泳運動一下。這也成了兩人共同的追求:簡單生活,放松自我!
他們還得出了一個結論:
“年輕的時候不管怎樣,苦難也好,輝煌也好,都是青春裏的一個回憶。但是人的規律就是會漸漸老去,老去的時候不留遺憾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