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召回大使總是發生在俄羅斯與美國或西方的鬥法中,如今卻在法國與美國、澳大利亞的盟友陣營中罕見上演。
對于美國“搶單”、澳大利亞“毀約”,以致自己莫名損失數百億美元潛艇大單,痛罵“背後捅刀”後,法國顯然難解心頭之氣。9月17日,法國升級外交反應,決定立即召回駐美和駐澳大使進行磋商。
外界認爲,法國此舉是“曆史性”的,意味著巴黎與華盛頓、堪培拉之間的外交危機升級。
不可接受
當天,法國外交部發表聲明稱,召回大使是應法國總統馬克龍的要求。鑒于澳大利亞和美國15日宣布的事項“異常嚴重”,法國做出上述決定。
聲明說,澳大利亞放棄與法國2016年以來開展的潛艇項目,宣布與美國建立新夥伴關系,這種行爲在盟友和夥伴間是“不可接受的”,其後果直接影響到法國對“我們之間的盟友和夥伴關系,以及印太對于歐洲重要性”的看法。
英國《衛報》稱,自美國獨立戰爭以來,法國與美國一直是盟友。這是兩國結盟以來,法國第一次召回駐美大使。
法國此前還取消了原定于周五舉行的紀念切薩皮克灣海戰240周年的慶祝活動。發生在1781年9月5日的這場海戰是獨立戰爭中的決定性事件,以法國艦隊戰勝英國而告終。
路透社稱,這場紛爭也標志著澳大利亞和法國的關系跌入1995年以來最低點。當年,堪培拉抗議法國在南太平洋恢複核試驗,也召回駐法大使進行磋商。
對于法國召回大使的激烈舉動,美澳當天或表遺憾,或表理解。
一名白宮官員告訴路透社,美方對法方的決定表示遺憾。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17日對媒體說,美國注意到法國將召回駐美大使。美方高度重視與法國的關系,希望未來幾天,包括在下周舉行的聯合國大會期間與法國就此問題繼續展開高層討論。
五角大樓發言人柯比說,美國防長奧斯汀周五早上再次與法國同行進行了交談,雙方在防務關系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澳大利亞外長瑪麗斯·佩恩當天也表示,她理解巴黎的“失望”,並強調重視與法國的關系,希望在其他問題上繼續與法方保持接觸。佩恩還辯稱,澳方是根據國家安全利益做出的決定。
三重打擊
斥責美澳“背後捅刀”,取消周五紀念活動,進而召回駐美、駐澳大使,“法國在外交上的反應如此直率是罕見的。”《華盛頓郵報》評論道。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法國訪問學者皮埃爾·莫爾科斯(Pierre Morcos)認爲,法國的舉動是“曆史性”的,說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所說的安慰之言對巴黎來說是不夠的”。
法新社也指出,召回大使通常是國家間關系不睦以至陷入危機後不得已采取的外交手段,在盟友間非常罕見。
爲什麽法國人這次會如此憤怒?
分析人士認爲,美英澳“私結”安全夥伴,導致法國慘遭經濟、戰略、心理三重打擊。
經濟上,對法國而言,法澳所簽價值數百億美元的潛艇合同具有無與倫比的經濟意義。法國國防部門,以及整個中小企業網絡原本都可從中受益。
戰略上,澳大利亞“背約”將使法國蒙受戰略損失。
法國是唯一在印太地區有領土和軍事存在的歐盟國家,在該地區有重大利益。
目前,法國有近200萬公民和7000多名軍事人員生活在印太地區,包括位于太平洋的法屬波利尼西亞和新喀裏多尼亞,以及印度洋的留尼汪島。
莫爾科斯說,法國認爲自己不僅是一個歐洲國家,還是一個深深紮根于印太地區的國家,是印太地區的潛在穩定力量,只是其戰略實施嚴重依賴與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日本等國的合作。
法國曾認爲,與澳方簽署潛艇協議意味著雙方構建“未來50年的戰略夥伴關系”,“現在,整個框架受到了破壞。”莫爾科斯說,美澳協議將危及或限制法國的印太戰略。
在心理上,法國難以接受美澳英背地裏“搞鬼”,感覺自己被背叛。
法方表示,美英澳宣布前並未事先告知,甚至有法國官員表示,通過媒體報道才得知這一決定。而美澳英此前已就新安全聯盟“密商”了幾個月。
不過,澳大利亞對此也有自己的說法。澳總理莫裏森周五駁斥法國所謂未事先告知的說法,堅稱他在6月與馬克龍的會談中已經“說得很清楚”,澳大利亞可能會取消潛艇項目,因爲擔心常規潛艇能力不足以應對新的戰略環境。
英國前駐法大使彼得·裏基茨 (Peter Ricketts)發推文說:“不要低估巴黎的反應。這不僅僅是憤怒,而是一種真正的背叛感,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背著法國進行了6個月的談判。”
裏基茨還提到,2003年,美法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一度撕破臉,“感覺這次情況和上次一樣糟糕,甚至更糟”。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曾以強硬立場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兩國因此爆發激烈爭吵。
退出北約?
此外,外界還注意到,在此次爭端中,法國將矛頭主要對准美國和澳大利亞,並未太多涉及英國。法國外交部在周五的聲明中也未提及英國。
一名法國外交消息人士周五對路透社表示,英國加入其中是投機行爲,法國無需召駐英大使回國以咨詢其看法或了解事情原委。
“巴黎將華盛頓和堪培拉視爲陰謀的主使者,而把倫敦當成同謀。法國或將針對三方采取進一步措施。”裏基茨說。
美聯社稱,召回駐美大使是馬克龍就任總統以來最大膽的外交舉動。那麽,法國是否還會有下一步?
專欄作家、政治戰略分析師雷切爾·馬斯登(Rachel Marsden)17日在“今日俄羅斯”網站刊文,大膽預測法國可能會動用“核選項”——馬克龍會否效仿當年戴高樂總統,向北約這個跨大西洋軍事聯盟說再見,以報複美澳英的背叛?
1966年,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直至43年後的2009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才宣布重返。馬克龍此前也唱衰北約,稱其已“腦死亡”。
危機升級
輿論認爲,法國召回大使的舉動意味著巴黎與華盛頓、堪培拉之間的外交危機升級,法美、法澳關系將走到“轉折點”,預計將産生多方面影響。
對美國來說,拜登政府顯然沒有預料到法國的反應會如此強烈,拜登所承諾的重塑被前總統特朗普破壞的跨大西洋關系將受挫;其所尋求的聯手歐盟一同應對中國崛起的戰略目標恐將面臨不確定性。
在馬斯登看來,通過此次爭端,美國的歐洲盟友會更清楚地看清事實——它們只不過是爲華盛頓利益服務的附庸。跟隨美國在世界各地“橫沖直撞”時,與付出的犧牲和成本相比,它們的投資與回報非常有限。
對歐盟來說,其尋求戰略自主和獨立防禦能力、減少對美依賴的渴望將更爲迫切。
歐盟和北約今年將提出一項新的共同聲明,歐盟防務峰會將于明年召開。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將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在制定內外議程上將擁有一定主導權。馬克龍一直是歐盟“戰略自主”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試圖在歐洲制定政策過程中加強法國的影響、減少歐洲對美國軍事保護傘的依賴。在法國的推動下,歐盟的外交、防務政策會否出現變化,或可拭目以待。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新華社 資料圖 圖片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廖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