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新加坡,甚至馬來西亞的政壇上,突然如井噴一般湧現出一大批天才政治家。這些人無一不是德才兼備,兼具東西文化之長的幹才,他們塑造了東南亞各國的政治經濟格局,有些人的影響力,甚至直到今天還依然存在。新馬兩國初代政治家們大多都有極爲相似的成長經曆:他們都畢業于新加坡曆史最悠久的來佛士書院(該書院直到今天依然是新加坡最頂尖學校之一),被日本侵略東南亞打斷了學習的腳步,二戰勝利後前往英國留學,回到東南亞參與反殖民地運動,最終建立新生的獨立民族國家。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大英帝國在鼎盛時期,于海外各殖民地設置書院,並設立女皇獎學金,本意是招攬殖民地最優秀的人才爲己用,卻不曾想到成爲帝國最終崩潰的催命符之一。
在這種氣氛下培養出來的政治家們,每一個人都見證了大曆史的變局,帝國的變遷,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又同時兼具東西,甚至印度文化馬來文化之長,這些人的眼界和見識都遠遠不是在和平年代成長起來的政治家們所能相比的。
在這之後,大英帝國再也培養不出這樣的人才了!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吳慶瑞就是這批”帝國灰燼中僅存的鑽石”裏面的老大哥。在來佛士書院時,他是李光耀的經濟學導師,在英國留學期間,他與杜進才一起首創馬來亞論壇,幾乎網羅了新馬兩國所有的開國領袖。吳慶瑞即使在今天的新加坡,依然擁有極高的聲望,雖然被譽爲新加坡發展之父,但吳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曆任了新加坡幾乎所有的部長和副總理職位,不僅一手促成了新加坡經濟騰飛,也在國防外交教育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與中國的緣分起始于1978年,那一年在新中兩國還沒有建交的情況下,有一位偉人訪問了新加坡,吳慶瑞專程陪同考察了裕廊工業園區。正是所謂能者無所不能,總設計師在各方面都遠見卓識那是不用說了,在辨別人才方面也是眼光精准。僅僅通過短時間的交流,他就認定了,吳慶瑞是一個搞經濟的奇才。但是估計不好當著李光耀的面直接挖角,直到1979年,吳慶瑞第1次應邀來華訪問時,總設計師才正式提出,希望他退休後能接受聘請,擔任特殊的經濟顧問,爲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咨詢服務。
1984年,由于某些原因,吳慶瑞從新加坡政壇正式退休。他應約來到中國,擔任中國沿海開發區經濟顧問兼旅遊業顧問。從1985年到1991年間,吳清瑞每年來中國考察兩次,花費5~6個月的時間住在中國考察東部沿海和經濟特區,考察完畢後,他根據長期從事經濟工作的經驗,提出報告和具體建議。他在新加坡首創裕廊工業園區的經驗,後來演變成爲蘇州工業園區和很多經濟特區的具體政策。
他在新加坡首創cpf公積金制度的經驗,後來演變成了我們每個月都交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最爲可惜的是,中國的住房制度沒有學新加坡,而是學了香港,學了李嘉誠。到近兩年,房住不炒的口號,才逐步反亂撥正。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當年的各位中央領導每年都會見吳慶瑞聽取他的彙報和建議,對他的考察成果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他是真正的經濟學家。
爲感謝吳慶瑞對中國的幫助,當時決定每年給他6萬美元的聘金,但吳慶瑞說,我來是爲了幫助中國沿海地區發展經濟,不是爲了賺錢,我絕不接受聘金。
他每次到中國考察,有關方面希望給他一點生活零用費,他都不收,如果中方陪同人員偷偷的把錢塞進他的口袋時,他就把錢送給當地有困難的小學。
大家知道,我國有很多老朋友,有些靠譜,有些不靠譜,而且各種老朋友是有級別的。
2010年5月14日,吳慶瑞博士逝世在新加坡寓所。
有特殊信源的公衆號:主要領導,曾報道,在其喪禮上,時任中國駐新加坡大使致哀,稱這位老先生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真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