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因阿富汗亂局而深陷信譽危機的美國政府,並沒有停下對亞洲的密集竄訪。算上這次美國副總統哈裏斯的東南亞之行,近一個多月來已有4名美政府高官到訪該地區。但至于這樣的訪問成效幾何,美媒24日向拜登政府潑去一盆冷水。
“哈裏斯等高官訪問亞洲是一回事,想在阿富汗戰爭後增強可信度又是另一回事,美國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完成。”負責亞洲板塊的彭博社專欄作家露絲·波拉德(Ruth Pollard)指出,近期阿富汗危局以及對這個國家再次爆發恐怖主義的擔憂,嚴重削弱了美國的信譽,爲拜登政府帶來了更多的質疑。美國不能回避、也無法逃避這個難題。
彭博社:華盛頓需要做的,可不僅僅是在東南亞露個面這麽簡單
就在哈裏斯訪問東南亞之前,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防長奧斯汀以及國務卿布林肯先後在7月中下旬上演了一出高調的“環中國出訪”。作者認爲,舍曼及奧斯汀的出訪表明美國試圖向亞洲地區展現出一個更加“謙卑”的形象,這是美國在該地區重建信任的一種手段。而這一次哈裏斯的出訪,將暴露出拜登政府究竟因阿富汗問題損失了多少外交資本。
文章注意到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3日與哈裏斯會晤時的表態。當時李顯龍指出,各國將密切關注美國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在打擊恐怖主義的同時,如何與夥伴、盟友接觸。“美國今後的做法,將影響外界對其在該地區決心和承諾的看法”。
美副總統哈裏斯22日抵達新加坡訪問,她的下一站是越南(澎湃影像)
波拉德稱,盡管在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中,亞太地區是重要的一環,比如菲律賓和泰國是美國的兩個長期盟友;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則是美國的重要夥伴。但該地區的很多國家一直不願跟著美國起舞,這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對美國缺乏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中國反制的擔憂——畢竟把中國排除在外的協議並不能帶來多少好處。
“最近對該地區的高調訪問表明,華盛頓認識到他們還有一些工作要做。”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波拉德坦承美國在亞洲的外交遇到了難題,但她依然認爲在這一問題上存在“積極”的因素,並爲美政府的下一步行動出謀劃策。
波拉德拿上月美菲兩國恢複《訪問部隊協議》之事舉例稱,這一事件爲兩國防務關系的發展確定了方向,還“向北京發出了一個明確信息”——即美國將繼續在南海存在爭議的地區部署軍事力量。文章還援引專家的話稱,雖然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帶來了信譽問題等負面影響,但這也是“美國將更多精力和外交資源用來應對中國的一個機會”。
至于怎麽把握好這一“機會”,拉攏亞洲的小夥伴,波拉特給出了自己的提議——美國需要借此機會拿出一些具體的東西,比如讓各國能夠達成一個“不明顯反華的協議或倡議”,“這才是工作真正開始的地方”。
《紐約時報》:哈裏斯在東南亞發出訊息——你們可以指望美國
對于哈裏斯的此次訪問,美國《紐約時報》將其形容爲“自阿富汗撤軍後,美國政府挽回信譽度面臨的首次考驗”。不過與波拉德觀點類似,美國前駐亞洲開發銀行大使柯蒂斯·陳(Curtis S. Chin)並不看好哈裏斯此行的成效。
“這當然是一次重要的象征性的訪問,但實際上美國在阿富汗做了什麽更爲重要。這就是爲何我看重阿富汗發生的事情,因爲美國的行爲削弱了他們承諾的可信度。”柯蒂斯·陳說,美國人會抛出“我們在這裏呆了很久”“我們堅定不移參與其中”等說辭,但現實情況卻是——亞洲都知道從越南到阿富汗發生了什麽,美國總是這樣言行不符。
值得一提的是,哈裏斯在訪問新加坡時,曾聲稱美國不需要地區國家在中美之間“站隊”,即便如此,美國前駐新加坡大使大衛·阿德爾曼(David Adelman)認爲亞洲國家還是面臨著難題。他24日對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說,亞洲國家必須在“崛起的中國”和一直是該地區“安全保障的美國”之間取得平衡,他們希望中美關系能夠緩和,但這需要“一些時間”。
他認爲中美關系緩和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任何重大突破。“這事得一步步來,”阿德爾曼說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