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迅速發展使許多在美國求學和工作的中國人,都能感受到祖國強大所帶來的發展機遇。特別是最近幾年,帶著一身本領回國發展的技術人才也越來越多,尚在美國的人才也多在瞄著國內的機會。然而許多美國民眾對中國的了解卻仍處於較為樸素的認知階段,甚至在「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之間搖擺不定、存在嚴重的認知分裂。這種粗糙且非健康的認識往往讓身在美國的華僑們啼笑皆非,但這也反映出一個嚴肅的問題——中國的對外宣傳尚不足以讓美國民眾產生對中國的客觀認識,公共外交任重道遠。
我國對外宣傳和公共外交早些年因為受制於物質條件而顯得薄弱。中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低收入國家,難以在這些領域投入大量資源。我國外宣工作的早期嘗試,應該算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英語廣播,以及央視英文頻道的電視節目。現在很少有美國人以短波廣播作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英語廣播就不作討論了。把中國新聞編排成英語節目播放出去,其實幾乎沒有宣傳效果。
究其原因,這種新聞形式與美國民眾的文化習慣不甚相符。美國社會長期受到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這二者都屬於資產階級政治學的範疇,都存在對政府的不信任、認為強大的政府必然妨礙公民權利。所以,即使美國政府的一些官方宣傳也會在美國社會遭遇牴觸情緒,歐巴馬醫改就曾被罵得狗血噴頭。美國歷史上沒有儒家道統,也不曾出現毛澤東時代那樣擁有極高威望的政府,所以美國民眾對於官方宣傳往往抱有一定程度的疑慮心理。把中國的官方新聞硬搬到美國來,自然收效甚微。
後來,外宣工作也開始嘗試一些新形式。例如,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大螢幕上滾動播放中國的國家形象宣傳片,成為2011年的一條新聞。國家形象宣傳片應當一分為二的來看,一方面,「有」確實比「沒有」要好,至少它將美國主流媒體編織的「偏見之幕」撕開一條縫,讓一些美國民眾對中國多少產生一點好奇心;另一方面,它的作用實在有限,因為宣傳片並不貼近生活,受眾會懷疑這是選擇性地剪輯中國最為光鮮亮麗的一面。
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紐約時代廣場播放
再後來,又有許多文藝團體陸續赴美演出,從梅葆玖等京劇名角到宋祖英等歌唱家的演唱會,我都曾去捧場。客觀地說,這類文藝演出對華僑華人群體有一點點效果,但是對美國主流社會幾乎沒有影響力。而且,舉辦文藝演出的投入不菲,從商業角度來說連成本都很難收回來。所以,近年來中國官方文藝團體赴美演出有減少的趨勢。
而且,無論是播放宣傳片,還是舉辦文藝演出,傳播形式都存在缺乏連貫性。曇花一現,過後人們也就忘了。反觀CNN等美國主流媒體,其強項就在於其宣傳的連貫性。他們在對國內外不少重要事件的報道上時而強行創造「新聞場」,時而用暗箭掩護明槍打擦邊球,皆是他們的慣常手段。被「通俄門」等一系列謠言纏身的特朗普總統就恨不得把CNN手撕了。
想釣魚,就得先弄清魚想吃什麼。搞宣傳,就該先了解受眾的特點和喜好。仍以CNN為例,該機構習慣遊走在新聞媒體倫理所許可的邊緣地帶,深諳誘導受眾的修辭之術,這讓一些政治分辨力較差的美國民眾也被動地成為了「受害者」,不少常看CNN的美國觀眾連美國的北約盟友也不放在眼裡。然而,在外宣工作中直接去挑戰這種觀念,倒真不是明智的做法。「美國之音」幾十年如一日地宣傳「中國政治制度非常落後」,又有多少效果呢?
美國民眾深受實用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對意識形態爭論大多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但是他們特別在乎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這其實是外宣工作最有價值的切入點:應當真實地介紹中國社會建設的具體成就,以及中國老百姓生活水平的迅速改善。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經濟發展停滯,兩極分化加劇,而普通民眾的生活沒有改善。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正面宣傳中國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就很容易引起美國民眾的共鳴,使他們對中國產生好感乃至認同。
我曾與許多美國民眾廣泛交流與中國相關的話題,根據我的經驗,美國民眾最感興趣的民生領域包括以下這些:
教育資源
談到中國的高等教育,我的美國朋友都對中國表示欽佩。他們羨慕的是,在中國讀頂尖大學不至於給家庭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也不會背負一屁股學生貸款;更不會出現頂尖高校因為學生家貧就不予錄取的狀況。
中國大學的性能價格比遠高於同等美國大學。例如,清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大致對等。清華大學每年學費5000元,食宿費用約8000元;史丹福大學每年學費4.8萬美元,食宿費用至少2萬美元。在本科學到的東西差不多的前提下,讀史丹福大學的成本是讀清華大學的35.6倍。
在許多國人整日鼓吹「美國教育就是好」的時候,許多美國民眾反而羨慕中國高等教育的機會公平,以及政府對於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2016年美國高校畢業生平均背負37172美元的學生貸款【1】,「讀書致貧」的現象愈發突出。
每當我說起這些,美國朋友都紛紛表示,美國分配高等教育資源的方式是錯誤的。他們認為高昂的大學學費使得美國年輕人很難實現翻盤、階級固化越演越烈,而中國比較公平的高等教育卻能夠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長此以往美國的發展將受到負面影響。
男女平等
國內某些天天追美劇的年輕人產生了對美國社會過於美好的想像。事實上,美國的男女平等程度並沒有想像得那麼好。男女同工不同酬在美國職場是常見現象,只不過資產階級的管理學發明了所謂的「秘密薪酬制度」和「個性化薪酬制度」,巧妙地掩蓋了這一現象,秘密薪酬制度的主要作用其實就是防止勞動者集體維權。而在中國,至少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問題。
讓美國民眾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中國男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勤勞。早在我讀博士的時候,每當我聊起烹飪,我的美國朋友都感到非常驚奇。通過進一步交流,我得知在傳統的美國家庭中,男人一般不下廚房。光是「很多中國男人在家做飯」這一事實,就已經讓美國女性朋友們驚訝不已。後來我又向她們解釋,古代中國其實是男尊女卑,因為中國經歷了20世紀的社會主義革命,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實現了遠超亞洲其他國家的男女平等;中國婦女的勞動參與率世界最高,在家庭中也很有地位。美國女性朋友們紛紛表示,頭一次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牛逼的執政黨,回頭要好好跟男朋友/老公講一講。其實,生活細節遠比照本宣科的政治宣傳更有感染力。
對於廣大中國家庭來說,大老爺們下廚做個飯是稀鬆平常的事,疼老婆的男人才有水平。然而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觀念其實是20世紀中國革命成功之後,才被「植入」中國社會的。中國的男女平等程度遠超其他亞洲國家,甚至讓美國女性也感到羨慕和驚訝。
醫療保障
美國的醫療技術確實比中國先進,例如癌症病人的存活率比中國高很多。但是美國醫療體系的費效比並不高,治小病尤其貴。隨便動個小手術就花上千美元,在美國算是常事;救護車和急診都是天價。
而且,美國的商業醫療保險與中國的醫保有著本質的不同。中國醫保帳戶里的錢是自己的,放在需要的時候用於支付醫療費用。而美國的商業醫療保險並非儲蓄性的個人帳戶,不僅每月要交保費,醫藥費還要另算。這樣算下來,如果購買不算太差的商業醫療保險(例如僱主與保險公司談下來的PPO醫療保險),就算沒生病,每人每年也要給保險公司至少「納貢」1800~2000美元,這樣才能獲得保險公司償付醫療費用的起碼資格。
美國民眾對本國醫療體制談不上滿意,而對中國普惠性的醫療保障表示讚許。當得知中國城市的人均壽命與美國城市相近時,他們就對中國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其實也代表了美國人的實用主義思維:他們要先知道結果,然後才會對原因感興趣。
社會治安
許多著名的美國大城市,治安狀況其實真不怎麼樣。入夜的洛杉磯、西雅圖,小商店紛紛關門歇業,就是因為不想被底層無業遊民騷擾;比如費城、底特律、巴爾的摩等許多城市的社會治安,幾十年來一直是困擾當地政府和民眾的頑疾。隨便放幾個關於中國的視頻,展示一下中國城市豐富的夜生活,美國朋友就會大大地感慨一番:中國的社會治理水平實在太高了,嚴格禁槍、暴力犯罪率極低,以致女孩子晚上可以單獨出門,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自2016年美國大選以後,美國主流媒體的公信力下降趨勢非常明顯。有趣的是,無論特朗普還是希拉蕊的支持者,對美國主流媒體都表現出極大的失望。
特朗普支持者:你們總說我們家老大選不上,天天編一堆子虛烏有的段子埋汰人。結果怎麼樣?咱們家老大選上了,你們竟然還在天天胡說八道!
希拉蕊支持者:你們整天鼓吹形勢大好、特朗普必敗,然後出現了石破天驚的選舉結果。要不是你們隱瞞了實情,民主黨的選舉策略就不會出現這麼多失誤。真是一幫大忽悠!
美國主流媒體的公信力逐漸式微,正為中國的對外宣傳創造了良機。因此,今後的外宣工作,應突出強調中國在經濟發展上的進步、在社會治理上的成就,以及中國普通百姓不斷改善的生活。此外還應該將不斷蓬勃發展的自媒體整合到外宣工作中來,例如邀請在中國的美國人講講在中國的經歷和奇遇,做成視頻發布在各種平台上,這樣的信息傳遞更接地氣。
雖然很多美國民眾被CNN等美國主流媒體蒙蔽,但是也有例外——但凡去過中國的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普遍極好,而且對美國主流媒體產生了強烈的不信任。我在此講幾個有趣的案例。
我的博士導師曾擔任南加州大學藥學院的執行院長。她在美國應該算是社會地位較高、眼界比較開闊的人士。即便如此,2010年去了一趟中國之後,回來以後還是大發一番感慨:「我以為所有的共產主義國家都存在物資匱乏、買東西需要排隊。結果在上海、南京等城市,我看到遍地都是超市和飯館,晚上各條街道燈火通明、人頭攢動。中國太繁華了,城市發達的程度遠超我的想像,我長久以來的觀念被徹底顛覆了。」
我還認識一位做理髮師的美國大姐。她趕在北京奧運會之前去了趟中國。當時她的很多朋友不理解,甚至擔心她「到共產主義中國探險」會導致有去無回,但大姐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探險之旅」。以下是她的原話:
「我在中國天天吃得像個皇帝!西安的小吃實在太好吃了。我和旅行團一起吃得很好,可是還覺得不過癮。於是我付給導遊一些小費,讓她幫我多買一些外賣,這樣我晚上在賓館裡就可以盡情品嘗。」
「以前美國媒體整天說中國餓殍遍野,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可是我去了5、6個中國城市,發現遍地都是豐富而美好的食物,看到的都是普通人的笑臉。中國人對外國遊客非常友好,讓我覺得這次旅行極為美好,我在有生之年一定還要再去中國看看」
「從中國回來之後,我認定美國主流媒體撒謊成性、整日捏造偏見性的報道,我再也不相信他們對外國的報導了」。
而最不容易對中國產生偏見的,其實是經常和中國人打交道的美國企業人士。辦企業最講究實事求是,如果對中國社會的認知與客觀實際有偏差,這些美國人在中國根本賺不到錢、更待不下去。反過來說,能和中國企業做好生意、與中國人打好交道的美國企業人士,對中國的了解還是比較多的。例如,曾有芝加哥的資深律師向我談到,中國的司法環境放在世界範圍內屬於中等水平。司法透明度雖然低於北歐和西歐國家,但並不比美國差多少,比俄羅斯則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
也許國家應該鼓勵國旅、青旅等旅遊行業的國企在美國多推廣一些中國旅行項目。讓美國遊客花錢到中國吃喝玩樂,不僅能為中國創造一些GDP,而且很可能收到額外的宣傳效果。就讓這些了解中國的美國人,回去之後痛痛快快地打美國主流媒體的臉。此外,還可以在中國多舉辦一些高端科學會議、商務論壇之類的活動,既有助於增強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影響力,也有助於培養更多公共外交的手段。
(作者: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