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各位分享我對數字貨幣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聽完能夠有所收獲。
”
主講嘉賓
段錦泉
新加坡國立大學
亞洲數碼金融研究所所長
怡合集團金融講席教授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金融學博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
金融計量學會會士
國際信用資産經理協會顧問委員
全球2%排名頂尖學者
2020年以來,全球各大央行紛紛加速在數字貨幣領域的布局。一場國家之間的數字貨幣競爭已悄然拉開帷幕。近期,中國開始試行數字人民幣,在未來將會得到進一步推廣。數字貨幣到底是什麽?它會如何改變我們的金融生活,又將如何重塑我們的金融系統?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中文EMBA特邀全球知名學者、頂尖經濟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段錦泉教授從數字貨幣的演變曆程、數字貨幣的特點、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等多維度爲您深入解讀。
我對數字貨幣看法的總結
我先總結一下我對數字貨幣的看法,我認爲,數字貨幣大多是所謂“龐氏騙局”,只是穿上了非常華麗的科技外衣,因爲華麗的外衣讓很多人沒有辦法看破。比特幣的泡沫是非常明顯的,因此“穩定幣”的概念浮出。但是我認爲,比特幣是個泡沫,而穩定幣則是一種幻想。洗錢是比特幣的真正經濟功能。
我舉個例子,最近美國科洛尼爾管道運輸公司(Colonial Pipeline)遭黑客攻擊,黑客要求比特幣支付;美國前總統川普以前的法律顧問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幫川普處理遊說的工作,也是要求付比特幣。這些事情都告訴我們,洗錢是比特幣非常重要的功能。
我個人認爲,央行的數字貨幣,是可預見未來的主流。雖然現在還是它的初創期,但是遲早會發生的。原因是,把法幣數字化符合經濟的規律。
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的技術,有自然的應用場景,但是非常有限。經濟動機,而不是科技決定它們的最終命運。事實上,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需要靠中心化的交易平台推廣,就是經濟動機的一種展現。
所以我們在評估的時候,不要只看科技的本質。雖然我很重視科技,但是我覺得,經濟上的動機(而非科技本身)決定所有事務的最終命運。去中心化,是加密貨幣的一個特征,但是需要靠中心化的交易平台才能夠推廣,實現更方便的交易,這就已經說明科技本身是有限的,並不具備足夠強烈的經濟動機,它的前景自然是局限的。
數字貨幣和加密資産的區別
先介紹幾個概念:數字貨幣和加密資産的差別。貨幣是一種依靠接受度的交易媒介,它本身不需要內在價值。比如人民幣本身就是一張紙,沒有什麽內在價值的,但是它是官方認可的支付工具,而且是在交易的時候人家願意接受的工具。
同樣地,賭場內用的籌碼,也沒有內在價值,但是在賭場內它是一個必須使用的支付工具,屬于一種輔助的貨幣,所以貨幣本身只是個交易的媒介。
資産是屬于另外一類。資産是一種對有形或無形物的所有權,比如說你有個公寓單位,那就是你的資産,大華銀行的股票也是資産,金條都是資産。資産和貨幣有著基本的差別,資産本身是有價值的,就算不當支付工具,它也是有價值的。因爲資産會帶來服務,會帶來收益,它有轉售的價值,所以資産才是一種投資的工具。
美元本身不是一個儲值的工具,而是可以轉換成資産的媒介。而數字化是一種執行的手段,它不會改變貨幣或資産的本質。數字貨幣還會面臨一些問題,第一個需要的是對token的正確觀念。在線交易跟離線交易是有差異的,當完成離線交易的時候,我們需要制造出數字標記,即digital token,它的屬性是暫時性的。數字標記不是比特幣那種的數字貨幣。因爲比特幣的數字貨幣跟離線交易所創造的token本身的意義不一樣。
加密資産的數字化是一個形式,數字化的資産也可以變成一個交易工具,也可以做成以物易物的媒介。舉例來說,如果把黃金數字化後就可以當做一個貨幣使用,因爲黃金本身當交易工具不方便,但是數字化的黃金就非常方便,可以分成很小的單元,所以它使交易便捷起來。所以資産數字化後,也可以做成交易的工具。加密資産需要信托,交由可以信賴的第三方保管,目的是保證支付資産的存在,也就是去除信用風險。
所以,真正成功的加密資産是需要信托的,交給第三方保證支付的信托,能大大地降低信用風險。
分布式賬本技術
假設有很多人要交易,從前都是通過中心化來完成(如圖)。現在我們可以直接靠網絡互相做交易,這種去中心化的事情,觀念簡單,但是執行技術可能很困難。相對中心式的交易,互相直接交易就有點複雜了,比如說,怎麽讓檔案不會受到破壞。中心化交易平台,只需對中央控制具有信心。
如果是分布式交易,我們要怎麽樣産生對系統的信心?區塊鏈就是這樣一種技術,把不同的交易區塊,每塊包含很多筆的交易,串在一起,讓所有參與方都知道交易的內容。靠一種共事的機制,確保只有共同認可的新區塊可以加入,也就是整個的交易內容是不會被篡改,這個共識機制就是關鍵。
但是既然把所有的交易內容告訴所有參與方,那就沒有秘密可言了。雖然交易的內容本身是沒有秘密的,但是交易方是可以保密的。交易方保密是透過了數字地址,也就是根本就不知道誰是交易方,而只是一串號碼。私鑰和公鑰是打開這些檔案的一種方法。交易的內容是透明的,但是交易方本身是保密的。這點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匿名性,也是比特幣之類的數字貨幣,被用來當做洗錢工具的原因。
共識機制,其實也不太難理解。你可以想象一個區塊鏈,附圖就是這個區塊鏈的大概的結構,把交易包裝成一個交易區塊,這個區塊加進去前,傳給大家,大家認同後,加到區塊鏈上變成更長的區塊鏈。每次有個新的交易區塊,經過共識就再加上去。
區塊鏈的設計讓所有的節點都專注在最長的鏈,也就是說如果有人要從旁邊創出一個分支,是不會被接受的,因爲所有的工作都自動在最長的鏈上。
其實最容易了解的共識機制是可信節點的機制,它是一種核准會員制(permissioned blockchain)。區塊鏈有一些特殊的節點,也就是計算機,這些節點被授予了一種特別的權利。只要他們認可的就算是大家認可,這是一種依賴核准的會員,以可信節點的方式達到共識。比特幣則用的是開放式的共識,大家都可以參與,它是靠工作量來證明。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工作量證明的方法,好像大家都可以參與,但這也是比特幣設計上的一個敗點。從純技術眼光來看,這可能是一個很聰明的設計,但是從經濟角度來看這是個非常失敗的方式。
現在大家對這個共識的機制有了大概的了解,我們再來聊一下工作量證明,這是因爲比特幣使用工作量證明的共識機制,工作量證明的目的是排除任何想要篡改事實的一種技術。
我們常聽到比特幣礦工和礦工的挖礦行爲,礦工就是一些有計算能量的人,比如你有很多台速度很快的計算機,具有很大的計算能力,你可以參與解一種人造、跟交易完全沒有關系的數學問題,這就是無聊不需智商的數學問題。
工作量證明屬于排除企圖更改事實的技術。礦工以他們的計算機能量競爭,試圖解一個人造與交易無關的數學題。挖礦沒有捷徑, 純粹依賴計算能量,消耗大量電力。
剛才講的數學題的難度,是隨著整個系統的計算能量提升而自動調高的。因爲計算能量越大,系統就越不安全,除非我們把數學題變得更難。比特幣的設計基本上是維持,需要10分鍾解題的難度。也就是不管整個系統計算能量多大,只要能量越大,數學題的難度就越高,它的難度越高,就需要越大的能量進行計算,以此維持10分鍾的解題難度。這是爲什麽很多人批評挖礦技術的原因,因爲工作量證明是極爲低效的共識機制。你可以想想看,爲了防止篡改,所以需要解這種無聊的數學問題,它需要10分鍾的解題難度,所以事實上不可能成爲有效的交易工具。假設你去買一個漢堡,買一碗面,需10分鍾完成付款,你大概會受不了。所以靠工作量證明的機制不可能是一個真正有效的交易工具。
如果靠工作量證明的區塊鏈,是爲了維持一個有建設性的系統,必要性自然地合理化了選擇。但是,很少使用場景真正屬于此類。同時,工作量證明消耗大量電力,增加碳排放。有時電力成本可轉嫁第三方,總之形成負面外部效應。
負面的外部效益有幾個非常具體的例子,比如,據BBC新聞(Feb 10,2021)報道:劍橋大學估計比特幣的年耗電量超出荷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根廷三國的總和。你可以想象一下,爲了搞比特幣,爲了維持它的安全性而挖礦,本身就要消耗三個國家電量的總和。
在線和離線的數字交易
我們再來談一談在線交易跟離線交易的互補性,在線交易需要參與方連接到系統上,與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無關,只要在線交易就必須連到網絡上。但是一個完全數字化的交易系統,必須能進行離線交易。如果我們不能夠達到離線交易的層次,這種交易系統它永遠是有限的,要想當成一個全方面的貨幣,就必須考慮離線的必要性。
用數字標記(digital token),就可以在數字錢包中用藍牙功能完成轉移,而這個轉移並不表示最終的結帳。只要最後接上網絡,結賬就可以完成,這個過程只是交易用的數字標器的轉移,不能隨意複制,純粹是一種執行的技術,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貨幣。
中國的數字人民幣用的就是這種包括離線交易的數字貨幣。離線交易並不是必須的功能,就像買賣股票時不需要離線的功能。加密資産不一定需要具備離線交易的功能,但是如果設計的初衷是要具以物易物的功能,比如說數字黃金,我覺得就應該有離線交易的功能。如果讓我來設計一個數字黃金,我就會增加離線交易功能。因爲數字黃金本身就可以變成一個支付工具,是一個具有貨幣功能的加密資産。所以我再重複一次,加密資産不一定需要離線交易的功能。當然,如設計的初衷包含以物易物爲主要功能,離線交易自然變得重要。
民間開發和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我現在來講講比特幣,有了剛才的背景知識,就很容易了解比特幣。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支撐的民間數字貨幣,依賴工作量證明達成共識。如同法幣,比特幣是沒有內在價值的,但它缺少法幣的法定支付地位。什麽叫法定支付地位呢?比如說在中國不能拒收人民幣,可以用人民幣來付稅款,可以用它做支付,這就是法定支付地位。所以比特幣在這點上是非常不一樣。
比特幣具匿名性,跟我們熟悉的紙鈔很像,但與電子化的法幣不同。比如說,支付寶、中國銀行賬戶的轉帳,都是有電子記錄,所以它們不具備匿名性。但是比特幣就不一樣了,比特幣具有匿名性,所以比特幣可以用來洗錢。紙鈔也可以用來洗錢,但是紙鈔洗錢非常不方便,因爲如果要洗錢的話,就需要非常大的包包來提這些錢。所以比特幣的匿名性就成爲洗錢人非常喜歡的工具。用比特幣交易至少需要10分鍾,所以它絕對不是一個通常我們所認識的交易媒介,但這並不表示它不能夠當交易媒介,只是它不適合用于經常性生活上用的交易媒介。
比特幣的設計于2140年達到2千1百萬枚的最終供應量,這是最終的供應量。所以就很多人說比特幣是有限的供應量。最後我來談談有限供應量這個問題,雖然說它是一個有限供應量的數字貨幣,但事實上比特幣已經被分支好多次了。
透過分支,加密貨幣的供應量是無限的。所以關于限量這件事情,也是一個幻想,並不是一個事實。有限量跟調控供應,實際上是維持一個貨幣受歡迎的一個很重要的要素。但是說比特幣這一類的加密貨品的供應量是有限的,這不是一個事實。現在已經有很多新的加密貨幣出現了,分掉了許多對比特幣的興趣,所以它的供應量可以說是無限的。
爲什麽限量跟調控很重要,只要想想阿根廷的peso,就可以清晰看到:一個國家央行如果不能夠控制貨幣供應量,人們就會對那國的貨幣失掉信心。但是能控制貨幣供應量並不表示這貨幣就有價值,這兩件事邏輯上一點都不矛盾,控制貨幣供應量是有必須的,但是受總量管制的貨幣,並不表示會受到歡迎。
民間現在通過ICO(initial coin offering)的方法,發行好多加密貨幣。這些就是數字型股權,擁有對項目的財産權。講的直白一點,ICO基本上是規避IPO法規的做法。什麽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這個股票上市的過程需要經過很多流程,其實蠻麻煩的。相比之下,ICO就非常簡單,ICO基本上是規避法規的一種做法。假如IPO法規如此重要,監管單位實在沒理由不讓ICO受類似的監管。這又回到我先前講的一個論點,也就是,一個穿戴著非常華麗科技外衣的新事物,因爲它是華麗的科技,所以我們不太敢打壓。如果監管單位打壓這種新興科技,可能會有很多的抱怨,也可能要付很多的責任。
數字法幣(央行數字貨幣)
接著我來談一下數字法幣,央行是可以發行數字法幣的,現在科技也成熟到一個程度,可以使用匿名性的數字錢包來替代紙鈔。如果央行發行的數字法幣沒有匿名性,它不會真正取代紙鈔的。很多人留紙鈔是有原因的,匿名性是有價值的。那數字的法幣有匿名性會不會造成洗錢呢?現在鈔票就有洗錢的行爲,我們可以讓有匿名性的數字錢包有一個上限,來防止洗錢行爲。
所以央行發行的數字法幣,可以從技術上取代現鈔。但是如果缺了匿名性的話,我覺得它的受歡迎性會很有限。在中國國內,可以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在新加坡,可使用PayNow等,都可以實現電子快速的交易功能,但它們不具匿名性。
數字法幣可以靠銀行當作可信節點實踐區塊鏈,用以加速交易速度。從設計貨幣的眼光來看,如果央行要發行數字貨幣,銀行就是自然可信節。這是一種分散性的認可共識系統,對應中央化系統,它有較強的穩定性。用了可信節點的區塊鏈,不止速度變快,還會大大地降低耗電的負面外部效應。
數字化的科技是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其實現鈔也是有很多風險,如果常常看電影,會看到許多搶錢等行爲,再怎麽安全的博物館都是有人會將價值高的藝術品偷走。處理現金的成本是挺高的。所以數字化基本上是跟經濟動機相容的行爲,只是現在的技術的成熟度跟接受度還需要一些時間的發展。
匿名性及信用風險
匿名性及信用風險是兩個很重要的觀念,事實上法幣早已經電子化了,例如,中國的支付寶、微信支付、Apple Pay、新加坡的PayLah及EZ-Link,等等。它們有些具匿名性,例如EZ-Link等,但大多數電子錢包不具匿名性。電子錢包具有兩個共同的特征,一是信用風險,因爲信用擴張是發行者不可抗拒的商業行爲。其次是使用中心化的處理系統,掌控訊息、方便管理。所以它們都不算是數字貨幣。
央行可以創造真正的數字法幣,靠區塊鏈保持匿名性,也沒有信用風險。數字法幣可與電子化法幣共存。所以,我認爲數字法幣出來了以後,支付寶不會消失,PayLah也不會消失。就像紙鈔的存在,同時我們還有銀行賬戶,商業行爲需求的是多樣性,它需要各種各樣的方式滿足不同的場景和需求。
數字貨幣的回顧及現狀
接下來,我們來回顧加密貨幣的曆史。比特幣于2009年1月3日以Satoshi Nakamoto的零號區塊首度出現,比特幣具有反叛傳統,它在零區塊上面有個訊息,基本表達對政府救助銀行業現況的不滿。加密貨幣通常都有反叛的傾向,它們以脫離政府掌控爲榮,或以此作爲推廣策略。
有些加密貨幣以開玩笑的方式推出,但巧合也可造就成功,比如說,2013年推出的狗狗幣(Dogecoin)。現今已有超過4,000種加密貨幣,但是大多數得不到共鳴。
我給大家看一看,哪些數字貨幣的接納度較高,在BITFINEX上2021年6月9號的交易量排序,第一個就是Bitcoin(比特幣),第二個Ethereum(以太坊),第三個Tether(萊特幣)。
我們可以看到,是以美元作爲單位交易量,其中以比特幣最受歡迎。
央行數字貨幣
接下來我們回顧一下央行數字貨幣,許多國家已經研究、實驗過數字法幣的可行性,例如,新加坡Project Ubin第一階段完成的加密新元,但一直遲遲不推出,這也許有多項考量。但這也說明了很多國家的央行都有在做相關方面的工作。最早的央行數字貨幣事實上跟區塊鏈一點關系都沒有,比如厄瓜多爾在2014-2018年就推出以手機當平台的數字貨幣,這個例子說明靠分布式去中央化的方式,其實並不需要靠區塊鏈。厄瓜多爾的數字貨幣是以零售爲目的的,因爲接受度很低,終結了這個數字貨幣。
2020年10月,巴哈馬推出“Sand Dollar”,和巴哈馬幣等值。柬埔寨在2020年10月28號推出“Bakong”,支持本國法幣和美元,其實這是個央行推出的電子錢包。
中國數字人民幣是允許離線交易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主要國家推出的央行數字貨幣。2020年4月于四個試點展開(深圳、蘇州、成都、雄安),接著于2021年4月增加了六個試點。
比特幣泡沫的正反論點
我個人認爲比特幣是個泡沫,但是我會舉個特別的例子,來討論一下反方的觀點,就是爲何比特幣有價。John P. Kelleher (March 7, 2021) in Investopedia提出:貨幣的價值建立在儲值和作爲計算單位,成功的貨幣具六要素,即稀缺、可分性、效用、可運輸性、耐久性,不易變造,這些點比特幣全部都具備。
但是具備這些元素,也不表示它是一個成功的貨幣。他同時假設比特幣能占據全球15%的市場,以兩千一百萬枚比特幣計算,一枚的價值將達到514,000美元。但是他這種假設,是完全沒有邏輯和科學性的。很多人是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待這個貨幣,但是貨幣的量不是整個故事,貨幣的流速(velocity)也是重要的因素。影響貨幣是有兩面向:供應量和流速才是一起決定貨幣功能的關鍵。
以經濟的角度看比特幣,它的泡沫化再清楚不過了。下圖是過去一年BITFINEX上比特幣的價格圖,從低水位波動攀升到6萬多美元再跌到3萬多美元,除非你是投機客,靠比特幣做正常生意,是很難想象和接受的。
我的個人判斷是,在技術層次上,交易速度使比特幣注定是個極差的交易媒介。沒有內在價值,價格波動極大,除非報酬很高的生意,有本錢吸收潛在損失或具備避險能力,接受比特幣支付是自找麻煩,商業接受度不可能高。工作量證明消耗大量電力,制造負面外部性。比特幣的成功,自然會和央行的法幣競爭,又帶來金融穩定的風險,所以成功也就是失敗的開始。我認爲,比特幣充其量只是一個投機的工具,充滿科技賦予的想象空間,炒作也容易引領風潮。
動機而非技術決定終局
技術是要素,動機是真正的原因,關鍵不是去中心化與否,而是區塊鏈可否帶給去中心化的系統商業競爭上的優勢。
比如拿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來看,它有必要去中心化嗎?這就是我要講的商業競爭,如果有商業競爭的優勢,自然去中心化就會自然發生。但是央行數字貨幣遲早會落地生根,是需求使然,因爲對央行和銀行業來說,推出數字貨幣都具有成本競爭優勢。因爲是動機使然。我們在評估區塊鏈技術上,必須要想到區塊鏈的技術其實已經非常高度的商品化了,已經成爲沒什麽了不起的一些技術,不會因爲使用就具備優勢。
那加密貨幣的供需面和中間商的經濟動機又是爲何呢?在我看來,供應面是爲發行人的自我創富。從需求面分析,除了洗錢,我看不出任何本質面原因。至于中間商,炒作賺取服務費和價差,屬于理所當然的動機。所以中間商永遠都有興趣,只要有人有興趣交易,中間商就有興趣促成。
挂羊頭賣狗肉
比特幣的建構精神是對央行和銀行體系的不信任,並相信去中心化是解決之道。也就是排除中間商爲其存在的理論基礎。
比特幣跟美元之間的交易,是一秒鍾可以完成很多筆的,這顯然就不是用比特幣自己的交易機制完成的,因爲它要10分鍾以上才能夠達成一筆交易。這些交易所采用的,還是傳統股票或者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技術。這種基本交易技術,是極度的中心化,如此才會有效率,任何交易的人都在賬戶上執行。只要有賬戶就沒有匿名性,所以就是“挂羊頭賣狗肉”。
比特幣開始受到追捧,可說是中間商的功勞。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開始交易加密貨幣的衍生産品,重量級金融機構開始發行加密貨幣的ETF,都是對加密貨幣的加持。中心化交易加密貨幣,讓加密貨幣的交易達到期待的速度,也同時簡化了交易過程,大大增加了接受度。這同時曝露加密貨幣理論邏輯上的矛盾。
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
數字人民幣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上,扮演非關鍵性的角色,因爲交易上的方便不夠直接轉換爲國際上的高接受度。所以數字人民幣交易的功能不能跟投資渠道混爲一談,外國人跟外國企業,會有不一樣的考慮。
國際貿易接受人民幣支付有兩個因素。第一,是否讓利到足以補償增加的彙兌支出。第二,是否有足夠以人民幣計價的投資管道,讓賺取的人民幣得到適當的投資報酬。
第一跟第二是相連的,如果人民幣有投資渠道,在海外以人民幣投資能獲得足夠投資報酬,就會變成了競爭力,這也是美元現在扮演的角色。投資渠道非常重要,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原因。中國的經濟的崛起會催化以人民幣結算的國際貿易。但接納度也取決于外彙管控的松綁和投資渠道的開拓。
金融穩定需要負責的央行運作
最後要談的是金融穩定。央行的角色特殊,也無法取代。我說的是需要“負責的央行運作”,但像阿根廷之類的很多國家,央行的運作已經證實是不負責的,永遠處理不好經濟問題。所以央行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沒有辦法被取代。區塊鏈是一種技術,央行也可以采用。但是貨幣跟金融體系的穩定是需要貨幣的宏觀調控,也需要金融監管。貨幣的固定供應量,其實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觀念,貨幣絕對不能固定供應,因爲經濟會波動,所以總會需要調控。
最近的新冠肺炎,如果政府不能調控,它會是一個什麽樣的場景?你可以想象嗎?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如果央行不能調控的話,會産生怎麽樣的後果?如果是像比特幣一樣,不超過2100萬枚,你可以想象我們會面對什麽樣的情況。
所以說,比特幣可取代央行貨幣,那是個非經濟的事實,完全是蒙蔽了經濟的基本原理和運作。數字法幣和電子貨幣會共存,央行需要考慮到貨幣的總量和流速在性質上的基本改變,特別是貨幣流速。數字科技使得央行同時增加監控的能量及調控的難度,所以這對央行也是種挑戰。但我是對央行的存在是非常樂觀的,央行的數字貨幣的發行,是遲早的事情。
問
Qustions
&
答
Answers
Q1
以您對數字貨幣的理解,各個國家對數字貨幣監管不同,導致了市場的混亂和波動,未來有沒有可能在全球建立一個關于數字貨幣的標准體系?
我從一個務實的經濟學家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給你舉個例子,中國有個保監會,保險公司的監管,在中國是單一的監管。而美國的保險的監管是州政府的責任,在美國一個國家裏面,不同州的保險監管都沒辦法統一了。所以國際的統一標准體系是幾乎是沒希望的,協調是可能的,統一是不可能的。
數字貨幣觀念的存在,各國都可以采用,但在監管上不可能一致,這已經不是數字貨幣的特有問題,我們看到在各個國家內的銀行監管也是不一樣。央行的數字貨幣如果産生,各個國家會選擇不同的方式。各國的紙鈔也都不一樣,有的用塑料,有的用紙張。所以我認爲標准體系是不會發生的,但是協調是可以的。
Q2
薩爾瓦多承認比特幣的法幣地位,您認爲這個新聞對比特幣是利好嗎?
我認爲這完全是炒作的東西。薩爾瓦多是世界經濟上不足爲重的國家,賦予法幣地位並沒有讓比特幣具有突出的特征。我剛才講過,比特幣不是一個很好的支付工具,比特幣交易的速度實在太慢,賦予法幣地位不會改變客觀的事實。
Q3
央行推行的數字化貨幣,在流通的過程中肯定會被追蹤,所以不具備匿名性,請問教授怎麽看?
我一直說匿名性其實非常重要,因爲大宗交易本來就是被追蹤的。可以想象數字人民幣或者數字新幣或者說任何數字法幣,都應是爲了小額交易用,爲了取代紙鈔。而大宗交易則不需要,因爲沒有人做大宗交易時用紙鈔的,大都通過銀行轉賬。我們任何人用紙鈔都是有原因的,有時候是方便,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匿名性,有時候需要一點匿名性,舉個例子說藏一點私房錢,像這種匿名性事實上是可以做到的。美國FBI也驗證了一件事情,在colonial pipeline這個事情上,他們破解了比特幣的密碼。所以說,沒有完全匿名的事情,而是看願意和能夠花多少資源去破解。因此我認爲匿名性對數字法幣不具很大的威脅性。經濟行爲的存在是有原因的,有的反映的是人的真正需要,有時候反映的是不能夠跟別人分享的秘密,各種因素都有,但都是現實人生。
Q4
您提到央行沒有信用風險,但是出現過主權國家破産的例子,冰島、巴西等,是不是央行其實也是有風險呢?
如果是外幣國債就有風險,本國國債就沒有信用風險。比如國家借了美元債,如果本國外彙儲備夠了,就沒有風險。而本國國債沒有支付風險,國家只需要印鈔票就好了,所以本國的法幣理論上是沒有信用風險的。但是在經濟上可能會造成高速失控的通膨,國家情願不償債,也不讓高度通膨産生。有個專有的名詞叫repudiation(賴賬),主權國家不認帳,包括俄羅斯都做過不認賬,因爲那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因爲它是本國的債,所以不需要但是可以選擇破産。
外幣國債就不一樣,關于歐元區又是另外一個很有趣的角度,歐元區各國都把貨幣的主權給放出來了。所以處于歐元區的國家如意大利、葡萄牙等是可能倒閉的,是會有信用風險的,因爲這些國家沒有控制貨幣的權利。國家只要沒有放棄貨幣的主權,本國貨幣的國債就不會有信用風險,這是理論上的,但政治的現實可能會發生不一樣的事情。
Q5
我想請教授預測一下比特幣的未來,5年、10年後的比特幣會是怎麽樣的存在?比特幣泡沫會破滅嗎?價格會歸零嗎?如果歸零,之前耗費的電力、算力去了哪裏?
比特幣這個東西絕對是個泡沫,但是什麽時候破裂就很難說了,它的破裂也不會歸零。因爲比特幣還是有洗錢的功能。現在還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每次跌的時候,總會有人想辦法哄擡起來,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比特幣的泡沫一定會破滅。猜測市場的走向是非常危險的。你看我剛才發的圖,在今年4月6萬美元的時候,有人就預測比特幣在一兩年內就會達到100萬美元,但是最近跌到了3萬多塊了,所以走向是沒辦法猜測的。
但是比特幣的本質面是不存在的,某種程度可以把比特幣看成個遊戲、一場實驗,就像狗狗幣的發行根本就是一個玩笑,但是玩笑變成玩真的了。所以我不看好比特幣的前景,但什麽時候破裂?我不知道。
Q6
數字貨幣的未來發展趨勢,國家發行數字化貨幣對國家有什麽好處?
我剛才提到數字法幣的必然,因爲從操作面上看,紙鈔的成本是挺高的。紙鈔成本是由社會分擔的,就是央行印鈔票不會跟我們收錢,在運輸的過程中都有安全的措施,所以紙鈔的成本是挺高的。所以這是我講,這是一個經濟上的必然,由成本壓力使然的結果。
數字化是要靠接受度。比如說以前我們講數字人民幣是不可行的,在大家沒有手機的時候,不可能的任務。但現在有了基礎設施後,就發現其實數字化是很有成本上的競爭力。既然有成本競爭的優勢,這個事情就自然會發生。只要看中國過去這些年的支付寶跟微信支付的發展就可以看得出來,很多人已經不帶現金了。如果央行判斷數字貨幣的接受度不高的話,央行是不會願意做這個事情的。
Q7
新加坡政府目前針對數字貨幣交易持什麽態度?從監管上來看有哪些措施?以及未來的大趨勢是什麽?新加坡政府目前針對數字貨幣交易持什麽態度?從監管上來看有哪些措施?以及未來的大趨勢是什麽?
其實新加坡在數字貨幣上已經做了很多試驗了,新加坡在支付監管上的態度是一種比較開放的觀念。比如說,比特幣不是很成功,對金融穩定是沒有什麽沖擊的。就像你在賭場裏贏了100萬,輸掉50萬,這種錢對你來個人可能很多,但是對金融體系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說它不會造成金融穩定的沖擊。
新加坡的監管態度,就是讓企業試驗科技,試驗的結果不要産生過度沖擊就好了。到了一定規模的時候政府就開始監管,這是很自然的過程。
現在很多國家都認可數字貨幣的使用,因爲這是沒有辦法阻擋的趨勢。央行參與創造數字貨幣,這是一個非常慎重的事情。新加坡很早就在做數字化新幣了,但是一直沒推出,所以這個是非常謹慎的行爲。
Q8
段老師您有投資數字貨幣嗎?
我沒有投資數字貨幣,我是一個在投資上非常保守的人。我不投資高風險的股票,只投資非常保守的股票,因爲我覺得我經不起那種風險。我認爲高收益利率會伴隨高風險。比特幣投資也很清楚,你想一下,你能禁得起一下跌20%嗎?如果經得起就沒問題,這是個人選擇的事情,比特幣是一個非常好的投機工具。
Q9
數字貨幣對宏觀經濟有什麽影響?如果您認爲這個數字貨幣是騙局的話,爲什麽現在這麽多人涉及這個行業?
經濟趨勢是一個非常宏觀的問題。數字貨幣爲什麽受歡迎呢?是因爲國際上的資金流動性大。我們經過了08、09年金融危機,再加上這一次的新冠肺炎,導致央行的資産負債表擴張的太厲害,很多政府都在印錢,錢多了就必須找出路,找出路就是泡沫。如果不在數字貨幣或比特幣上有泡沫,它就一定在其他地方發生,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必然。
預測經濟的趨勢是非常危險的話題,如果我試圖回答的話,我認爲是需要大規模的調整,要央行縮表是非常困難,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形勢下,到處流竄的都是熱錢,這錢從法貨轉到數字貨幣,還轉到其他各種形式的投資。
所以趨勢上基本可以確定,金融不穩定性是非常高的,數字貨幣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而已。很多人都在投機,連挖礦都是一種投機行爲。但數字貨幣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不會很大,因爲它的整體規模實在是太小。
本文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官方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