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10日,36氪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WISE2020新經濟之王大會——崛起與回歸」。本次大會是WISE大會的第八屆,2020年也是36氪成立的第十年。在新智慧城市峰會分會場,我們邀請到了智慧城市領域企業代表、行業專家及一線投資人,共同探討智慧城市現狀與發展、叠代與創新。並舉辦了「創業星物種——新智慧城市大賽決賽」,彙聚西北、西南、華南和華東賽區10強創新項目,發掘智慧城市創新力量,共同展望下一個十年智慧城市的無限可能。
圍繞「如何打造智慧城市生態」話題,圓桌討論由36氪創新咨詢總監肖雨溦主持,參與嘉賓包括博世互聯工業工業咨詢總監徐臻琳、曠視科技高級解決方案專家喬梁、盈嘉互聯副總經理任遠、海爾海納雲副總裁孫雲雷、世紀高通産品總監溫宇浩。
博世互聯工業工業咨詢總監徐臻琳認爲,過去十年智慧城市發展的標志性的事件是整個信息通訊基礎設施的變化,從2G到3G到4G,到現在5G、6G發展,數據通訊量上升使得一些以前不可能叠代的應用場景,在新的基礎設施上開始新的叠代,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曠視科技高級解決方案專家喬梁表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在于感知和理解,只有把物理世界用數字化的手段形成可被解析的數據才有可能談智慧化。其中數據部分,從視覺的角度來看,智慧城市彙總應用最早最成熟的就包括智慧樓宇、園區和安防管理等方面。
盈嘉互聯副總經理任遠對未來的智慧城市抛出了一個問題:現在的智慧城市建設中,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標准、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服務商和運營商,是否會在未來形成數據孤島?任遠認爲,未來,城市的數據底盤+上層業務應用這樣的結構會成爲智慧城市建設的典範和標杆。
海爾海納雲副總裁孫雲雷認爲,互聯網公司的優勢是能迅速捕捉用戶的需求,改變用戶的一些習慣;傳統制造業的優勢是有非常深厚的技術積累。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有很多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一定要通過物聯網的手段跟技術來解決,兩者的結合非常有必要,也是必由之路。
世紀高通産品總監溫宇浩相信,未來十年有兩個東西會快速發展:第一個是新基建,涉及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5G、網絡通信等;第二個,新基建下面,數字孿生城市會得到深刻的應用,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一定會離不開數字底座。
圓桌討論現場照片
以下是圓桌分享實錄,36氪編輯整理:
肖雨溦: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我們今天的圓桌話題:如何打造智慧城市生態。想先請各位跟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整個智慧城市發展的十年期間,從技術的叠代到應用場景的一些深化,有哪些發展以及標志性事件?
徐臻琳:就從我對這個行業的理解,我覺得整個標志性的事件,是整個信息通訊基礎設施的變化,包括可能大家回想一下十年前我們用的手機更多的還是從2G向3G轉移的過程,整個數據采集的實時量通訊量都不能滿足我們應用場景的需求,導致那時候我們談到智慧城市也好,談到我所在的工業領域也好,很多的應用場景都是在本地部署,它必然受限于你在本地安裝的硬件設施包括系統集成性的影響。
這十年裏從2G到3G到4G,到現在5G、6G發展,可以說是數據通訊量上升,使得以前有一些不可能叠代的應用場景也可能在這個新的基礎設施上開始新的叠代,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喬梁:過去十年,城市或者說經濟的發展經曆了從線下到線上的大變革,實現了網絡化的升級,同時最激動人心的一個改變是從數字化到智慧化的轉變,尤其是在2015年的時候,AlphaGo打敗李世石的事件,讓大家看到了人工智能驚人的爆發力和價值,我覺得這是十年最激動人心的一個時間節點。
曠視科技高級解決方案專家 喬梁
任遠:我非常認同喬總剛剛說的數字化這件事情,我想補充一下,其實在我看來智慧城市這十年有幾個關鍵詞:第一個叫“下沉”,現在你到大街上問到一個老大媽什麽是智慧城市,她給你舉出一系列例子,她拿出手機來給你舉出很多她原來需要自己跑腿做,而現在可以隨時通過手機完成的事情,這是下沉,我們真正感受到智慧城市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另外還下沉到了一些區縣街道,原來智慧城市一說就是北上廣深、新加坡這樣的大型城市才會做的事情,現在很多的區縣、街道都在追求做這樣事情。
第二個是“平台化和基礎化”,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做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底層、算力等等基礎工作。而盈嘉互聯就在利用自主可控的數字孿生技術,幫助智慧城市的建設打造數字底盤,這就是新型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
孫雲雷:我們發現十年前在行業裏已經有很多對于智慧城市的提法,我們國家也有很多試點城市。其實回顧這十年,智慧城市在一開始的時候有很多的技術在做支撐,但是並不足以像今天這樣有這麽多的AI技術來支撐。因爲從用戶的觀點來看,十年前我們的用戶對于智慧城市只是一個概念,他沒有體會到智慧城市的智慧給他帶來的一些便利,一些方便高效的智慧化的東西,而現在大家能體會到,很多的智慧類的東西已經給我們用戶的生活帶來了改變。海爾海納雲是機遇海爾集團的生態平台來致力于智慧城市的打造,我們是以用戶的角度來看待整個智慧城市的發展。智慧城市離不開運營,離不開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生態模式。
溫宇浩:前面幾位老師專家提的我都非常認可,但我的觀點有一些區別,我們是一家數據公司,過去十年我覺得有幾個東西非常重要,因爲它得到了應用落地:
第一個是大數據、雲計算,這兩個技術成長,讓我們獲得數據、采集應用數據更加方便了。
第二個是互聯網+,互聯網社交APP以及相關的應用對智慧城市的建設推動是非常大的,大家尤其感受到在民生、政務這一塊,現在都是讓百姓少跑路,讓數據多跑路,有很多甚至是不跑路,這個變化是很大的。
第三個我們也關注聚焦在智慧交通上,大家可以看到現在的智慧出行也是非常不一樣,智慧城市裏面如果講到落地應用最聚焦,或者變化特別大的,我覺得可能還是在智慧交通這個方向。
肖雨溦:大家提到非常多一些技術的變革,用戶的認可、感知,以及一些基礎設施的鋪墊。我們下面想來討論一下應用場景,在整個智慧城市裏面包含了非常多的領域,比如說像安防、交通、工廠,還有剛剛提到的智慧社區。整個大領域裏面,目前來看,有哪些比較成熟的應用場景呢?如果從城市的維度來看,有哪些城市它智慧化的步伐走的比較快?我希望大家能夠有一些案例,結合大家所在的公司分享一下。
溫宇浩:首先我們是一個做數據的公司,做位置大數據。過去十年在應用上,在智慧城市的智慧交通裏面我們是做了很多的案例,我們在西安、濟南都落地了一些關于智慧交通方面的案例。現在可能我們的很多服務大家都沒有意識到,包括我們動態交通服務,基于動態交通出現的交通指數,這個上面我們應用在指揮調度全程的交通態勢感知、預測,再往上一層基于一些AI,可能在做一些互聯網+信號燈應用。這都是我們典型的案例。
數字領域我覺得最近也是非常火熱的,我們說打造我們的數字地球,現在大家比較流行說數字中國,我們其實在這個領域也有很多的案例和事件,因爲我們也有一些自己高精度定位技術,有精細化地圖的測繪技術,三維建模和GIS引擎。
世紀高通産品總監 溫宇浩
孫雲雷:說到智慧城市,其實我們不得不提智慧社區,因爲我們認爲智慧社區是組成我們智慧城市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單元,大家生活在城市中,生活在社區中。在行業裏邊政府來做主導,來推動整個城市更新,它說的是城市更新,並不是城市改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板塊就是老舊社區的更新,現在老舊社區也算是市場裏面的一個風口。我們海爾海納雲也在致力于老舊社區、智慧社區的改造。
老舊社區的改造實際上是迎合了我們整個城市的發展,包括城市更新的重要板塊。整個中國的養老壓力是很大的,我記得一個資料上,2025年應該是中國會有20%老齡化的人口,中國目前解決養老問題應該是居家養老,老舊社區的改造其實是對于這種居家養老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和支撐。
現在海爾海納雲在青島乃至山東地區做了非常多老舊社區改造的案例,譬如說我們社區裏面會加裝一些電梯,以前老的社區裏邊是沒有電梯的,老人上下樓是不方便的,其實加裝電梯對于我們用戶來說,是政府給予我們整個全國老人的一個很好的福利,一個很好的基礎支撐。
然後我們會有很多智慧類安防,譬如說人臉識別,譬如社區出入口的智慧測溫儀,尤其疫情時代,大家都是非接觸式的安全進出。包括我們社區裏面會有很多防高空抛物的監控,來防範高空抛物;有一些安防甄別有沒有陌生人進出社區,有一個軌迹的查詢,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社區的安全。
除了這些技術類的在社區的應用以外,我們會把商業的模式植入到社區平台。我們現在很多智慧社區助區的平台都是基于互聯網IOT、IOC的平台,很多第三方應用。十年前O2O第三方都可以通過我們的社區助區大的平台爲我們老百姓服務。並且政府也是希望通過這種大型的助區物聯網或者運營的服務平台,來加強一些社區街道的治理。這案例我們已經做好樣板了,向全國來複制。
海爾海納雲副總裁 孫雲雷
任遠:大多數智慧城市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強調很多的應用,比如交通、養老、醫療等應用,但是佛山市禅城區在打造他們的智慧城市時就提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想法,不是直接做應用,而是先要打造佛山市禅城區的智慧城市數字底盤。後面具體誰來做應用,區裏面把這樣的決策權和工作進行了全國招標工作。數字底盤就相當于禅城區的數字孿生體,這裏頭會把禅城區所有的動態數據、空間靜態數據,還有人的行爲數據、不同委辦局零散的這些數據,都會集中在這個底盤上,這就形成了未來禅城區唯一、可靠、可隨時按需所取的底盤。上面的APP會根據禅城區未來50-100年的發展持續更新,持續適應這個城市發展的軌迹。
其實這正是盈嘉互聯與禅城區共同打造的一個智慧城市的新模式,我們稱之爲“禅城模式”,這種模式其實代表了一個數據互聯、互通的思維,甚至能夠到全國的城市或者縣區一級去複制。
喬梁:我的觀點和案例和任總比較類似,曠視正在深度布局城市物聯網,致力于構建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底座、打造城市級的AIoT的操作系統。
我覺得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在于感知和理解,只有把物理世界用數字化的手段形成可被解析的數據才有可能談智慧化,或者再去做城市的決策。其中數據部分,從我們做視覺的角度來看,智慧城市彙總應用最早最成熟的就包括智慧樓宇、園區和安防管理等方面。第二個問題哪些城市走的比較先進一些?像北京的海澱區政府在這塊是非常領先的,因爲海澱區是作爲全國科技的一個樣板點,我們正在助力海澱打造海澱城市大腦,具體應用包括這樣幾點:
首先從宏觀上來看,我們在爲海澱區打造一個AI的超算中心,就是我們提供AI的算法訓練平台、生産力平台、倒推力平台,讓整個海澱區所有的數據能夠被解讀,被智能化,這個其實和剛剛任總說的整個底座的概念非常像。
從微觀的角度來講,我們把一個智慧城市拆解成一個一個的泛園區的場所,我們成爲城市的微單元。比如說在北京的公租房社區,我們用人臉識別來進行公租房的管理。包括城市治理方面,我們通過視覺技術,可以看到比如說渣土車出現在了它不該出現的道路上面,還有包括城市裏哪裏出現了油商小販、油井蓋,這些原來采集不到的數據,現在都可以進行采集到解讀,從而爲整個城市治理提供宏觀和微觀的決策。
徐臻琳:因爲我們本身是一個制造業集團,所以提到智慧城市還是立足于我們自己的産品。博世作爲一家汽車零部件廠商,我們發力點還是跟汽車相關的。我們最近做的比較多的叫互聯汽車,我們怎麽解決自動駕駛,包括我在停車場裏怎麽實現汽車自動泊車的服務。這一塊我們在北京這邊也做的相關的試點,在北京機場也劃出了一塊區域,能夠實現汽車自動泊車。
第二點,大家可能知道博世我們也生産一些家電産品,包括冰箱、洗衣機等,在過去幾年裏面我們一直在探索,怎麽樣通過在家裝設備上安裝一些APP,使得整個家電産品變得更智能。這是我們博世在這一塊做的兩個比較大的探索。
博世互聯工業工業咨詢總監 徐臻琳
肖雨溦:在整個智慧城市建設當中,現在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以及互聯網企業其實是有結合一起落地一些應用場景,大家可以來聊一聊這兩種不同的玩家,在這個領域裏面都起著什麽樣的作用?以及未來趨勢上,這兩者會結合一起在這個領域裏面進行深挖、一起助力整個智慧城市的飛速發展嗎?
徐臻琳:這一塊我也是有所思考,因爲作爲我們博世來說,我們就是一個傳統的制造業企業,我們在自己産品領域,包括前面說的交通和家電這個領域,實際上我們有自己很深的積累,這是幾十年發展的結果。我們也是非常願意把我們在過去幾十年積累的相關經驗,能夠借助一個平台可以對外進行相關的分享,跟我們互聯網企業快速叠代、不斷更新的速度相結合的話,其實可以産生1+1大于2的效應。
喬梁:這個問題我個人感觸也比較深,因爲我過去在互聯網行業,現在轉到了AI行業,我覺得互聯網有幾點優勢,像我們做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公司是沒有辦法比擬的:第一個優勢是流量端的優勢,互聯網能夠直接去吸引很多的用戶端的流量進來;第二個數據端優勢,在整個互聯網行業,所有的數據天然就是結構化的數據;第三個優勢是觸達端的優勢。
反過來互聯網也有幾點弱勢:第一個弱勢它現在只能感知到互聯網數據,沒有辦法連接所有IoT的設備,感知物與物的連接,這也是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本質差別;第二個是互聯網沒有辦法解決非結構化數據結構化的問題。
AI和互聯網的結合,能夠更全面感知需求,通過互聯網的鏈接,再經過雲端的大腦進行這些數據的分析和決策,從而爲終端場景創造價值。而且從整個技術的發展叠代來看的話,其實我們會認爲從最早的物理世界到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到現在的産業互聯網和物聯網整個過程其實是不斷的螺旋式上升的,所以我認爲目前其實最大的機會點就是在産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的領域,我們怎麽通過AI的技術去賦能整個行業。
任遠:我想說,其實每個互聯網的從業者和企業都有幾個基因,一個就是開放、創新和無邊界思維,這恰恰是傳統行業當中缺乏的一個點,而現在很多傳統企業其實也在積極借助前沿的技術來探索産業的創新和轉型。我想這兩者應該是互補的關系,互相借力,取長補短。不論是新興企業還是傳統企業,盈嘉都會作爲背後的賦能者,幫助他們打通空間數據,管好數據,用好數據。
孫雲雷:我很贊同喬總說的關于技術上的一些結合,互聯網跟傳統的制造業的結合。其實我個人認爲在互聯網的公司,往往它的優勢是能迅速捕捉用戶的需求,來改變用戶的一些習慣。比如說滴滴打車,這也是互聯網公司通過資本的運作迅速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習慣,我認爲這個是互聯網公司最大的優勢之一。
對于傳統的制造業,它是有非常深厚的技術積累的,在智慧城市裏邊有很多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一定要通過物聯網的手段跟技術來解決的,這兩者的結合其實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必由之路。不結合的話,我們獲取不到我們用戶的生活習慣,以及不知道你的技術應該走向哪個方向。當我們獲取了用戶的這種需求,要快速去提升用戶消費的習慣,我們還必須有很深厚的技術積累做支撐。
同時,爲用戶的服務還要給他提供一種場景,而不是提供單單的産品。海爾一直是這種思想,我們未來的場景一定是要替代我們的産品,讓我們用戶體驗的提升,它是一個空間的場景,而不是單單的技術,也不是單單的習慣。
溫宇浩:我非常同意喬總、任總前面提的一些觀點,我剛剛聽到這個問題,我就在思考,我們世紀高通屬于什麽企業?我覺得我們肯定應該不是互聯網企業,我覺得說我們是傳統企業,好像也有點不是。所以我非常認同互聯網企業的優勢和我們傳統企業的優勢,互聯網企業更多是對C端的用戶獲取,打通數據閉環這一塊它是非常強大的,它有流量的通道。傳統企業的話,更多是它對細分行業,對這個行業KnowHow的積累是非常多的。
我換一個角度說,我覺得未來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並不是對立的,它們一定會跨界融合,共同發展,但這個現在更多是需要雙方有一個媒介,需要像36氪一樣,需要有産業資本推動這裏面的融合發展,而且傳統企業可能也希望更開放一些,把一些規範標准,自己的一些數據在政府一定監管下來進行開放,互聯網其實也需要。
肖雨溦:最後一個問題,希望大家一起來暢想一下未來,今年我們國家提出新基建之後,其實我一直感受到智慧城市是一個非常快速的發展階段。我們來暢想一下,未來十年智慧城市會呈現一個什麽樣的形態?
溫宇浩:過去十年我認爲互聯網+在這裏面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不管怎麽樣,因爲它讓我們的智慧城市快速在落地,並且讓百姓體會到了。未來十年首先兩個東西我認爲會快速的發展:第一個,新基建,新基建的範圍很廣,涉及了我們之前提了很多技術方面的問題,5G、網絡通信等;新基建下面,在我們這個行業裏面,數字孿生城市這一塊我覺得會得到深刻的應用,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一定會離不開這個數字底座。
孫雲雷:關于智慧城市未來十年的暢想,我希望從城市運營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或者一個技術的發展,包括整個業態的發展,其實都是離不開商業模式的,商業模式裏邊包含很多種模式。
我做個判斷吧,我認爲將來智慧城市在我們國家裏邊會有很多關于智慧城市運營服務商的概念,這種公司,這種平台會大量的孕育而生。爲什麽這麽說呢?對于老百姓、消費者、用戶來說,無論是對城市、生活的體驗,還是享受技術帶來的很豐富的體驗,如果想要他們付費的話,必須學會運營這個城市、運營這個平台。將來會有很多的資本、技術,包括互聯網公司等,都會在整個運營服務平台上來展現自己各自的力量。未來運營服務商,包括三大運營商都在向整個城市運營服務商方向去靠。所以未來無論是技術,還是體驗,還是産品,都在我們智慧城市的發展中會貢獻自己一部分的力量。
任遠:說到未來十年的智慧城市,其實我想抛出一個問題,就是這兩年智慧城市建設可以說從城市到區縣百花齊放的一個狀態。那麽未來十年這些城市、這些已建成的智慧城市的一些系統,它們會不會形成新的數據孤島?這是我想抛出來的一個問題,供大家去思考。
從現在看起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標准、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服務商、運營商,是有可能會形成這樣一個未來十年的數據孤島的,不同城市是否能打通?在未來十年我覺得一個新的模式將會産生,就是城市的數據底盤+上層業務應用這樣的結構會成爲未來十年智慧城市建設的典範和標杆。我相信這種方式,也是符合城市數據、區域建設的,例如像建設大灣區,這是城市之間的數據能否互聯互通的一個基礎。
盈嘉互聯副總經理 任遠
喬梁:從未來十年來看,舉個例子,因爲我們是一家做AI的公司,我覺得可能現在或者說之前十年的話,整個智慧城市的智能化像一個一二歲的小孩,到現在這個階段,我覺得像一個少年。什麽意思呢?首先我們應該能注意到相比十年前,現代城市已經構建了感知基礎設施,我們發現我們的城市感知能力變得越來越強。
第二我們的城市具備了大腦,且分析能力變得越來越強,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腦一部分負責邏輯思維,一部分負責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類似于我們爲城市做一些邏輯應用,形象思維比較類似于我們現在所說的AI或者智慧大腦,所以我覺得未來整個城市無論從感知端還是觸覺端都會越來越智能。
徐臻琳:從我們博世觀點來看的話,我覺得前面喬總說的很好,我們前十年可能解決的就是人跟人互聯的問題,接下來十年從我個人來說,我們可能更多地會解決物與物進行互聯,包括物與人進行互聯。因爲隨著整個算力價格不斷下降,包括芯片、傳感器代表了這些能夠從現場實時獲取數據價格的下降,實際上我們有這個基礎有這個平台,可以把觸覺包括傳感器布到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前面我可以從現場采集各種數據,使得現場更透明化,另外我感知的程度不斷上升,我可以創造很多新的業態。
舉個簡單例子,前一陣子阿裏在杭州開了一個犀牛制造這樣一個新的工廠,它就是能實時對接互聯網導入的這些流量和個性化需求,通過對工廠整個生産模式進行重新的重組和升級,能夠滿足個性化需求。特別這次疫情發生以後,對于個人個性化的需求也是不斷上升的。我的理解接下去十年,包括以博世爲代表的傳統制造業企業也會借著這個東風,對自身進行一個轉型升級,我們有一個詞叫新舊動能轉換,我們可能從一個傳統制造業企業,可能會變成一個柔性的工業4.0企業,這是我對整個趨勢的判斷。
肖雨溦:謝謝,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台上五位嘉賓都是在各自領域裏面有深耕的。我們今天圓桌主題叫打造智慧城市生態,我們希望未來不僅能夠在自己的各自領域能夠有深挖,還可以在橫向上打造一個智慧城市的生態。好的,我們今天的圓桌就到此結束,非常感謝五位嘉賓的分享,再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