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都市農業主要發展模式
一、以經濟功能爲主的美國模式
其主要形式是市民農園。參與市民農園的居民,與農園的農民或種植者共同分擔生産成本、風險及盈利,農園爲市民提供安全、新鮮、高品質且低于市場零售價的農産品。目前美國都市農業占總面積的10%,其價值占美國農産品總價值的1/3以上。美國學者認爲,市民農園加強了農民和消費者的關系,增加了區域食品供給,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二、以生態、社會功能爲主的歐洲模式
(1)德國模式。19世紀德國政府爲每戶市民提供一小塊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園”,實現蔬菜生産自給自足。後來,市民農園的土地一部分是鎮、縣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另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每一市民農園的規模約有20000m2,大約50戶市民組成一個集團,共同承租市民農園,每個承租人租地400m2,租賃期25—30年。政府不幹涉市民種什麽、如何經營,但其産品不能出售,這是與美國市民農園的主要區別之一。承租人中途可以退出或轉讓。目前德國市民農園的承租者83萬人,産值占到全國農業總産值的1/3左右。
(2)荷蘭模式。荷蘭十分強調農業與環境、自然的協調發展,重視農業的社會責任。借助發達的設施農業,該國集約生産經營花卉、蔬菜及奶類食品,使人均農産品出口創彙居世界榜首。
三、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功能的亞洲模式
(1)日本模式。日本都市農業伴隨著農業觀念即經濟功能轉向社會、生態功能的變化,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形成三種主要模式:一是觀光農業,即設立菜、稻、果、樹等田園,吸引遊人參觀體驗,其實質是農業與旅遊業的結合;二是設施農業,即在一定區域範圍內運用現代科技與先進的農藝技術,建設現代化的農業設施,一年四季生産無公害農副産品;三是特色農業,即通過有實力的農業集團建設一些有特色的農副産品生産基地,並依托先進的科技進行深層次開發。
(2)新加坡模式。其都市農業既有生産功能,也有供市民參觀、學習、休閑之功能,十分重視都市農業向高科技、高産值發展。主要模式:一是農業科技園,國家投資基本建設,然後通過招標方式租給商人或公司,租期爲10年;二是農業生物科技園,主要進行新農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工作;三是海水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