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照亮生態之路
——記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高台縣
近日,科技部公布首批創新型縣(市)驗收通過名單,高台縣位列其中,成爲全省唯一入選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的縣。如何跻身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高台縣科技創新有力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給出了答案。
近年來,高台縣堅持綠色轉型發展,以科技創新助力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提質增效,發展生物天然氣及有機肥一體化區域多向循環模式,創建全鏈條示範帶動省級科技園區,打造高崖子灘百萬千瓦級光伏産業基地,打好土壤、汙水、大氣汙染治理攻堅戰……科技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成效不斷顯現,生態環境質量整體好轉,生態名片更加靓麗,發展底色更加濃綠。
科技創新助力農業施展“綠色抱負”
走進位于南華工業園區的甘肅方正節能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清潔能源廠區,兩個大型沼氣儲氣球形罐格外醒目,旁邊矗立著4個6500立方米的桶形厭氧發酵罐,有機肥生産線正在有序生産。“我們建立稭稈、糞汙、尾菜收儲運體系,日處理各類農業廢棄物750噸,年處理稭稈1.66萬噸、養殖糞汙12.5萬噸、尾菜10萬噸,形成生物天然氣、沼液、有機肥生産銷售體系,年産生物天然氣700萬立方米,有機無機複混肥5萬噸、有機肥5萬噸。”方正節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邢玉龍告訴記者,通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減輕了農作物稭稈和養殖汙染,大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全縣現代農業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
時下,制種玉米大面積收獲,宣化鎮利號村村民方宏廷又要開始忙著收購稭稈。“去年收購稭稈580噸,兌付有機肥135噸。有機肥改良土壤,防止土地板結,是助力農作物生長的無害化‘綠肥’,也給連年種植的土地補充了‘營養’。”和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方宏廷深有感觸。
而像方宏廷這樣的稭稈收購點在全縣有12個,分布在各個鄉鎮。“我們將收購來的稭稈、尾菜等進行‘科技轉化’,變成有機無機肥或沼液後送到農戶田間地頭,成爲農作物的底肥和‘生長液’。”邢玉龍介紹,該公司還建成20多公裏的沼液輸送管道及配套設施,將沼液輸送到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示範推廣蔬菜水肥一體化沼液滴灌施肥技術,實現循環利用和效益提升。
不僅如此,方正節能公司采用最先進的多級過濾和濃縮技術,新上沼液提純設備,將提純沼液肥大面積推廣應用到全縣各類農作物。“公司生産的沼液肥、複合微生物液體肥、有機肥在新壩、駱駝城、南華、巷道、宣化等鎮22個村3萬多畝洋蔥、西甜瓜、茄子、哈密瓜、制種玉米、葡萄等作物進行推廣試用。”邢玉龍表示。
金秋時節,南華鎮成號村的果途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迎來哈密瓜收獲高峰期,工人們忙著采摘、包裝、貼標、裝車,一派豐收景象。這兩年,合作社依托本地地理、氣候優勢,同時應用有機肥增施、穴盤基質育苗、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哈密瓜産業做得風生水起。“使用有機肥後苗壯、根系發達、果菜色澤鮮亮,口感好。而且無汙染,保水保墒,防止土地板結,可連年種植不倒茬。”果途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海坦言,因爲“有機肥的助力”,他連續幾年種植哈密瓜,經濟效益可觀,打算明年種植面積翻番。
高台縣健全完善科技支撐綠色農業發展體系,制定出台扶持壯大蔬菜、草畜、戈壁生態農業等産業發展政策措施,全縣形成了以蔬菜、制種、草畜爲主導、特色産業爲補充的産業發展體系。並圍繞“三區及五大工程、八大支撐保障體系”的省級科技園區規劃和建設內容,抓項目、強科技、促帶動,全力推動科技産業園健康快速發展。至目前,累計完成投資2.2億元,建成露地高原夏菜生産區10000畝,新品種、新技術展示休閑觀光區1個,設施蔬菜生産區8000畝,核心區綠色優質蔬菜年供應能力11.2萬噸,蔬菜産業年産值2.24億元,蔬菜種類涉及7科27個品種,創新轉化率較高,全天候周年生産,打響了“紅色高台,綠色蔬菜”品牌。
“我們積極爭取甘肅省農科院在核心區綠色蔬菜産業園建成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高台綜合試驗站1個,成爲甘肅省農科院在省內僅有的三個院地合作試驗站之一,通過開展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選育和試驗示範,傾力打造綜合性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園成爲當地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基地、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和農業科技人員培訓基地。”高台縣科技局局長田玉龍介紹。
同時大力推廣節水節肥節藥型農藥技術,全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38.5萬畝、高效農田節水面積達36.5萬畝。成立農機、病蟲害統防統治專業合作社55個,統防統治面積達32.6萬畝。充分發揮農民科技指導員、科技特派員和各類土專家、田秀才等技術優勢,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452場(次)、培訓農戶1.2萬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00人。落實各類農業科技示範點26個,開展各類試驗示範177項、6.45萬畝,推廣新機具900台(套),全縣農業機械化率達80.1%。
在科技創新強力支撐下,高台縣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勢頭強勁,“基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支撐農業發展的優勢和良好的農業基礎條件,我們種植的1100畝西藍花、500畝菜花效益可觀,收獲旺季每天出菜四五十噸。一部分運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另一部分運往深圳、大亞灣等南方市場。”甘肅茂雄高原雪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供港蔬菜基地負責人劉繼耀表示。
科技創新促進“變塑爲寶”形成循環經濟
科技之光照亮希望的田野,處處都是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收獲之後的農業廢棄物最讓人頭疼的莫過于農膜,而高台縣也有“變塑爲寶”的企業破解農民群衆頭疼之事。
記者在新宇塑業有限公司生産車間看到,廢舊農膜被粉碎、清洗後,通過熱融、擠出變成再生塑料顆粒,最後經過注塑機生産線加工後“搖身一變”成爲一個個食用菌周轉籃,供應外地食用菌生産基地。“在張掖、酒泉、嘉峪關、武威等地收購,每年收購廢舊農膜、塑料1.5至2萬噸,40%生産成采摘籃、包裝籃等,60%生産成再生塑料制品,銷往江浙等塑料制品廠。”新宇塑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羅龍十多年來初心不改,只爲讓“有限資源,無限利用。”
“全縣培育扶持廢舊農膜回收企業4家,鼓勵加工企業創新研發,拓展延伸産品加工鏈的同時,加大全生物可降解膜、地膜撿拾機等新材料、新機具的引進示範推廣,開展社會化機械撿拾服務,推動田間殘膜高效回收等技術的示範應用,並開展廢舊農膜回收區域補償制度試點,探索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與農膜回收挂鈎新機制,激勵農戶‘拾舊換新’。”高台縣科技局副局長白雄說,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提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水平,促使全縣地膜回收利用率達到90%以上。
今年春天,羅城鎮下莊子村村民蔺海英撿拾的880公斤廢舊地膜兌換了5卷新地膜,解了燃眉之急。“不但保護環境,而且經濟實惠,今年秋收後抓緊撿拾地膜兌換。”蔺海英樂呵呵地說。
“‘以舊換新’的辦法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衆撿拾廢舊地膜的積極性,每年秋收後和春耕前,村民們都主動撿拾舊膜,兌換領取新農膜的農戶絡繹不絕。”黑泉鎮副鎮長車天武表示,該鎮已回收廢舊農膜85噸,按照10:1的比例爲農戶兌付新膜3.2噸。
目前高台縣有132個廢舊農膜回收點,不僅保證了企業原材料供應,還享受“以獎代補”政策,踐行“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理念,構建了“農戶撿拾交售、網點分散收集、企業加工利用”的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實現了農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環,有力促進了農業農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農村生態環境改善。
今年2月25日,農業農村部公布51個2021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高台縣“構建廢舊農膜循環利用體系治理農田‘白色汙染’”案例榜上有名,這不僅是對該縣開展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工作的最高褒獎,也是科技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實踐。
科技創新加快生態工業“綠色轉型”
走進高崖子灘光電産業園,千頃光伏發電板在戈壁灘上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在建設的浙江正泰2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緊安裝剩余的組件。“這裏已建成企業6戶,在建光伏發電項目3個,330彙集站1個。今年1-7月,産業園已並網360兆瓦,累計發電3.34億度。”白雄表示。
高台縣堅持把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發展産業鏈、産品鏈和價值鏈,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大科技投入,優化創新平台,打造人才高地,推動經濟發展。
持續實施生態工業突破行動,堅持走集聚集群集約化發展道路,積極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加速企業轉型升級,同時搶抓新能源産業建設政策機遇,努力打造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産業基地,全縣已基本形成以綜合能源、煤炭循環利用、鹽硝精細化工爲主導的産業集群格局。
制定出台《高台縣貫徹落實張掖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激活資源優勢,領跑生態工業強勢發展,建成國家級科技孵化器1家、國家級備案衆創空間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省級衆創空間1個,共引進項目57個,孵化企業232戶;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省級工業園區;引進外國專家3名,國內專家128名;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9%;建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2個,轉化科技成果40項,實現産值7.6億元。
新技術引領新發展,科技創新不僅讓工業項目開啓“加速度”,也讓一條條更寬闊、更低碳、更環保的高質量綠色生態之路在高台大地不斷延伸。
隨著科技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效應的不斷擴大,高台縣垃圾無害化處理及汙水、土壤治理等新技術得到大力推廣和廣泛運用,打出了土壤、汙水、大氣汙染治理的“綠色組合拳”,讓美麗家園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來源:張掖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