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加坡和印度是南亞地區高等教育的高地,兩個國家近二三十年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呈現出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緊密配合、以國際化爲基本特征的共同特點,在密切高等教育與國家整體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關系的同時,借力發達國家和世界一流大學,使人才培養的各個關鍵環節在短時間內與世界一流大學對接,是新加坡與印度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具有啓示性。
關鍵詞:南亞;高等教育;發展路徑;啓示
南亞高等教育的整體情況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起源于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移植了英國高等教育的模式,強調獨立自主的關門辦學,注重文理。隨著新加坡的獨立,高等教育模式逐漸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方向發展。現代意義上的新加坡高等教育發展曆史只有不到30年時間。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新加坡高等教育在規模上得到很大的擴展,適齡人口的入學率達到20%,進入大衆化時期;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新加坡政府開始通過政策手段大力推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給予大學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充分調動大學籌募發展資金的能力。在發展定位上,新加坡特別強調高等教育的實用性、自主性和國際化發展,具有後起型國家的特色,注重理工科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前,新加坡有四所大學,分別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新躍大學。其中,前兩所大學爲公立大學,能頒發直至博士學位的各級大學學位。新加坡管理大學爲半公立大學;新躍大學爲新設立的大學,其前身爲新加坡管理學院,2006年1月正式升格爲大學,爲新加坡第一所完全沒有政府資助、能自行頒發學位的私立大學。除大學之外,新加坡還有五所國立多科技術學院,分別爲南洋理工學院、新加坡理工學院、淡馬錫理工學院、義安理工學院、共和理工學院,爲不能上大學的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培訓。
印度的高等教育起源于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帶有鮮明的英國教育模式的特點。1857年, 在日益強大的印度中産階級推動下,第一批大學在加爾各答、孟買和馬德拉斯建立起來,使用全英文教學。1947年,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將高等教育作爲教育發展的重點,新增的高校快速增長,印度從1950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增加211所高校,每月增加近18所高校。印度高等教育非常規的發展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之一,目前有三百多所綜合大學,五千多所專科學院,涵蓋各個學科,學校也分布在全國各地。在印度上大學的學生有近一億人,教師隊伍有50萬人。在衆多的高校裏,印度重點扶持高水平大學,印度理工學院是重中之重,印度政府專門爲印度理工學院頒布了法案,賦予其獨立的學術政策、招生及學位授予權,其教學與經濟管理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學院委員會管轄。印度理工學院創建于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之後的1951年,是一所按照國際標准設置、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爲藍本、獨具印度特色的高科技學院,被稱爲印度“科學皇冠上的瑰寶”,是印度最頂尖的工程教育與研究機構,在印度設有7個分校,共三萬多名學生。
南亞高等教育總體特征
新加坡和印度的高等教育狀況在南亞文化圈非常具有代表性。兩個國家都曾是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國家,既有英國高等教育的長期影響,又具有本民族國家高等教育的鮮明特點,同時還都積極向美國高等教育模式學習借鑒。新加坡和印度雖然國情和國家發展狀況相差很大,一個是新建國家、資源短缺,但在短時期內躍升爲發達國家;一個是曆史悠久、基礎薄弱,但在高科技産業領域一枝獨秀的發展中國家。但兩個國家在高等教育發展模式上卻有著相似的選擇。
1.高等教育發展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緊密配合
新加坡政府長期推行“教育配合經濟發展”的戰略,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需求來設定國家的人力資源規格和教育産業的發展,高等教育不僅是服務知識經濟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人才基地、科研重地和智囊團隊的落腳點,而且還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爲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重點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提出建設世界級大學,以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爲核心帶動區域發展,把新加坡建設成爲“東方波士頓”,再現以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而聞名的波士頓地區的學術、工業環境。同時,確定要以高水准的高等教育和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吸引國際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機構來新加坡辦學,大力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進而實現打造區域教育中心的目標,吸引大批周邊國家學生來新加坡求學,爲新加坡帶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把新加坡建設成爲“世界校園”,計劃在10年內擴招10萬名自費留學生和10萬名國際短期培訓學生,使教育貿易從占GDP的1.9%增長到5%。
印度政府也非常重視高等教育對印度經濟崛起與高科技産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因此,采用超常規的方式發展高等教育。一是基于巨大的人口基數,大幅度增加高校的數量,在《2020年印度展望報告》中,提出在校生人數倍增計劃,即在2020年之前,毛入學率達到50%,爭取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標。二是在高等教育發展結構方面,重點發展理工科和技術教育,著力支持印度理工學院等高層次大學的發展。三是在經費投入方面給予傾斜。印度政府提出教育的經費要占到GDP的6%,高等教育占到1.5%,其中85%的經費分配給幾所少數的精英學院,如印度理工學院等。這些理工類精英學院在師生比方面、招生權限方面都具有優先權。印度政府大力發展和扶持高等教育,希望通過培養這些科技領域的傑出人才,帶動整個印度科技産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增長。
與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的模式密切了高等教育與國家整體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保證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向對社會發展需求的響應。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印度理工學院都堅持開放式辦學,與企業界的關系非常密切,重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並且將這種培養理念貫穿在學生選拔、課程設置、教師選拔評價、教育教學方式、考試評價制度等關鍵環節。而且,除了上述人才培養環節的設計,爲縮短學生與實踐之間的距離,三所高校在大學機構設置上也紛紛設立新機構,如南洋理工大學設立南大高等研究所、南洋科技創業中心、國際中心等,新加坡國立大學設立教學發展中心,印度理工學院各分校設立了多所跨學科研究中心等。這些措施保證了人才培養類型、人才應具有的素質與社會需求、國際趨勢的緊密對接。因此,畢業生受到國內外招聘單位的青睐和好評。
2.高等教育發展以國際化爲基本特征
新加坡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向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支持和科研支撐的要求,作爲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加坡高等教育迎來了以國際化爲基本特征的新的發展契機。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重點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提出在新加坡建立世界級大學,通過引進十多所世界一流大學,從世界範圍內聚集一流的專家、學者,以最高的起點、最快的速度提高本國大學的教學、科研水平,爲新加坡知識經濟和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服務,提高新加坡的區域競爭力,確立其在東南亞的教育領先地位。同時,提出建設區域教育中心的目標,通過吸引周邊國家學生來新加坡求學,發展國際教育服務貿易,使教育不僅成爲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支柱,而且成爲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是新加坡“東方波士頓”的主體,同時也是區域教育中心的主體,新加坡與引進的13所世界一流大學中的12所建立了合作關系,依托世界一流大學的特色學科和最前沿的專業,進行教學和科研合作、聯合培養學生等合作項目。
印度理工學院是印度成功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範例。在技術、教育、人才和經濟基礎都很落後的情況下,印度政府采取了扶植印度理工學院的特殊政策,積極通過政府層面與前蘇聯、德國、美國等達成高等教育援助和交流項目,通過促進理工學院的國際化,以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達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的。20世紀80年代起,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潮流,印度理工學院進一步加強了國際合作的力度,利用已有的基礎和機制探索多形式、全方面的合作模式。例如:在德國學術交流服務中心資助下,六所分校與六所頂尖的德國工業大學開展研究生合作培養。其中,卡拉格普爾分校取得海外基金會和跨國公司支持和資助,實現了教學科研實施和設備的現代化;德裏分校爲吸引國際機構提供資金支持贊助研究、合作研究,建立了許多現代化的實驗室和支持性的基礎研究中心等。
國際化發展模式是兩個國家在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的條件下發展高等教育的共同選擇。借力發達國家和世界一流大學,充分利用全球的資源、技術和人才,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合作,實現教師、學生、課程設置、教學理念、教學科研設備的國際化等,使人才培養的各個關鍵環節在短時間內與世界一流大學對接,維持並提高大學的學術水准,培養高水平的國際性人才,增強整個國家的競爭力,是新加坡與印度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綜合其國際化辦學戰略,可以概括爲四個方面:一是辦學目標的國際化。印度理工學院致力于培養世界水准的工程師和科技人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實現印度的工業化,促進國家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致力于發展成爲蜚聲海內外的綜合性教學和研究機構”“堅定不移地追求優質教學、科研和服務,立志成爲環球知識企業”;南洋理工大學立志“成爲一所卓越的全球科技大學”。二是課程體系的國際化。進行課程調整和改革,提倡通識教育和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吸收美國的學分制和選課制,開設培養學生國際意識和全球意識的國際性課程,實施課程的校外評審制度等。三是師資生源的國際化。政府和高校通過多種方式吸引世界知名學者來校任教、開設課程、培訓教師等,彙聚了大批高水准的師資,新加坡還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吸引優秀的外國留學生。四是教育合作的國際化。與世界知名高科技企業合作建立實驗室,與世界一流大學合作設立海外分校,通過開展雙向的學生交流、學術人員的國際交流,開展合作研究項目等,增加學生的海外學習經曆,提高了參與國際科技競爭的實力。
南亞高等教育發展的啓示與借鑒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推進教育對外開放深度、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過程中,與歐洲和美國相比,印度和新加坡發展高等教育的模式和經驗更值得我國研究和借鑒。印度作爲發展中大國,與我國的經濟基礎、人口狀況等情況都比較類似,政府集中優勢資源建設重點大學等措施方面也比較相像;但是,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效果和人才培養的質量方面,我們更需要深入研究印度理工學院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分析存在的差異,借鑒有效的措施。新加坡作爲新興城市國家,在資源極度短缺的情況下,國家將發展戰略著眼于國際貿易、金融服務和高科技生産,高等教育既作爲培養業界領軍人才的重要途徑,也作爲教育産業的重點領域,在短時期內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新加坡高等教育借用世界高等教育資源和世界一流大學經驗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快速的提高,是我國發展高等教育尤其應該關注研究和借鑒的重點。究其經驗,可以總結爲以下幾點:
1.將高等教育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印度、新加坡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原因。雖然我國已經將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看作爲轉變中國當前經濟發展模式、培養社會急需的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但是與印度、新加坡相比,我國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需要將高等教育在國家複興與崛起中的重要角色進一步強化。同時,在發展高等教育方式上,除了持續性的經費支持外,還需要對高等教育的發展進行國家層面的整體設計,出台相關政策和制度,協調各個部委的相關制度,讓高等教育發展成爲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共同指向。
2.形成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人才培養的合力
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對培養適應國家經濟産業發展方向的創新型人才至關重要。就我國人才培養的現狀看,學術研究與培養人才、使用人才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比較松散,導致出現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無法進入課堂,高校的專業學習跟不上業界的實際需要等脫節現象。如果能增強人才培養相關單位之間的合作,將對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有著很大的促進,同時也能爲高校的教學改革注入新的動力。建議繼續推動高校與科研院所及企業加大合作共建力度、加強合作共建深度。同時,政府層面應出台相關政策推動此類合作共建,解決高校或教育部門在實施過程中的困難。
3.支持和激勵高校的國際化
在高等教育資源與基礎都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借助國際高等教育資源,實現教師國際化、學生國際化、教學國際化和管理國際化,是印度和新加坡在短時間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共同經驗。一是要建立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管理制度。雖然印度和新加坡的國情不同,但是在人才培養的入學考試選拔、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師資隊伍建設、考試制度設計等幾個關鍵環節都學習世界一流大學,采用了靈活的管理制度,這種制度設計能夠給予學生選擇“學什麽”的自由權,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真正實現“以學生爲中心”,同時,制度設計也能夠激發教師進行教學課程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要多種途徑實現教師的國際化。印度和新加坡三所大學教師的國際化特征非常鮮明,通過引進或吸引國際相關領域和學科的帶頭人,與其他世界一流大學共享優質教學科研資源,使學校教學、科研水平達到國際水准、站在學科前沿,從而吸引優質生源;在制度保障上,也設有專門的機構進行此項工作。同時,現有教師隊伍的國際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通過海外進修、培養和科研項目的國際合作等方式,促進教師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三是要重視實現學生的國際化。在學生構成方面,重視學曆留學生的培養及相關培養機制的建立,如新加坡兩所大學的留學生均達到50%左右,國際化的校園環境和氛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對我國大學來說,還有助于促進高校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在學生的教育方面,增強中國學生的國際化學習背景,大力發展與國外一流院校的聯合培養項目,或者建立海外分校等,努力爲學生提供國際化的學習環境,減少優秀生源的流失。(作者:陳海燕,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宣傳部)
本文系北京外國語大學世界亞洲研究信息中心項目“東南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案例研究—以印度、新加坡三所世界一流大學爲例”(項目編號:0649000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巨人覺醒:中國和印度高等教育系統的現在和未來[J].覃文珍,譯.大學教育科學,2010(4):3-17.
[2]王超,王秀彥.印度高等教育的發展戰略及啓示[J].大學(學術版),2011(1):71-78.
[3]施曉光.走向2020年的印度高等教育—基于印度“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考察[J].中國高教研究,2011(6):73-75.
[4]黃建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J].南洋問題研究,2010(1):79-85.
[5]安雙宏.印度高科技人才的搖籃—談印度理工學院的體制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00(22):39-40.
[6]車如山,季紅波.印度理工學院精英人才培養及啓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1):48-52.
《北京教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