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說塔
中秋即將到來,在福州有一個特殊的風俗,叫作“擺塔”。據民俗專家介紹,相傳戚繼光赴閩平倭患大捷全勝,回到福州恰逢中秋節,福州百姓爲歡迎凱旋之師,將家裏的貴重物品擺在門口以示慶賀。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擺設品也多爲古塔的模型,故稱“擺塔”。長此以往,“擺塔”成了福州一種固定的中秋習俗,既有“顯擺”之意味,也有尊敬祖先的含義,還增添慶祝節日的氣氛。今天,我們來說說福州的塔。
福州中秋“擺塔”習俗
塔的由來與發展
塔,通稱寶塔,它的由來與佛教有關。
釋迦牟尼去世後,弟子們爲了紀念、瞻仰他,建寶塔來供奉佛骨舍利,寶塔最初的形狀如同一個倒扣的缽盂。
之後,塔的建築形式越來越多,如覆缽式、樓閣式、亭閣式、無檐式、單檐式、密檐式、半圓形、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立錐形、立柱形等等,材質也有磚、木、石、陶、金、銀、銅、鐵、琉璃等等。
起源于印度恒河文明的寶塔隨佛教來華後,被中國文化吸收、兼容,發展爲中國古建築一門獨特的構造藝術。塔的作用也被放大,除了舍利塔、肉身塔,還有重要紀念意義的鎮妖塔、鎮河塔、狀元塔、烈士塔;登高眺遠、觀賞景致的望山塔、臨江塔;作爲特殊用途的燈塔、航標塔、瞭望塔、指揮塔等。中國古代建築師們還將寶塔融入了中國園林建築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寶塔營造藝術,寶塔的建築裝飾風格也由最初比較單一的形式,變化而爲千奇百態、多姿多彩的園林景觀式寶塔。
01
于山武威塔——紀念戚公
于山戚公祠西側,有一座寶塔:武威塔,據說這座石塔來自螺洲鎮,是2006年于山風景區管理處將散落的古石塔配補修複,改立于戚公祠西側,並重新命名的,以紀念戚繼光誕辰480周年,也昭表福州人民愛戴戚公之心。
塔爲七層八角實心,花崗岩構築,高約6米。塔身各層每面雕鑿佛像。
戚公祠東側原本還有一座“文光寶塔”,是從城門遷來。文光寶塔有兩種作用,一是水文塔,過去城門鄉裏常發大水,用這座塔祈福;二是文風塔,說明當年村裏重視教育。如今石塔修複後,已遷回城門山舊址。
圖源|@耶律一溜煙
02
白塔烏塔——福州古城的標志
離武威塔不遠便是名氣更大的白塔。白塔與烏塔並稱福州雙塔,更是成爲福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築。
白塔烏塔都與開閩王王審知家族有關:公元904年,閩王王審知爲超度父母亡靈建白塔,相傳挖塔基發現一顆明珠,定名“報恩定光多寶塔”,塔壁及門面繪有金佛像。
而與白塔遙遙相對的是烏石山烏塔,原名“崇妙保聖堅牢塔”。941年,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在唐“淨光塔”舊址上重建九層塔,修建到七層時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烏塔通高35米,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塔內“藏”著福州現存最古老的石碑——799年,福建觀察使柳冕建塔爲唐德宗祝壽祈福,建“貞元無垢淨光塔”時所立的“敕建貞元無垢淨光塔並序”碑。
圖源|@小川川別陸奧跑
03
塔巷——真的有塔嗎
三坊七巷中有一條塔巷,這個大家都知道,但塔巷因何得名?真的有塔嗎?
據介紹,五代時吳越王仿印度阿育王的八萬四千塔的故事,在塔巷制作了八萬四千座小塔,作爲藏經之用。因其形狀像寶箧,內藏印經,故稱寶箧印經塔,這些小塔俗稱“阿育王塔”。南宋後這些小塔被毀,至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爿的小塔,作爲紀念。巷子因有過阿育王塔,所以稱“塔巷”。
如今,塔巷無塔,只在巷口牌坊頂上塑了個小塔,也算是留下個念想。
圖源|@青島的王向榮
04
西禅寺報恩塔——最高的塔
與那些古塔相比,西禅寺報恩塔算是“後生晚輩”。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古刹大門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千古響唐音”,點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而報恩塔則始建于1986年,但卻以高度著稱——高67米、計15層,是國內最高的磚塔。
這座塔是西禅寺海外廨院新加坡蓮山雙林寺住持談禅法師爲報祖國之恩募資修建。報恩塔以鋼筋水泥爲骨,貼上色質高雅的花崗石,每層塔壁都嵌有惠安石匠精心雕刻的佛像或佛教故事,並有飛禽走獸、花草蟲魚裝飾其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圖源|@亦影
END
來源:鼓樓旅遊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