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類最偉大的作品。
從公元前5000年最早的城市誕生,城市就是人際交往、經貿活動、科技演進的“策源地”,也是人與自然矛盾沖突的“爆發地”。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理想城市發展模式的探索,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一直是當今世界衆多城市追求的目標。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成都天府新區時, 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指示“天府新區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一年來,成都緊扣“公園城市”理念,探索構建和發展“公園城市”理論體系,高質量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4月22日,作爲“公園城市”的首提城市,成都將要舉辦首屆公園城市論壇——群賢畢至,國內外知名專家將同堂探討,新加坡、維也納等全球知名宜居城市也將來蓉交流經驗,以共同深化完善公園城市理論體系,探索形成新時代城市建設的新模式。
時代課題
成都一年探索與開創
徐徐展開公園城市畫卷
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是成都的時代課題,也是成都對理想城市發展模式的探索。“公園城市”提出至今一年有余,成都也經過了探索和開創,徐徐展開了公園城市的畫卷。
綠意醉蜀都,花香滿錦城。去年5月,成都正式確定了公園城市“三步走”戰略目標,並立足全球視野、結合成都實際,構建了一套涵蓋“人、城、境、業”的成都特色公園城市指標體系。
一年多來,成都以“人”爲本,加快建設16930公裏的天府綠道體系,交融山水、連接城鄉,形成遊憩、觀光、健身、消費、交往等多元場景,促進生態價值轉化,豐富居民健康綠色活動。
在園中建“城”,著眼延續千年立城的曆史格局和治理“大城市病”的現實需要,成都東進,城鄉發展格局實現“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以改變舊城“攤大餅”發展模式,引綠入城。
一年多來,成都構築綠“境”,營造綠滿蓉城、水潤天府的城市綠態,推進1275平方公裏全球最大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打造世界級品質城市綠心、國際化城市會客廳。
綠色興“業”,爲構建創新引領、循環高效的城市業態,成都大力發展綠色産業,供給綠色産品,制定負面清單,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同時結合優質生態空間,大力推進獨角獸島、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天府科學城等産業載體建設,打造未來新經濟高地……
一年多來,成都還因地制宜地組建了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成立了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以全面探索公園城市管理經驗。
這些探索開創與階段性成效,讓成都收到了國內外城市的關注,也激起了城市規劃建設者的討論。
圍坐論道
國內外專家共話
探討城市發展建言成都模式
22日,一場圍繞“公園城市”展開的、關于城市發展的高規格討論將在成都展開——首屆公園城市論壇,將以“公園城市·未來之城——公園城市理論研究與路徑探索”爲主題在西博城舉辦,同堂共話的是上百名來自國內外規劃、建設、經濟、社會、人文、生態、景觀等領域的專家代表,他們將一同探討城市發展,建言成都模式。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首屆公園城市論壇由開幕式與5個平行分論壇組成。參與討論的嘉賓則是群賢畢至,大咖雲集——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以及聯合國人居署代表薩爾瓦多·方德羅多都將在開幕式上發表主題演講。
國際上有名的一些宜居城市,也將有城市代表來蓉,共同交流。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遠道而來的有奧地利維也納州議長恩斯特先生、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園林署高級署長蔡福祥先生、檀香山市市政廳公園休閑部主任米歇爾女士和市政廳設計建築部主任羅伯特先生,還有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知名宜居城市的代表們,成都的兄弟城市——遂甯市、樂山市、自貢市、資陽市等四川省公園城市建設擬試點城市和區域同城化城市代表也將來蓉共話。
不僅有大咖們的主旨演講,下午的5個平行分論壇將分別以規劃建設、生態環境、社會經濟、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爲主題,進一步細分剖析公園城市。
經驗共享
公園城市中的機遇
成都將分享公園城市經驗
22日,當專業而激烈的討論碰撞的同時,一年多來成都探索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階段成果也將有所展現。
城市綠色和諧可持續發展既是中國城市發展的時代命題,也是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共同方向。公園城市作爲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建設新模式,爲新時代城市價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徑,在世界城市規劃建設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
記者了解到,此次相關領域的研究機構與專家學者齊聚成都,或將就公園城市的內涵與發展模式與成都達成共識,公園城市模式,或將在世界城市中推而廣之。在此之際,成都也將與嘉賓們共享成都經驗,現場發布《公園城市——城市建設新模式的理論探索》。
此外值得期待的是,一年多來,成都市以公園城市建設爲引領推動新時代城市發展,在建設公園城市的過程中,也爲各大企業提供著投資興業的機遇。記者了解到,在明日的“公園城市”論壇上,還將舉行多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儀式。
公園城市,未來之城。我們拭目以待。
紅星新聞記者 尹沁彤 攝影 陶轲 王紅強
編輯 劉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