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銀行共爲這一項目資助300萬元,這筆款項也會用于紅樹林與二氧化碳儲存方面的研究。
紅樹林生態修複計劃在2026年完成後,烏敏島雙溪榴梿池預計有約8000棵紅樹林可自然再生。(公園局構想圖)
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地理系副教授丹·弗萊斯(Dan Friess)說,這一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創造適合紅樹林的環境,這樣一來無論通過自然再生或種植幼苗,它們都能生長繁衍。
“這樣一來,無論是漲潮或退潮的時候,紅樹苗都可被水流沖到斜坡上,並在基質(substrate)紮根,自然生長。”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星期六(10月29日)啓動烏敏島的紅樹林生態修複項目。他說,這一計劃與公園局其他以自然爲本的解決方案相輔相成,如德光島的海岸防護及紅樹林複育計劃等。這些項目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爲本土動植物提供更多棲息環境。
公園局將采用紅樹林生態修複(Ecological Mangrove Restoration)技術,打造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紅樹林只需少量人工幹預就可再生。
黃循明(56歲,職業培訓師)約五年前和兒子黃良智(11歲)加入烏敏島紅樹林修複團隊擔任義工,每個星期會到烏敏島或聖約翰島的紅樹林淨灘一次。兩人也希望,下來可參與烏敏島的紅樹林種植活動。
在下來六年,銀行職員及社區義工也會在烏敏島沿岸多種植約1000棵紅樹苗。烏敏島將新種植的9000多棵紅樹預計可吸收多達3000萬公斤的二氧化碳。
“很多人誤以爲紅樹林熱愛並需要大海,但這對它們來說其實是個高壓環境,紅樹林進化了數千萬年,才可耐受洪水。”
目前,雙溪榴梿池的池床低于平均海平面約0.22米,因水深過高而不利于紅樹林生長。公園局自然保護處高級署長林良任說,下來的工作包括把池床升高並制造斜坡,讓不同品種的紅樹林可自然再生。
黃循明說:“我覺得培養孩子愛護大自然的觀念很重要。通過這些小小的舉動,我們也能爲保護環境盡一分力,讓下一代能繼續享受大自然。”
國家公園局也計劃在紅樹林生態修複計劃完成後,于這一地點建造步道和舉辦社區活動,爲公衆提供休閑新去處。
這項修複項目由公園局與華僑銀行合作展開,占地約4公頃的雙溪榴梿池紅樹林修複地,將命名爲OCBC紅樹林公園。
雙溪榴梿地段原本擁有大量紅樹林,但大部分在上世紀90年代被清除以建造水産養殖池。這些養殖池已在2001年廢棄。
烏敏島南岸雙溪榴梿池展開本地首個大型紅樹林生態修複計劃,到了2026年,預計有約8000棵紅樹自然再生,有助新加坡應對氣候變化及加強海岸線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