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在搏擊風浪中茁壯成長
——從中國-東盟“海上聯演-2018”看我海軍士兵素質轉型
中國-東盟“海上聯演-2018”演習期間,中國海軍士兵參觀新加坡“忠誠”號護衛艦。解放軍報記者 張雷 攝
經曆過多次聯合軍演大場面,對剛剛落幕的中國-東盟“海上聯演-2018”,陳新龍給自己在聯演中的表現打了80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收獲很多,不足也不少”。
在入列時間不長的補給艦軍山湖艦上,操舵班長、三級軍士長陳新龍是參加中外聯合演習次數最多的兵。
除了自己參加的此次聯演,陳新龍關注的,還有在馬來西亞舉行的“和平友誼-2018”中馬泰聯合軍事演習,以及不久前蕪湖艦赴突尼斯參加的國際艦隊檢閱活動。
3場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上演的多國海軍活動中,中國海軍頻頻向世界亮相,不斷擴大友好交往的“朋友圈”,令陳新龍和戰友們倍感自豪和驕傲。
“主場外交”的感覺不一樣
聯合演習在“家門口”舉行,少了長達數天甚至數十天的海上航行,給了陳新龍不一樣的感受。
近年來,陳新龍先後4次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並多次隨艦遠赴海外,每年長達300多天出海時間,對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一名水兵的遠航經曆,是中國海軍發展壯大的縮影。“連續執行多項重大任務”的背後,是中國海軍駛向深藍的曆程。在陳新龍的印象中,海軍艦艇這些年一直在風塵仆仆地“追趕”。
1個月前,黃山艦赴澳大利亞參加“卡卡杜-2018”多國海軍聯合演習回國,征塵未洗又投入到此次演習的准備之中。
這一次,在編隊通信課目演練中,黃山艦中士劉珍文准確熟練地翻譯並抄收報文,與外軍聯絡,傳達指揮所指令,一口流利的英語令人刮目相看。
去年5月,在新加坡舉行亞洲國際海事防務展和第五屆國際海上安全會議期間,黃山艦舉行艦艇開放日活動,擔任翻譯的劉珍文對登艦參觀民衆提出的問題應答自如。
劉珍文覺得,每次多國海軍活動都宛如一次“外交活動”,置身其間,自己是一名小小“外交官”,每參加一次,自己的“功力”就長一分。對于此次“主場外交”,他給自己和小夥伴們的表現打了90分。
“走出去”看到別樣的風景
用海裏數記錄軍旅生涯,是水兵獨有的方式,走得越遠,越是有自豪的“資本”。
廣州艦總士官長陳斌福的遠海裏程高達20余萬海裏。他感慨地說,每一段航程都是搏擊風浪中的成長,每一滴汗水都是曆練,每一次參加聯合演習,都意味著中國海軍的深藍航迹在不斷延伸。
走向遠海、走向深藍,練就了中國海軍直面大風大浪的淡定與從容,錘煉了中國水兵長時間連續作戰的“大心髒”。在陳斌福看來,海軍艦艇頻繁遠航是從10年前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開始的。
“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這句流行語傳開時,陳斌福隨著海軍艦艇已經到過10多個國家。
比起以前遠航大張旗鼓地長時間備航,如今任何一艘在航艦艇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顯著的變化悄然發生在短短幾年間。
隨著中國海軍“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大家眼睛裏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也都有自己獨到的觀察視角。
這一次,看到新加坡海軍“忠誠”號護衛艦從船體內部伸出隱藏的吊臂將舷梯放下,陳斌福回想起多年前第一次參加亞丁灣護航,當時風大浪急,兩船並靠風險很大,由于沒有獨立吊機,爲了完成物資補給,大家手遞肩扛。那次補給,陳斌福和戰友們從傍晚一直忙到第二天早晨,而且物資損耗率還很大。
多次登上外國軍艦,陳斌福更多關注的是外方艦艇的實用性設計和注重實戰的細節。
像陳斌福一樣,很多中國水兵都能從聯演中得到自己獨到的體驗和收獲。
與外軍官兵面對面交往,更讓人印象深刻。曾在聯演期間幫助文萊潛水隊員完成水下打撈作業的士官郭學林說:“聯合演習目的就是加深了解、增進互信,讓我們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把從容與自信寫在臉上
演習期間,陳斌福經常看到戰友用英語與外軍官兵自如交流的場景,這讓他很自豪。從當年首次出國時候的青澀,到如今越來越多的身邊戰友從容地與各國官兵對話。陳斌福見證了這一變化。他所在的支隊,80%的官兵出過國,50%官兵到過5個以上國家。
一次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一次次經風雨、見世面,劉珍文和戰友們都把從容與自信寫在臉上。
水兵自有屬于自己的語言。聯合演習期間,武器裝備保養水平、艦容艦貌、專業技能、官兵精神狀態……這些無聲語言也是各國海軍都能看懂的“文字”。
黃山艦多次參加多國海軍活動和聯合軍演,不用艦領導提醒,劉珍文和戰友們永遠都是把軍裝熨得筆挺、皮鞋擦得锃亮,他們用自信的姿態,講述不用翻譯的中國海軍故事,迎接各國海軍官兵職業審視的目光。
軍港碼頭邊,迎風飄揚多日的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國旗已經降下。矚望明天,更多普通水兵將在遠海大洋曆練成長,留下自己青春奮鬥的深藍航迹。(陳國全 黃攀越 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