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從新加坡來到嶺南千年商都廣州追尋我的中醫夢。一出機場,看到這陌生的土地,聽到周圍充滿粵語與普通話的交流,感受著既熟悉又陌生的人文,不禁歎道:“生地!”我從小受到廣東文化的影響,感覺廣東的氣候與生活和新加坡比較相似,而且受家人熏陶對中醫學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我選擇到中國廣州中醫藥大學學習正宗、專業、臨床療效佳的中醫。
圖爲袁梓朗
早已耳聞廣州不僅商業發達,還是一座美食之都,正所謂“食在廣州”,對于我這個新加坡大吃貨來說甚是美哉。讀本科階段,我認識了不少廣東本地的同學,課余時間他們帶著我吃遍了“陳添記”“超記”“陶陶居”“惠食佳”等,早茶、腸粉、煲仔飯、啫啫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在廣州,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不少涼茶鋪與藥材店,讓學中醫的我非常興奮,總是聞聞或嘗嘗店鋪裏各種藥材的味道,感受它們的四氣五味,想象它們如何在人體裏運行歸經。此外,我還參加了很多學校的社團和活動,認識了許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讓我知道了中國各地不同的人文風情,也因此萌生了到各地探索的想法。在旅行中發生了不少插曲,如在昆明行李落在了出租車上,除了同學幫忙,當地警察也伸出援手幫我調取監控,最終找到了出租車並拿回了行李,當時感覺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讀本科時,我還發現手機在日常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有感觸的是我上大一的時候,微信還只是一個聊天軟件而已,到大三後已經變成我們不可缺少的移動支付工具,影響著我們的衣食住行,可謂“機不可失”。新加坡的朋友來到中國找我玩,看著我掃一個個二維碼,以爲我在找優惠,沒想到我是在付款,這讓他們很驚訝。記得我們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稱贊中國是移動支付最先進的國家。中國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學習,因此我選擇繼續在中國攻讀碩士和博士,一方面能加深我的理論知識與臨床能力,另一方面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好好認識中國,開闊我的視野。5年一晃而過,我熟悉了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在上下課的路上,看著一個個掉落的芒果,和一個個熟悉的面孔打著招呼,一個個鏡頭在腦海中閃過,感覺自己也慢慢“熟了”,不知不覺感覺這裏就像家一樣。
研究生階段,我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專業知識學習與臨床能力的提升中。3年裏,我不但在導師身上學到了知識與技術,還耳濡目染了他高尚的品德。這讓我深刻地理解到我們在對待疾病時,獲得的是八綱髒腑六經、解剖學、病理生理學方面的知識;在檢查治療病人時,獲得的是生活與生命。我在臨床上接觸的患者大多是廣東人,幸好新加坡是多語言國家,我家裏也有人講粵語,所以在溝通上沒太大難度,這讓我拉近了與患者的距離。2020年初,在研究生三年級下半學期,我計劃完成畢業課題,並沒有打算回國過年,然後遇到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街上的車與人都很少,人人搶購口罩,天天有新增病例的新聞報道。然而,中國政府快而准的決策、醫護人員的勠力同心,以及中國人民的團結一致,很快控制住了疫情。這讓我格外感動,也讓我很想出一份力。直到最近廣州出現疫情,政府快速組織大規模核酸檢測,精准封閉部分區域街道,做到非常有效抗疫的同時,把對人民生活與經濟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人民群衆都積極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這在西方國家是不容易做到的。至今,中國仍是世界上控制疫情最好的國家,我爲自己能在中國留學感到無比驕傲。
從中藥炮制學中我們知道,生地需要經過九蒸九曬方能成爲熟地。2021年,是我來廣州中醫藥大學的第九年。經過9年的熏陶學習,曾經的“生地”已變爲如今的“熟地”。非常感恩這片熟地爲我養血滋陰、補精益髓,讓我在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加堅實。(作者 袁梓朗[新加坡] 系廣州中醫藥大學留學生。供稿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
來源:《神州學人》2022年第4期
作者:袁梓朗[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