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來自79個國家和地區,154所全球知名高校;他們,年齡相近,膚色不同,文化背景迥異;他們,雖然身處世界的各個角落,卻因清華大學全球暑期學校連結在一起,産生了同樣的感受:人類正處在同一片屋檐下,同呼吸共命運。
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這個夏天,清華大學全球暑期學校以全新的方式拉開了帷幕。9天,216小時,13場主旨演講(Keynote Speech),8場研討會(Webinar),5場學術講座(Lecture),9場工作坊(Workshop),5場小組討論(Discussion),2場企業虛擬參訪(Enterprise Virtual Visit),4場“雲遊清華”(Virtual Tour)之旅……1000余名全球優秀的青年學子相聚在“雲端”,深入學習並交流疫情後的全球發展問題,以中國案例爲思考著眼點,與清華開啓了一段美妙的緣分。
“這絕對是一次振奮人心的經曆!”來自內羅畢大學的南蘇丹學生馬太(Matai Peter M. Muon)激動地說。懷揣著對中國所取得的經濟奇迹和中國人民奮鬥精神的好奇,他踴躍地報名了清華全球暑期學校,渴望增進對中國的了解。
而多次來過中國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黃建詠(Calvin Wee)則表示,這場特殊的線上暑期學校所帶來的感受是新穎的、前所未有的,“全球暑期學校讓我更了解中國對世界格局的看法,理解當前人類所面臨的挑戰及創造更美好世界的責任。”
跨越時空,架起跨學科學習的橋梁
莫斯科時間淩晨四點,當許多同學正在酣睡,來自俄羅斯國立財政金融大學的瓦迪姆(Vadim Dvoichenkov)卻早已端坐在電腦屏幕前,迎接全球暑期學校滿滿當當的直播課程。大洋彼岸的伯克利加州大學學生侯威廉也克服著時差的困難,認真做好講座筆記,積極參與著問答環節。
後疫情時代,學生們需要成爲更高效的在線學習者。清華大學國際處處長郦金梁表示:“線上暑期學校是一次創新,這種沒有界限的特點使全球範圍內的更多學生能夠彼此連接。”全球暑期學校集學術性、創新性和互動性爲一體,力求體現“突破物理邊界、技術限制、身份制約、面向社會”的深層開放性及“課上課下融合、校內校外融合、國內國外融合、線上線下融合”的高度融合感。
通過九天的線上學習和討論,全球暑期學校的同學們邁出了“終身學習者”的第一步,成爲了“志同道合”的同伴。雖然沒有線下相聚,卻已經形成了充滿活力的學習與探索社群。正如瓦迪姆所說,“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但清華把世界各地的同學聯系在一起,提供了繼續在線學習的機會。”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印度學生古哈(Guha Arigna)也感慨道,清華全球暑期學校確保了同學們在疫情期間,依然能度過一個富有成效的暑假。
卓有成效的成果背後,離不開全球暑期學校精心周密的課程設置與師資配備。不同于傳統暑期學校的學習,2020年清華大學全球暑期學校以“面向疫情後的世界”爲主題,由清華大學11個院系和機構、4個海外基地和2個由清華大學發起的國際高等教育聯盟等17家學術單位共同參與,運用雲講座、雲研討、雲參觀、雲觀演等多種形式,彙聚全校優秀教學資源,邀請海內外知名教授授課,爲同學們提供一個獨特的跨學科平台,使同學們理解和認識疫情後世界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並探討未來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疫情下的創新思考”、“可持續地生活在一起:學習改變自我和社會”、“疫情後的經濟”、“後疫情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的應用與治理”、“疫情後的社會”、“終身學習與成長”、“面向未來的領導力”、“全球化新趨勢及全球治理合作”,全球暑期學校設置的九個主題活動日聚焦當前世界最關注的問題,邀請各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學者傾情相授,爲同學們帶來一場場深入淺出的硬核講座。
全球暑期學校期間,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先生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首次面向全球師生公開發表演講,鼓勵青年不斷創新、不斷發聲,使同學們深受鼓舞,以主人翁心態積極討論全球可持續發展議題;清華大學中非領導力發展中心聯席主席、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副總幹事格塔丘·恩吉達(Getachew Engida)聚焦“後新冠疫情環境的領導力”話題,點燃了同學們提升全球領導力的動力與熱情;全球暑期學校首席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發表了題爲“中國的創新體系——神話與現實”的開幕演講,啓發了同學們的創新思維;國際處處長、經管學院教授郦金梁發表了題爲“中國經濟——繁榮與展望”的主旨演講,引導學生探究中國經濟騰飛之奧秘;工業工程系教授、全球創新學院(GIX)副院長饒培倫在授課中以世界知名領袖爲例,結合當下創新發展和全球挑戰,啓發學生對于“如何成爲高效的創新型領導者”的充分思考;經管學院教授、蘇世民書院副院長錢小軍在工作坊中做了有關“人生與領導力”的講座,向在座學生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曆,鼓勵同學們過有影響力的人生、成爲未來世界的領導者。
聯合國秘書長古德雷斯在全球暑校發表特別演講
暑校還舉辦了一系列文化特色活動,包括 “雲享藝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0屆線上作品展”、中國風機器人樂團“墨甲”(MOJA)表演、圖說“清華簡”、“漢字的故事”、“蘇繡和佛山剪紙”等,爲同學們帶來了別開生面的視聽盛宴,打開了一扇扇體驗清華、感知中國的文化窗口。
中國文化特色活動環節
諾丁漢大學的露絲(Ruth Susannah Portwood)被全球暑期學校設計的創新性所折服,她表示,“全球暑期學校的一切都是如此富有創造力,許多課程開拓了我的視野。”即將入學蘇世民書院的日本學生丹羽圭介(Keisuke Niwa)也深受全球暑期學校氛圍的感染,他坦言,“我曾錯誤地認爲,新冠疫情將可能使人類的未來暗淡無光”,但全球暑期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積極樂觀的態度讓他改變了這一觀念,從而有信心爲更好的世界而奮鬥。
群策群力,肩負一流大學的時代擔當
7月20日,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全球暑期學校開幕致辭中表示,教書育人是清華大學不可放棄的職責。而這場全球暑期學校的開學,意味著“行勝于言”的清華真正將教書育人的承諾帶給了每一位學員。
邱勇校長發表開幕致辭
疫情之下,網絡之上,如何辦好這場史無前例而又意義非凡的全球暑期學校?一道全新的考題擺在清華人面前。清華大學國際處接到暑校任務後,即成立專項工作組,召開由全校34個部門參與的協調會,同時成立策劃、招生、學術、教務、技術保障、宣傳、文化活動、志願者組織等8個小組,對接不同部門,細化暑校各環節工作方案。
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暑校策劃團隊與學術支持單位以及學堂在線等技術部門進行反複研討,思考如何打破時間與空間多重界限,有效組織雲端課堂,如何確保師生充分互動、鼓勵學生合作學習。爲確保授課效果,暑校在蒙民偉多功能廳搭建了現場演播室,並通過現場投屏的方式,保證主講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讓虛擬教室體現出一定的現場感。另外,考慮到學生時差、網絡狀況等因素,暑校還在學堂在線搭建了在線演播室。學生通過給定的鏈接,既可以看到各種資源的現場直播,也可以隨時觀看回放。這種線上授課與學堂在線平台等多平台直播的形式,突破了地域、時間、人數和上課形式的限制,增加了學生參與度,減少了對上課形式的限制。
從接到任務到正式啓動暑校,暑校工作團隊迎難而上,齊心協力,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清華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暑校接連克服了時差、技術、軟件等困難,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賓至如歸”,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亞美尼亞學生穆娜麗參與清華全球暑期學校的最直接的感受。一屏一課總關情,頂尖教授雲集的演講、量身定制的文化活動、井然有序的課程討論、高清流暢的直播授課……在這九天全球暑期學校的背後,凝結了清華上百位老師和志願者們的心血和付出。
志願者伊麗是全球暑期學校的技術組志願者,以技術助教的身份爲活動的開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與幫助。她表示,“線上暑校是一種全新的模式,這意味著沒有任何經驗提供參考”,看似微小的每一步都經曆了反複的磨合和大量的准備。
“活動前期,我們需要對國際處技術組老師進行培訓,幫助他們快速熟悉會議軟件的使用方式,同時需要在學堂在線平台錄入各學術單位介紹及課程信息,並且與老師們反複核對和修改”,伊麗介紹道,“活動進行中,我們需要在每次課前一到兩個小時配合信息化中心或學堂老師們進行測試,以確保‘雲’課堂能夠順利進行。”除此之外,她和其他技術組志願者們還需要苦思冥想,“花樣”提醒學生們簽到,做好每晚活動結束後的學生簽到信息統計。
學堂在線助力GSS 2020 課程順利進行
在技術組志願者爲全球暑期學校的順利開展提供服務支撐的同時,教務組則是連接老師和學生的樞紐,扮演著在線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作爲教務組的骨幹助教,虞莉稱自己“一刻不敢松懈”。雖然之前有過擔任助教的經曆,但當面對上千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她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雲講座”“雲研討”的形式給及時聯系學生和准確傳達信息帶來了挑戰,但教務組的志願者們一絲不苟地完成了一項又一項艱巨的任務。在課程前期,他們預先編制了平台使用指南、考核指南以及選課指南等內容並發布給學生。當課程如期開展,他們一邊向學生發送通知、答疑解惑,一邊向老師反饋問題、探討後續計劃。由于時差與課程安排等原因,晚上11點到淩晨1點是同學們問題的高發區,但志願者們始終活躍在線,不漏掉一個學生的提問。
“獨行快,衆行遠”,教務組志願者、國際關系學系碩士研究生黨森認爲,“能與來自各個院系的優秀助教同學共事、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員交流,本身就是互學互鑒、教學相長的絕佳機會。”盡管只是在雲端相識和相處,志願者們和學員們卻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教育研究院研究生王一霖回憶道:“閉幕式的那天晚上,同學們都在群裏祈禱秋季能夠如約見面,一位同學甚至說他要把這件事作爲今年的生日願望。”法學院本科生宗玉則說:“當暑校結束,看著同學們在群中刷屏的‘You are very helpful’時,內心倍感溫暖。”
出色的全球暑期學校志願者團隊,爲清華在疫情期間踐行“教書育人”的承諾提供了堅強的後盾。而在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方面,清華也展現出了一流大學的時代擔當。13場主旨演講以公開英文講座的方式,通過清華大學學堂在線等公共平台面向社會直播,取得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截至2020年7月29日零點,各平台直播轉播閱讀量和觀看量已超過2000萬。
全心投入,培育感知中國的全球公民
來自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梅西裏(Messeri Louis Clement)長在歐洲,學在美國,接觸過多元多樣的世界文化和生活方式,但卻從未擁有深入探尋中國文化的契機。“直到今天,我雖身處遙遠的法國布列塔尼,卻可以和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等東亞國家的學生們共同學習。”他說道。
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在全球暑期學校閉幕致辭中表示,“了解中國對于成爲有遠大抱負的領導者和真正的全球公民至關重要”。而事實上,對許多學生而言,他們和梅西裏一樣,全球暑期學校是真正探索清華和了解中國的開始。
GSS 2020學生在線參加課程學習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貝特斯(Benediktus Rolando)在聽完薛瀾教授的演講後留言道:“我倍感榮幸地從演講中了解到當前中國的科學技術創新和巨大發展進步。”
來自哥廷根大學的格魯吉亞學生奧塔(Otari Kakhidze)引用了中國的一句古語“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來評價全球暑期學校。她興奮地表示,這是從開幕演講起聆聽每次課程後的感受。在奧塔眼中,在如此特殊的時刻,成功地與全球一千多名青年人展開對話,將是一個完美的起點。
有暑校學生在參加全球創新學院的工作坊活動後表示,“饒培倫教授的講解深入淺出,讓僅僅存在于抽象概念中的‘創新’二字落到實處。我看到一片從根源上鼓勵創新、孕育創新的土壤,更對清華的全球創新教育充滿好奇和向往。”
許多學生在暑校結束後紛紛表示,希望疫情過後有機會來到中國、來到清華。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伽瑪拉(Nanayaa Gyamerah)受到了可持續發展主題日活動的影響,樹立了前往清華攻讀博士學位的目標。而清華大學新錄取研究生凱瑟琳(Katherin Thouvenin,法國籍)、清華大學新錄取本科生羅慶莉(Shirley Losmithgul,泰國籍)等同學也對開學後真正成爲清華的一員表示了期待。
精心設計,激發學生思考世界的未來
邱勇校長在暑校開幕致辭中向參與暑校的同學提出期盼,希望各位同學能夠重新思考和構想全球社會,討論在後疫情世界中擔負的責任,立刻采取行動,讓世界變得更好。全球暑校爲此進行了精心設計,致力于激發學生思考緊迫的社會問題,思考如何爲社會作出貢獻。
來自耶魯大學的美國學生廖至誠說,新冠疫情(COVID-19)在很多方面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從遠程工作到在線教育。清華則通過在線暑期學校提供了一種真正創新的體驗,向我們展示了危機中領導力的價值,以及我們要如何拓寬自己的全球視野。丹羽圭介則通過全球暑期學校體會到,“清華不僅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也在積極承擔解決全球議題的責任。”來自主教大學、已錄取清華大學研究生的美國學生道格拉斯說,“清華大學全球暑期學校爲我們提供了一個信息豐富和有啓發性的平台,以便更好地指導我們認識多元複雜化的世界格局。直接與全球對話是一次獨特和寶貴的經曆。”他認爲,全球暑期學校激勵著大家,在這個困難時期,世界公民應該一起創新,克服和適應當今的挑戰。
在暑校閉幕式上,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總結了全球暑期學校的五個關鍵詞: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全球化(Global)、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謙遜(Humility)和社群(Community)。楊斌表示,全球暑期學校希望培育全球公民,創造一個具有超越國界和文化的共同願望的社群。只有共同努力,我們才能真正有所作爲;只有共同努力,我們才能真正對更光明的未來抱有希望。
在暑校第一天的在線研討環節中,清華大學中意設計創新中心(CIDIH)副主任付志勇老師向暑校同學介紹了CIDIH爲應對疫情所做出舉措和貢獻,並號召同學們面對疫情挑戰,積極創新、勇于擔當。會上,來自CIDIH的校園大使侯躍男、楊葉秋和莊園帶領同學們一起以 “疫情下青年人的創新與責任”爲題展開了討論。三位嘉賓通過分享在疫情期間參與公益活動組、宣傳抗疫知識、設計新型産品的心路曆程,充分展示了新一代年輕人的社會責任,並鼓勵暑校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積極運用創新意識和責任感。
在暑校第四天裏,由環境學院與全球環境國際班(GEP)同學組織策劃了一場以“構建後疫情時代的低碳、綠色、可持續社會”爲主題的工作坊,引導同學們自主圍繞不同議題思考構建疫情後低碳、綠色和可持續社會的途徑。頭腦風暴環節中,全球暑校的學生們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所處的國家情況,積極發表見解,現場討論氛圍熱烈。通過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深入研究與討論,同學們不斷探索著應當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間的種種沖突,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地相處。工作坊最後得出結論:在這個困難時期,大家應該積極創新,共克時艱。我們堅信,團結一心、攜手合作才是解決新冠疫情危機、氣候危機等全球性挑戰的最終方案。青年也要相信自己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頭腦風暴中同學們的熱烈討論
在暑校閉幕式上,學生代表紛紛發言表示,暑校的學習激發了他們應對疫情後世界的責任感和熱情。來自印度德裏大學的賈亞提(Jayati Agrawal)說,全球暑期學校激發了自己對領導力和創新思維的熱情。通過舉辦全球暑期學校,清華樹立了標杆。清華大學新錄取本科生羅慶莉(Shirley Losmithgul,泰國籍)對于全球暑期學校可持續發展主題的討論環節印象深刻,表示充分且熱烈的討論增進了她對全球可持續發展議題的認識。她堅信,年輕一代有能力懷揣強烈的責任感和同情心,引領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清華大學新錄取研究生凱瑟琳(Katherin Thouvenin,法國籍)分享了對在線教育的看法,並對全球暑期學校項目的舉辦表示了感謝。她認爲,當代大學生不僅應該努力學習,而且應當運用所學知識,觀察社會中的問題,積極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爲人類共同的未來負責。
短短九天,清華、中國對于同學們來說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而是開放、創新的代名詞,更是值得珍藏的回憶。來自巴基斯坦的全球暑期學校學生卡尚(Kashan Bashir)深情地說:“清華大學全球暑期學校讓我認識了一個新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有許多熱愛生活、熱愛和平、充滿愛的家庭成員。它教會我們,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就是彼此珍惜。清華大學和全球暑期學校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暑期學校是國際交流領域常規而重要的項目形式,對于短期內規模化吸引高水平國際學生、促進與高水平學校機制化開展校際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從今年開始,清華大學將每年舉辦清華大學全球暑期學校,成爲清華與夥伴學校之間加強合作、深化交流的“服務器”。未來,將會有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子加入清華全球暑期學校大家庭,播撒下體會清華精神、了解中國故事、提升全球勝任力的種子,積極擁抱後疫情時代的繁花似錦和燦爛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