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出海”,算贏還是輸?
截至16日19時,《哪吒之魔童降世》國內票房達48.99億元人民幣,位居中國影史票房第二。該片在北美上映已經兩周多,美國影評界反映正面居多,爛番茄網站上影評人給出80%的好評度,觀衆反饋好評度高達98%。但票房統計網站數據顯示,目前《哪吒》北美票房不到300萬美元。
許多國內媒體報道標題都提出了同樣的疑問:《哪吒》爲何北美票房遇冷?
熱冷,來自于比較,一個對比鮮明的數據是:該片北美票房約爲中國票房的1/250,看上去,似乎有點冷。
這個夏天,《哪吒》在國內無疑是最大,甚至也是唯一的爆款。但在北美,該片位于2019年度美國非好萊塢電影票房榜第五名,來自日本的《龍珠超:布羅利》在美國收獲超過3000萬票房,約爲《哪吒》的10倍。
《哪吒》海外未能出圈成功或許是事實,國漫要想真正在海外市場崛起,依靠單部《哪吒》是無法立馬改變現狀的,需要整體的類型化和商業化更加完善,也是事實。
但我的問題是:“哪吒”出海,真遇冷了嗎?
“哪吒出海”遇冷?我卻要爲“小爺”的海外表現點贊
“小爺”在海外,哪裏冷了?
先說口碑,目前《哪吒》在IMDb上的評分爲7.8分,評分人數1401個,是近幾年IMDb上得分最高的國産動畫(《大聖歸來》6.9分,《大魚海棠》7.1分,《白蛇緣起》7.3分)。媒體評價也非常正面,爛番茄收錄的9家媒體有7家給予好評,新鮮度達到78%,代表觀衆的爆米花指數更是高達97%。
口碑沒冷,票房呢?
據相關統計,截止新西蘭標准時間9月8號,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登頂新西蘭近十年華語電影票房榜冠軍。加上在澳大利亞的成績也是創造華語電影十年最佳,可以說是成績不俗了吧。
截止上周四,《哪吒》在北美累計已斬獲294萬美元,已經超過國産影史冠軍《戰狼2》的北美最終票房(272萬美元)。
最終成績有望達到《流浪地球》(588萬美元)的六成左右,也很可能超越在北美有一定知名度的星爺導演的《美人魚》美國的票房323萬美元。
所以《哪吒》這算遇冷了嗎?至少就影片的表現看,是完全符合預期的,不能因爲哪吒在國內票房開挂,就要求它在國際市場也分分鍾翻江倒海。
截止到目前,《哪吒》北美市場斬獲267萬美元、澳大利亞拿到124萬美元,其他地區中,新西蘭25萬美元、新加坡22萬美元,預計全球票房難以突破一千萬美元,實事求是地講,相對國內票房,這個成績不算亮眼。
但也只能說“哪吒”沒出圈成功,而不是遇冷。
那麽下一個問題就是:《哪吒》爲什麽沒出圈成功?
《哪吒》在北美沒出圈,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就業內而言,之前曾經希望《哪吒》的北美票房能超越《流浪地球》,事實上該片在IMAX點映中也的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單館的上座非常不錯,平均單館收益6000美元,僅次于6日上映的新片《小醜回魂2》。但在9月6日正式上映之後,並未有好的延續,截止目前拿到267萬美元,預計最終將斬獲350萬美元。
雖然已經成功打入了近十年國産電影在北美的TOP3的票房,但的確不值得太興奮,尤其是在該片北美口碑這麽好、主題也得到了海外評論者的認可的情況下,還是不能出圈,問題出在哪裏?
一是非戰之過——發行。
《哪吒》的美國發行公司是Well Go USA娛樂,曾負責發行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影》,他們在發行《哪吒》時只是配上英文字幕,並沒有專門制作英文配音,繼續采用中文配音。
由于《哪吒》涉及豐富中國文化背景,本就對不熟悉中國文化的美國觀衆不太友好,沒有配音只有字幕不僅增加了非華語觀衆的理解難度,更關鍵是增加了影片目標觀衆兒童的理解難度。而且以目前的空間和排片量,顯然逆襲可能也很低,當年《臥虎藏龍》也是從小範圍試映起步,但試映規模遠高于《哪吒》的規模。
目前看來該片的海外非華人觀衆多是對中國電影市場有興趣的業內人士和電影發燒愛好者,兒童作爲動畫電影主要受衆則幾乎完全缺席。
當然發行的鍋也不能完全由發行公司背。
一個客觀因素是哪吒在北美的知名度相對一般,比不上大聖。比如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它開畫館數高達804,這也促使它最終拿到了600多萬美元的票房,成爲近十年來的國産票房冠軍。之所以開畫就是這麽多影院,其主要原因依然還是它作爲功夫片的類型加持,才能得到韋恩斯坦這種級別發行方的青睐。
另一個原因是《哪吒》火得太突然,國內火了之後,才匆忙上檔北美,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全球裸發,發行公司甚至沒有將本片送交美國電影協會進行分級審查,所以影片以“未評級”標簽進行放映。
而美國觀衆潛意識中已將“未評級”電影和“少兒不宜”內容相聯系,所以即便有美國家長對《哪吒》有所好奇,看到“未評級”標識也會被“勸退”。
這些都是《哪吒》爲後來者留下的經驗,《哪吒》用不上了,但中國電影用得著。
二是比較優勢沒了。
《哪吒》在北美的票房走勢,有點類似國內的粉絲電影——粉絲第一時間湧進影院,爲首周票房貢獻力量,但在後期影片熱度和口碑沒有大規模擴散的情況下,票房的走勢開始疲軟。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影片還沒有創造出強烈的共鳴和共情。
爲什麽沒創造共情呢?
《哪吒》在國內是一部成功的商業動畫,從凡影發布的《2019暑期檔觀衆數據洞察》中的資料顯示,觀衆在上映當周對《哪吒》感興趣的原因是:期待國産動畫、畫面特效精致、哪吒形象獨特、富有奇幻色彩等。從影片類型、畫面、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等方面激發觀衆走進影院。
但這些國內優勢在海外就自動失去了。
此外,《哪吒》無論是角色畫風還是故事設定通通跳出了對傳統神話的刻板印象,完全顛覆了大衆傳統認知,加上其穩定的品質,超越觀衆預期是其成爲爆款的關鍵原因。
而在北美,觀衆本來就對哪吒沒什麽概念,自然也談不上顛覆帶來的觀影驚喜。
三是被提到最多的文化隔閡。
這個問題不僅存在,而且還非常突出。
有評論說北美影評人評論也不錯,說明文化隔閡不是問題,這個說法從邏輯上就很有問題。影評人是對中國電影有興趣或者帶著任務來觀影,和普通觀衆怎麽會一樣呢?
《哪吒》帶有鮮明的文化特色,但在海外市場能否完美凸顯,就是一個尤爲關鍵的難題。
比如之前有媒體就發起了 #急急如律令怎麽翻譯# 的話題。有網友給出了“fast fast biu biu”的神翻譯,雖然非常歡樂,但放到海外就是實實在在的理解障礙。
又比如片方公布了影片的英文名:《NE ZHA:I AM THE DESTINY》,看上去符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影片概念,但切換成北美觀衆的語境,可能搞不懂命運之神是個什麽意思。又比如 “太乙真人”一口胡亂飄揚的四川話可謂影片的一大亮點,但放在北美市場就沒什麽用了。
換言之,影片在北美市場的文化“減分”還是不容忽視。但影片真正最難跨越的,可能還是國産片近年來在北美市場的影響力難題。
一步一腳印,《哪吒》和國漫的海外征途都沒輸
實事求是地說,國産片近十年來在北美的票房影響力是在倒退嗎?這個問題很辯證。
單純從票房看,自然是倒退了。
從國産片北美票房前十名榜單來看,幾乎都是武俠片、功夫片,尤其是李安《臥虎藏龍》更是斬獲1.28億美元,至今依然保持非北美電影的曆史紀錄。
張藝謀的《英雄》海外拿到了1.47億美元,在北美拿下了票房三周連冠。
但近年來國産古裝武俠片類型走弱,而海外觀衆對華語類型片的興趣基本沒變,近幾年北美主流電影市場關注度相對較高的華語片,依然是主打功夫題材的《葉問》系列(2015年《葉問3》票房爲268萬美元)。
據“好萊塢報道者”消息,2014年之後已有不少中國電影進入到全球年票房榜前20,但這些電影來自海外的票房收入平均不到1%,相比之下,同期的北美電影基本在海外市場的票房收入占到35%。
結果就是在北美最賣座的10部華語片已經十多年沒有改變,距離現在最近的作品《霍元甲》也已是13年前的電影,而近十年明明是中國電影商業發展最爲迅猛的十年,産出了很多幾十億量級的大片,然而在北美卻並沒有完成突破,背後其實是國産電影輸出和北美觀衆審美發生了偏差:他們希望看到功夫明星打功夫,但國産電影的創作重點已經不在這裏了,而新的符合北美觀衆審美的爆款類型還沒出現。
《哪吒》的出現,正趕上這個北美市場的國産爆款真空期,指望《哪吒》直接挑起大梁,現實嗎?
《哪吒》在國內的票房奇迹,是時勢造英雄,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哪吒》的逆襲。但正如3年前的7月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所說,“我們每年需要5部到10部‘大聖’或‘大魚’,占全年票房15%左右,才能形成所謂的産業鏈。”
僅靠一兩部頭部作品帶來的話題性與熱烈討論甚至不足以撐起國産動漫産業,更遑論指望一部《哪吒》幫國産片出海成功。
所以現在的突破口在哪裏?在于我們如何制造更多《哪吒》這樣的作品。
《哪吒》導演餃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什麽時候大家不再提‘國漫崛起’這四個字了,出現了一部優秀的動畫以後,大家會自然而然地去看,而不需要觀衆打著國漫的旗號安利的時候,國漫才是真的崛起了。”
我不認爲《哪吒》出海輸了,正好相反,以單片成績而論,“小爺”不跌份兒。
但要讓國漫最終出海成功,需要的是一步一腳印,首先是生産更多優秀的作品,才能讓北美乃至全球觀衆改變對國漫的認知。
能做到嗎?我看沒有問題。
以2015年的《大聖歸來》爲契機,國漫重新開始崛起,從《大魚海棠》、《大護法》、《大世界》、《白蛇·緣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和《羅小黑戰記》,從內容、表現形式到美術風格,國漫正在以獨特表現力帶來更多的想象力,它只是需要時間。
所以北美票房超《戰狼2》、 不到300萬美元,《哪吒》出海算贏還是輸?關鍵在于怎樣判斷一部電影的成敗?在我看來,如果它能夠給大家帶來啓發,改寫一些印象,它就是贏。
一步一腳印,《哪吒》和國漫的海外征途都沒輸。
但接下來的重點,是市場上能否出現更多同《哪吒》般的“英雄”,由更多的國漫英雄一起創造一個屬于我們的海外票房勝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