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地中海螃蟹,血鑽故事研究員。重點研究方向:東亞,歐洲。
來源:血鑽故事(ID:xuezuangushi)
01
印度三寶
印度有三寶:神油、牙粉和護發油。但要按在中國的知名度來選的話,印度三寶應該是神油、飛餅和寶萊塢電影裏必不可少的魔性舞蹈。
不過這只是民間的三寶。在政治上,印度也有三寶:印巴沖突、宗教(種姓)問題、中印邊境。
一個“合格”的印度執政者,其基本素養就是要學會善用這三寶。遇到什麽事兒擺不平了,就祭出這三寶,那麽注意力就自然轉移了。
經濟下滑了,打一頓巴基斯坦;強奸案鬧得舉世矚目了,打一頓巴基斯坦;國內又暴動了警察也擺不平,還是打一頓巴基斯坦。
你或許要問了,明明有三寶,爲什麽印度老喜歡用巴基斯坦這一寶呢?
這是因爲其余兩寶可不能隨便用,一旦沒用好,就很容易反噬自己。比如宗教問題,真解決起來就動了全社會既得利益體的蛋糕,自己得先完蛋。至于中印邊境,因爲真打打不過,只能隔靴搔癢弄點小動作。雷聲大雨點小,勁道不夠,也起不到實質性作用。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當下,據參考消息網7月10日報道,法媒稱,印度確診病例接近80萬人,已經成爲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第三的國家,而且疫情頂峰仍未達到。自3月印度封國以來,底層人民沒了工作,也沒了收入。(編者注:最新消息顯示,截至當地時間7月11日上午,印度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80萬人,升至820916例)
當然,他們還可以遊行。事實上,自三月以來,印度國內也的確頻繁爆發遊行甚至暴亂。
印度國內矛盾叢生,那三寶自然也被拿出來用了。印度一直有著這麽一個傳統:印度人普遍認爲,中印沖突是印度的主要矛盾之一;可對中國來說,中印沖突從來都不是中國的主要矛盾。
碰上事兒了就一定要在中印邊境做點什麽,因爲就算過程很慘,結果也不會太差。同時,一定不要在中印邊境真的做點什麽,因爲就算結果不會太差,但過程會慘到起不到挽回民心的效果。
這一寶貴經驗,可以追溯到1962年發生的那場衆人皆知卻鮮有報道的中印邊境戰。
02
克節朗大捷
1962年10月19日晚,在夜色的掩護下,一支一萬多人的部隊涉過克節朗河。不准說話、不准抽煙還不准咳嗽。這一萬多人靜靜地潛伏在河邊,周圍只聽得到水流聲。視野所及,是敵方碉堡內的燈光。
19時30分,兩枚信號彈升空。振耳欲聾的炮彈聲瞬間響徹喜馬拉雅山麓。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響了。密集的炮彈落在印軍陣地上,15分鍾的火炮轟炸結束後,步兵沖鋒的號角響起。1萬多潛伏在印軍眼皮子底下的解放軍朝著這些碉堡沖了上來。據當時的印軍第七旅旅長達爾維回憶,這股突然冒出來的軍隊近到讓他誤以爲是自己的軍隊發生了嘩變。
短兵相接後,印軍立馬兵敗如山倒。因爲武器裝備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印軍裝備的是司登式沖鋒槍。這種槍威力大,而且便宜,還能迅速批量生産。但對比我軍的56式步槍400米的有效射程,印軍的司登式沖鋒槍射程就只有幾十米。
試想一下,在沒什麽障礙物的空曠高原地區,你一下子就能看到遠處冒出來了一個人。你要拿槍打他,但打不到,還要往前再跑三百多米才行。他要拿槍打你,直接就打到了。
想打打不到,等到能打到的時候,早就被撂倒了。這就是當時印軍的處境。只用了不到三個小時,解放軍就拿下了克節朗河谷。三天內,全殲印軍王牌第七旅,並活捉旅長達爾維准將。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第一階段以不可置信的速度直接結束了。被俘後達爾維感歎道:你們在24小時內全殲了一個旅,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這份誇獎實在會讓中國人感到不好意思。對比小米加步槍的抗戰時期和靠吃雪補充體力的朝鮮戰爭,這場勝仗總顯得沒什麽好炫耀的。除了武器制勝外,印度就連軍人的身體素質也比不過被喊成“娃娃軍”的中國軍人。
據老兵回憶,因爲平時駐紮的地方離邊界線比較遠,他們從來沒見過印度人長什麽樣。那次也是他們第一次看到印度人的長相。但令老兵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印度兵的年齡:不是老就是小,小的都是娃娃,老的胡子都跟自家爺爺一樣長。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這些印度人能神奇地在那300多米步程的時間裏安然無恙,等真迎面肉搏了,這些老人和小孩也打不過正規軍啊!
此外,印軍的陣型也很有意思。4個步兵連,分散在長達12公裏的克節朗河沿河前線。陣營松散,統籌指揮極爲不便。可他們就是啥也不管,只管往前進軍就行了。每前進一段,就設個據點,來證明自己占領了這塊地。有的據點還匪夷所思地設在了中國哨所之間,還有的幹脆直接插到了中國哨所背後,也不管物資經過中國哨點的時候會不會被攔下來,真打起來了又會不會被前後夾擊。
這種排兵布陣很不合常規。印度軍方也有人提出這種布局會讓指揮、補給和運輸都很麻煩。但新德裏傳來消息:沒關系,人到了就行。你們就往那兒站著,中國人不會做什麽。
在曆史學家馬克斯維爾所著的《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曾這樣比喻道:印度玩的是一個俄國左輪槍遊戲,他們信心滿滿地相信,這把槍裏沒有子彈。
這也不能全怪印度。當時,印度面臨的局勢決定了又要祭出那三寶了。而中國的形勢,又讓包括印度在內的整個國際社會都産生了“中國不會開戰”這個錯覺。
我們先來看一下1962年時,印度面臨著怎樣的困局。
03
尼赫魯的困局
當時的印度總理是尼赫魯。
印度那時的情況和今天差不多。國內最大的問題還是貧富兩極分化,最大的外部矛盾還是巴基斯坦。
1947年,印度猛打了一頓巴基斯坦,當作立國之戰。可國內由來已久的階級問題還是要解決的。于是,尼赫魯決定在農村做土地改革。
印度土改的主要工作,就是廢除地主。但各個土邦的上層階級也都是地主階級,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利對改革政策不斷修改,最後農民的日子過得更慘了。負債的農民數量從1952年的44.5%上升到了1957年的64.5%。
土改之前,全國接近一半的農民欠地主錢;改之後,全國超過一半的農民欠地主錢。越改越差了。而國家的財政赤字也增加到了90億盧比。糧食短缺,物價飛漲。人民不滿了。
當時大家還沒有免費的抖音可以刷,也沒有疫情的威脅,印度國內暴亂的形式相比今天更加五花八門:城市裏有罷工遊行,農村裏偷偷上演著打地主的小規模作戰,還有抗稅鬥爭、反饑餓示威……
社會動蕩不安,在中印邊境戰正式打響前一個月,印度國內的反對黨剛剛要求尼赫魯政府集體辭職。
那政府該靠什麽來維持可憐的公信力?
跟現在的三寶不同,當時還有一個更好用的第四寶:土邦。
1947年,英國從印度次大陸分出來的,不是只有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還有許多土邦。印度成立時,只有15個邦,但到了1950年,就變成了28個。
這些多出來的邦哪裏來的?有的是靠遊說,有的靠威逼利誘,有的直接武力吞並。2018年莫迪建了一座帕特爾團結雕像,就是爲了紀念印度首任副總理帕特爾。他最大的功績就是讓這些獨立的土邦加入印度。某種意義上,帕特爾有點像中國的鄭成功,收複故土。
作爲印度成立後的首任政府,尼赫魯當局最重要的事就是收複土邦,好讓印度的合法版圖最大化。這是民心所向,而松散的小土邦也好打。
1961年12月,印度出兵葡萄牙占領的果阿邦。印度是受英國殖民的,英國還他自由了,可這個邦也不是英國的啊?郁悶的葡萄牙本想跟他們幹一仗,一看印度派出了十倍于己的兵力,只好郁悶地撤兵,把果阿邦也讓給了印度。
隨著一個又一個土邦並入印度,印度人民開始分不清自己國家的版圖究竟有多大了。對當時的印度來說,這種擴張行爲是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收複故土。任何一塊有可能是印度的領土都該試著去“收複”一下,這是作爲一個印度人該有的民族覺悟。
于是,尼赫魯沒得選了。他不繼續擴張,就無法轉移尖銳的內部矛盾;他不繼續擴張,還要被憤青冠上印奸的帽子。
可打到1961年了,連葡萄牙的地盤都搶了,下一個該打誰?
剛好,此時的中國無論怎麽看,都無暇顧及印度的插刀。
04
中印邊境糾紛
還是那句話,中印邊境糾紛從來都不是中國的主要矛盾。我們的一貫做法一直是能不搭理就不搭理。摩擦發生後,也選擇主動讓步,只要印度退回到那條傳統邊境線就行了。
一直以來,中印雙方都有一條靠行政管轄區自然形成的傳統邊界線。這條邊界線沒有具體劃分出來,但雙方都心照不宣,互不幹擾。
後來,印度被英國殖民。英國根據地緣政治需求,單方面在不同時期劃分了中印邊界線。這裏面最有名的就是“麥克馬洪線”。在1913—1914年召開的西姆拉會議期間,英國代表麥克馬洪跟當時的西藏地方政府炮制了一條新的邊境線,把邊界從原先的喜馬拉雅山麓北面移到了南面。
其實,當時的英國也沒有跨越那條傳統邊境線的需要。但從傳統邊境線到麥克馬洪線之間的區域,自17世紀以來就一直是西藏當地政府自治。六世達賴就出生在這兩條線之間的達旺。
不過曆屆中國政府都沒承認過這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只有膨脹了的印度會拿這條線做借口,屢次三番騷擾中國。
自印度建國起,就已經打起了中國的主意。印度建國比新中國的成立早兩年,趁著中國戰亂,印軍就開始往西藏滲透了。1951年,印度占領了藏南宗教聖地達旺。也是這一年,中國解放了西藏,中央政府開始逐步確立了對西藏的統治,並跟印度産生了摩擦。不過,當時中印還是友好國家,邊界形勢也沒多緊張。畢竟印度還有土邦這個軟柿子可以打。
可到了1959年,中國在西藏廢除了農奴制。大批西藏上層階級逃往印度,印度政府居然接受了他們。這引起了中國的不滿,強烈指責了一下印度,也沒真的做什麽。
印度就不同了,他們開始進軍。從1959年4月到1962年9月,印軍先後侵占了中國4000多平方公裏的領土,並在中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據點,形成了那奇葩的陣型。
在尼赫魯看來,自己的內部環境是優于中國的,而外部環境更是足以碾壓中國。那會兒還是冷戰的大背景,美國無條件支持印度出兵中國。也是那一年,蘇聯開始跟中國交惡。1959年4月,印軍占領了傳統邊境線以北的郎久,跟中國發生了第一次正式軍事沖突。蘇聯卻公開指責中國,讓印方造成了人員傷亡。
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結束了,國內形勢稍微好了一些,但時機還沒到。10月15日,古巴導彈危機爆發。蘇聯和美國都緊張關注著這件事,沒空注意印度和中國。
這是反擊的最好時機。古巴導彈危機爆發5天後,中印邊境反擊戰的第一槍,克節朗河谷戰役立馬打響。當時的印軍,除了武器、軍人素質和陣型都處在相對劣勢外,安逸了三年的印軍實際上就沒做任何准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尼赫魯沒想明白中國怎麽就反擊了。但只要對曆史的時間線進行梳理就會發現,印軍入侵早期,中國的確內憂外患,可戰爭打響的時候,無論內外中國都緩了一口氣。克節朗大捷正是在向尼赫魯傳遞這樣一個信號:我們顧得上你了,你面子也掙夠了,可以撤兵了。
但尼赫魯卻做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這個決定讓周恩來總理在晚年還直言自己在外交上犯過爲數不多的錯誤之一,就是高看了尼赫魯。
那尼赫魯究竟是怎麽做的呢?
05
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進攻
短短三天,印軍就在克節朗河谷失去了一個旅。這還不是全部的實際損失。看到中國竟然反擊了,印軍一槍沒開,就火速撤離了自1951年就占領了的藏南重鎮達旺。
收複達旺後,中國其實就沒打了。休戰期間,周恩來給尼赫魯寫了兩封信,希望能用和平方式解決邊境問題。
周恩來很明白尼赫魯的處境,完全站在尼赫魯的角度來勸誡他,可尼赫魯竟然拒絕了周恩來的提議。
利用那短暫的休戰期,他忙著四處購買武器,跟美國搭上了線。1962年11月3日,美國駐印度大使加爾布雷斯面見尼赫魯,並遞上了一封肯尼迪的親筆信。
肯尼迪在信裏說,美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並會給印度提供十億美元的援助。第二天,第一批美國運輸機降落在了加爾各答機場,當著衆多記者的面,美國准將福爾曼親自打開艙門,裏面全是美國送給印度的各種重型武器。
這些軍火馬上被送到了中印邊境,有的直接空投到了第一線。另外,尼赫魯還想著開辟第二個中國戰場,讓台灣的蔣介石趁機反攻中國東南。
蔣介石懵了,他說自己從來就沒承認過“麥克馬洪線”,找我幹啥?爲此,蔣介石公開譴責了美國支持印度的做法。
1962年11月14日,這天是尼赫魯76歲生日。爲了給尼赫魯獻禮,印軍主動發起了進攻。擁有了美式裝備的印軍又一次被全殲了。
原來,尼赫魯當局想的是靠第一階段結束後那幾天的戰鬥動員來嚇唬中國。又是空投武器,又是調兵遣將,這種姿態都擺出來了,中國難道還想在偏遠的高原跟印度打持久戰嗎?
都這時候了,印度還在玩那套“我賭你的槍裏沒有子彈”。
尼赫魯又賭輸了。當時的作戰最前線是瓦弄。印軍到達後,發現一支中國精銳部隊早就在那等著他們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130師,這支被稱爲“四野最能打的十個部隊之一”的部隊,已經在瓦弄等了他們一個禮拜了。或許130師也沒想到會真把這些印度人等來吧。
除了給尼赫魯寫信講道理外,中國其實並沒有閑著。指揮官張國華中將在那幾天都想好了3個作戰方案了。最後他覺得前兩個不能殲滅敵人主力,特意選了最後一個:正面實施強攻,還要派奇兵迂回到敵人後方,吃掉逃跑的印軍,阻斷增援的印軍。
原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將軍
據當時的參戰老兵回憶,在當地藏民的指點下,這支奇兵找到了狹窄的貝利小道。這條路最早是英國劃定“麥克馬洪線”時勘查到的。現在卻成了中國把印度打離“麥克馬洪線”的秘密通道。
這條路很難走,有些地方不能行軍,解放軍就用繩子往下吊。這樣六天五夜強行軍,不眠不休,終于在中國發起總反攻之前,順利繞到了印軍後方(如下圖紅色標識)。
貝利小道
那時,印度國內每天都在召開議會,等著最新的戰事消息。頭兩天剛剛聽說瓦弄發生了激戰,大家都滿懷信心地等著印軍大捷的好消息。幾天後,尼赫魯走到了議會廳,結結巴巴地說:印軍全線潰敗。
僅用了一個禮拜,不僅瓦弄沒打下來,印軍還被一路反攻。東線一直打到了喜馬拉雅山南麓,解放軍眼前就是無險可守的印度阿薩姆平原,印度邊防重鎮提斯普爾垂手可得;西線打到了印度河上遊,離首都新德裏就只有300公裏了。
那天是11月20日,美國駐印大使給華盛頓的緊急報告中寫道:新德裏出現了極度恐慌,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個民族士氣的瓦解。
首都流言四起,人們都說中國軍隊已經占領了提斯普爾,隨時都會派傘兵空降新德裏。雖然當時我們並沒有出動空軍。
爲了挽回頹勢,尼赫魯做了最後的掙紮。他要求美國派出戰鬥機和轟炸機直接參戰。于是,肯尼迪下令,讓美國航空母艦編隊緊急駛往孟加拉灣。
可沒等美國航母開到孟加拉灣,中國就對外宣布:自12月1日起,中國將撤回1959年的實際邊境線,並在此基礎上,再往後撤20公裏。
當時印度被打到外交通訊系統完全混亂,都不知道中國宣布撤軍了。還是內政部長在機場撿到了一張報紙才看到了這個消息。看到報紙後,尼赫魯愣了好久,怎麽都想不通中國爲啥打了勝仗還要撤軍。
其實,中國從沒想過要占領印度的領土,而且補給運輸也實在困難,無法長期保障。打到你家門口完全就是給你看的,讓你真的意識到自己打不過就行了。咱們還是在談判桌解決問題,畢竟印度也不是中國的主要矛盾。
同樣不理解的還有參戰的中國軍人。張國華將軍也想不通,但他要求自己的軍官們想不通也要通。最後,軍人們執行了這個命令。撤退前,我軍把印軍的大炮、汽車、坦克排整齊,擦幹淨,還灌滿油,讓印方派代表來簽字接收。
不久後,印軍俘虜也全數交還。當時我軍不僅給印軍俘虜治療傷病,提供日常的娛樂活動,還要保障他們的夥食。有時我軍都是吃幹糧和米湯,還是想辦法給印軍俘虜供應米飯。
這種現象在整個世界戰爭史上都是奇觀,但這個奇觀的産生是有原因的。多數印度軍人當中國俘虜的日子比當印度軍人要好太多了。因爲種姓制度的關系,低種姓的士兵待遇比高種姓差許多,甚至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印度軍隊裏貪腐成風。克扣軍糧時都是全部克扣,直接給低種姓的士兵吃餵家畜的飼料。
印度軍隊其實有著各種頑疾,有些到今天都沒完全根除。它可以靠武器優勢打一頓巴基斯坦,靠人數嚇退葡萄牙,也可以在國內打打小土邦,但真要跟經曆過朝鮮戰爭的中國硬碰硬,實在是沒得看。
尼赫魯唯一的勝算就是中國不出兵。可爲什麽在克節朗大捷後,尼赫魯還要繼續作戰?還選擇了主動進攻?
有人說,他太想靠著打敗中國的余威,把土地改革做到徹底,甚至可以來個宗教改革。搞來搞去,還是國內問題更難。靠外部的勝利爲內部改革尋求變量。這種想法是好的,可前提是要打得過吧?
尼赫魯究竟是怎麽想的呢?除了周恩來,毛澤東也站在尼赫魯的角度想了很久很久,最後郁悶地說了一句:我想了10天10夜,還是想不通。
06
印度的錯覺
2001年,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首次提出了金磚國家的概念,印度和中國同時入選。
同爲金磚國家,同是文明古國,都是人口大國,又同樣在1980年代上演了經濟奇迹。在西方人眼裏,這兩個相鄰的國家總是被放在一起提及。頗有“北喬峰、南慕容”的意思。
2019年,印度以2.85萬億美元的GDP超過英國。跟現在的疫情確診人數一樣,印度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五。這或許給了印度一個幻覺,認爲自己可以成爲亞洲的中心,發展中國家的一把手。印度國內在前陣子的邊境摩擦中還喊出“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
可2019年,中國的GDP是印度的6倍還多。同58年前一樣,印度從來都不是中國的眼中釘。我們的視野早就超出亞洲,著眼世界了。除了印度總把自己跟中國放一起比較外,如今,經常被拿來與中國比較的國家是:美國。
某種程度上,印度甚至都不是江湖人公認的“南慕容”。
它的地理位置和所作所爲更像是見人就問閣下有幾斤幾兩的鸠摩智。動不動就打腫臉充胖子,找不在一個量級的人過兩招。還專挑中國國際形勢不好的時候出手。1960年代中蘇交惡是這樣,特朗普上台後中美關系劍拔弩張,印度的動作也越來越多。
5月初,趁著西方國家向中國討要疫情賠償的時候,印度軍人在邊境上朝我軍扔石頭,就此開始了新一輪的邊境摩擦。即便目前邊境摩擦差不多到了尾聲,印度總理莫迪在政府報告中還要特意多說兩句,聲稱兩年內要沿著中國邊境建66條大型公路,來表一表決心。
但不管印度現在還是未來想怎麽鬧,綜合國力的差距擺在那兒了,只要你別又轉一圈走了,1962年的故事隨時都可能再演一遍。
1962年中印作戰期間,美國逼著巴基斯坦支持印度。巴基斯坦本來就是穆斯林國家,印度是印度教國家。雙方要能和睦相處也不會硬生生分裂了。後來,巴基斯坦跟中國簽了協議,就此逐漸成了咱們的巴鐵。
2020年6月9日,印度一個邦的累計確診人數就超過了中國全國。國內矛盾叢生,要真想跟中國搞點什麽大事情,還要等很漫長的時間才可能有資格。現階段的印度真正能用的其實也就巴基斯坦那一寶了。
一直以來,巴鐵都受盡了印度的欺淩。這也沒辦法,放眼亞洲,東亞有中國,有日韓;東南亞的新加坡雖然小,但也是發達國家;西亞幾個國家可能綜合國力比不過印度,但伊朗、沙特這幾個國家軍事實力也都不差。
可一旦把目光只放到南亞,就會發現印度在這裏幾乎就是巨無霸的存在。經濟、人口、面積各方面都碾壓周邊小國,唯一能稍微抗衡一下的也就只剩巴基斯坦了。
自印度獨立以來,就一直延續著英國殖民時期的侵略擴張思想。除了1961年把葡萄牙占領的果阿邦並入版圖,1975年,錫金王國也被印度收入囊中,成爲印度的錫金邦。並就此對尼泊爾形成了三面包圍之勢。上月初,印度在與尼泊爾的爭議領土內修建公路,挑釁尼泊爾。
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幾乎把能得罪的鄰居都得罪遍了。但這裏面的套路還是跟上世紀一樣:打不過的鬧完就走;差不多的就僵持在那兒;能打過的就打人家或者刺激人家跟自己打。
劇情一再重複。
印度的邊境糾紛就像一個陀螺,看似在飛快旋轉,好像整個世界都要迎來一場腥風血雨了。但那驅動力又始終來自內部。旋轉的目的並不都是爲了往前走,也可能就是消耗那股驅動力。等內部矛盾緩和了,曆史又開始了下一輪循環。
這便是印度最致命的錯覺:2020年的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可印度還是印度。
部分參考文獻:
1、中印邊界爭端反思,內維爾·馬克斯維爾
2、麥克馬洪線的由來及其實質,呂昭義,李志農
3、五六十年代中印邊境沖突的原因探微,康民軍
4、紀錄片《1962中印邊境風雲》,北京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