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10月21日,一場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爲主題的記者會,在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吸引了多國媒體的爭相報道:“中國空氣質量在過去10年中大幅改善”,“中國是全球增綠的主力軍”,“中國宣布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美國彭博新聞社記者寫道:二十大在清新、湛藍的天空下舉行,這是中國環境管理和綠色夢想的象征。香港《南華早報》稱,在全球面臨能源危機之際,中國正采取謹慎的方式在碳中和承諾與能源安全需求之間取得平衡。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美”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共産黨的政策文件中:“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此同時,“美麗中國”也正在世界範圍內激起越來越多的共鳴,成爲中國軟實力的一張新名片。
綠水青山,深入人心
這場記者招待會于21日10時開始,中國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翟青主持會議並與記者交流。《環球時報》記者在會場看到,能容納200多名記者的發布廳座無虛席,不少外國記者也踴躍舉手發問。
巴西247新聞網記者提問時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他說拉美也有很多原生態資源,例如亞馬孫森林、安第斯山脈等,希望借鑒中國在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好的經驗和做法。
多米尼加記者加西亞在記者招待會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在中國經常聽到人們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覺得這是非常明智的判斷,良好的環境是一切發展的基礎。”他說,多米尼加是加勒比海的一個島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尤其明顯。二十大報告讓他了解到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彭博社稱,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大幅減少了困擾城市居民的空氣汙染,發展了世界領先的清潔能源産業,並在2020年做出了可能是曆史上最重要的氣候承諾:設定40年內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習近平主席上任初期到地方考察時,就發出了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的警示,他當年在地方任職時的提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爲現在中國環境政策的指引。美國史汀生中心環境專家特納說:“中共從上世紀90年代就意識到,汙染可能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它可能破壞經濟,中共領導人在處理這一問題時非常務實。”
美麗中國,有目共睹
據翟青在記者會上介紹,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值已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中國成爲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全國地表水優良斷面比例達到84.9%,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阿根廷新聞網站Infobae稱,2015年至2021年間,隨著空氣中有害顆粒物濃度下降34.8%,北京變得更加幹淨。垃圾分類收集也逐步推進,中國人保護環境的意識普遍顯著提高。德國“China-info24”網站20日說,“北京藍”現在是常態,空氣質量成功的故事只是中國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彭博社稱,根據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的數據,從2013年到2020年這7年間,中國空氣中有害微粒的數量下降了40%,幾乎與美國1970年通過《清潔空氣法》後30年的降幅一樣大。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1日引用翟青在記者會上的話說,中國已成爲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是全球“增綠”的主力軍。新加坡《聯合早報》21日稱,翟青在會上還強調,中國已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
聯合國副秘書長索爾海姆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談起他眼中的“美麗中國”。他說,浙江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取得了難以置信的進步,曾經的“牛奶河”得到徹底治理,“現在讓一個兩歲的孩子去洗澡也完全沒問題”;在內蒙古,防治荒漠化和綠化的水平都是一流的;四川的國家公園引入高科技手段來保護大熊貓;在黃河上遊和長江上遊,都實施了有助生態系統恢複的“智慧的”捕魚禁令。
“‘美麗鄉村’的複興”,德國“中國平台”網站20日報道稱,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從城市來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2017年,北京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其中包括促進有機農場等綠色發展措施,使農村的生活變得更有吸引力,“美麗鄉村”也成爲中國經濟的引擎之一。
承諾減排,大國擔當
香港《南華早報》21日稱,盡管中國仍在繼續使用煤炭,但北京在二十大報告中發出的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信息令人放心,表明中國減排的態度沒有改變。翟青21日說:“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報道稱,這也是首次在黨的代表大會和報告中提到“雙碳”目標,意義重大。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能源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韋福雷2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俄烏沖突、能源危機的影響下,歐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面臨巨大不確定性,而中國仍按自己的步伐堅定不移推進“雙碳”戰略,充分展現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國擔當和高度責任心。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稱,據翟青介紹,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目標;2021年,中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0%,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16.6%,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0億千瓦,風、光、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
翟青還在會上重申,中國承諾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西班牙新聞雜志《變化16》網站稱,中國是清潔能源投資最多的國家,今年即將打破太陽能裝置安裝量的紀錄。中國的環保産業蓬勃發展,可再生能源領域優勢明顯,完全有能力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領導作用。
以人爲本,綠色發展
世界銀行最新一期《國家氣候與發展報告》中稱,中國完全有能力在實現其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履行氣候承諾並向綠色經濟轉型。報告估計,中國已有5400萬個“綠色就業崗位”,其中400多萬個就業崗位來自可再生能源産業。
《俄羅斯報》稱,中國空氣質量在過去10年中大幅改善,這是一個直接影響居民健康的指標。10年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已深深紮根于中國社會,中國的生態傷痕正在逐漸愈合。俄“專家”網評論稱,中國共産黨堅持“人民至上”理念。經過40多年改革,中國早已跨越了滿足民衆基本物質需求的階段。目前,擺在中國議事日程上的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推動綠色發展。
《南華早報》21日稱,在去年的“十四五”規劃中,中國政府首次未設GDP的總體目標,只承諾將年均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並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年度增長目標。這些年來,中國一直強調其他一些更重要的指標,包括綠色發展、共同富裕和減少碳排放等,強調社會平等和經濟增長的質量,而非速度。韋福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持續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爲了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李曉骁 李艾鑫 環球時報駐德國、新加坡特約記者 青 木 辛 斌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