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在全民”以不動應萬變”的日子裏,便利店、社區超市、生鮮電商成爲了許多人的”續命”根據地。社區商業以貼近用戶的日常生活場景,且大多是聚焦家庭型客群的優勢,充分利用了與消費者的近距離,爲居民提供出了更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
加之限制人流大量聚集、遠距離移動等因素,人們的活動逐步從公衆場合”轉移”至社區,社區逐步成爲了集中的銷售點,其商業價值也開始凸顯。
社區商業將成爲疫情後恢複最快的商業體
在這次疫情中,超市、藥店、便利店等立足社區、貼近社區的店鋪,減少了由于遠距離出行采購帶來的風險,彰顯了社區商業的便利性。
在這次疫情中,受沖擊最小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由此可以判斷出,社區商業或社區型購物中心將會率先複蘇。社區商鋪的本質是生活服務,以自身社區以及周邊1-3公裏範圍內業主作爲保底消費客群,滿足的是周邊家庭生活剛需型的要求,相比于大型商場在特定時間內才有較大的客流量,社區商業經營時間上也更爲靈活,消費客群基數也更加穩定。
2020年全國城鎮住宅物業面積將達300億㎡,國內社區服務市場規模將達13.5萬億元。對比歐美國家,社區商業占社會商業總支出60%以上,目前我國這一數字僅爲30%,可見國內的社區商業發展空間巨大。疫情正在悄悄改變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與消費習慣,隨著商業的複蘇,消費者聚餐、社交非剛性需求的轉移,經曆了疫情洗禮後,社區商業也定會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優化。
*推進數字化運營 對消費者進行深度了解
社區商業作爲”小而美”商業的代表,將顧客的消費生活需求及場景不斷具象化,去優化社區商業的形態和模式,發展具歸屬感的、定制式商業更具現實意義。
在5G數字化等特征的時代背景下,電商對零售的沖擊不可小觑,這同樣爲社區商業帶來了挑戰,也是社區商業差異化突圍的關鍵點之一。
*加強線上線下的融合
家門口的社區商鋪,作爲剛性需求,具有便捷、親民、實用等特點,使其非但不懼電商的沖擊,反而可以將”線上經濟”的”宅家”與”體驗感”有機結合。
因爲疫情的影響,全民宅家不出門,手機、電腦成了貼身之物,再加上物流限制,出現了同城線上購物的小高潮。線上雖不會完全取代線下,但在新形勢下將嚴重影響線下,社區商業需要借助社交電商和直播帶貨擴大宣傳和影響,同時附加上門配送的便利服務,采用社群會員制,通過微信小程序、APP等爲載體,對接社區門店,搭建穩定的供應鏈和物流服務體系。
疫情過後,此類模式必將得以更大的發展。無論是作爲社區便利店的接收端,還是依靠現有資源直接創建新平台,都是很好的嘗試。有效解決目前電商”不能到達最後一公裏”的痛點,成爲”線上經濟”的完美搭檔。
*強化社區理念、服務意識
當消費者的所有需求解決都投向社區的時候,社區商業的場景優勢和感應優勢得以充分釋放,這也給一些行業、商家帶來了破圈的可能性。相比其他商業形態,社區商業更具特殊性,因爲它不僅承載了商業體,更形成了社區和商業之間的一種親密紐帶。
不管是新加坡的鄰裏中心模式,還是美國的社區百貨模式,社區商業始終承擔著社區服務和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功能。在滿足日常剛需消費基礎上,社區商業還關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與優化。通過此次疫情,不難看出,社區商業對于民生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危機與機遇共存,相信未來會催生出更多具有社區理念和社區服務意識的社區商業體。
*調整業態 增加對醫療業態的布局
隨著都市人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碎片時間增多,人們對像觀影、聚餐、社交約會和兒童相關等非剛需性的消費類型,希望在住所周邊1公裏以內得到解決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社區商業也要找准自身和它們的結合點,在疫情結束之後,根據自身情況,做好客戶調研,對現有的業態做出調整和融合,擴大僅滿足于”生理”需求的業態結構,適度引進超前、滿足”心理”消費需求的品牌。
受疫情影響,人們對醫療、健康的需求也逐漸攀升。除常規的”剛需”業態外,未來高端康養和醫療業態將迎來更大的發展。對于社區商業而言,引入醫院、專科診所、護理中心等業態有著極佳的實際作用,省去了居民因”小病小痛”就周折輾轉去醫院的徒勞,也能更加及時的對突發狀況進行處理,對于家人而言,近在咫尺的照料也更加便捷。
擯棄”髒亂差” 更加重視商品品質和服務
過去,所謂的”社區商業”大多以住宅底層街鋪、或是以菜市場爲”主力店”的小型商業體出現,容易給人”檔次低”和”髒亂差”的印象。未來社區商業的開發必將成爲國之商業發展的重策,在功能定位上更加細化,主力商戶的進駐將前置化,社區商業所引入的商戶將更加專業化,甚至是走定制路線的開發模式,形成區域的配套共享,滿足消費者消費的需求,真正成爲承載社區生活的重要平台。
來源:贏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