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022年7月11日,紫光集團重整交接完成,標志著去年開始一直持續引起業內普遍關注的紫光集團重整畫上了句號。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紫光的重整之路。
曾經憑借資本並購一路高歌猛進的紫光集團在最近幾年負債率一直居高不下,隨後由于資金鏈斷裂不得不走入破産重整的司法程序。
2021年7月,負債2000多億的紫光集團被債權人申請進入破産重整程序;2021年12月10日,紫光集團管理人對外正式公告,經過多輪競標,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産聯合作爲破産重整的戰略投資者。
2022年1月17日,北京一中院向紫光集團送達《民事裁定書》,裁定批准紫光集團等七家企業實質合並重整計劃,並終止紫光集團重整程序,意味著紫光集團重整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2022年3月31日,根據紫光集團破産重整事項法律程序的要求,紫光集團重整戰略投資方智路建廣聯合體,投入重整用于清償紫光集團原巨額債務的投資款600億元已到位。這標志著,紫光集團重整進入實質交割期。
對于智路建廣聯合體來說,600億的重整資金到位打消了業界對于其資金實力的質疑,不過業界圍繞著紫光重組之初到現在有的爭議一直存在:智路建廣聯合體到底有沒有能力運營好紫光集團,並讓紫光重返巅峰?
智路建廣聯合體的投資模式有別于傳統的財務投資或戰略投資,更偏向于門檻更高的控股型投資,這對投資機構的資源整合能力及投後運營能力都明顯有更高的要求。無論是組局式投資還是控股型投資,投資機構都需要依托産業平台和資源,因此如果能夠控股一家上市公司作爲産業平台應是理想的選擇。
由于對企業經營與管理的參與度更高,相比于參股型投資,控股型投資機構也要更懂産業與市場。目前全球只有像黑石、凱雷、KKR、TPG等世界頂級PE機構才更多涉及控股型投資。
在中國內地,以控股型投資爲主的PE機構很少。
主要原因首先是可選的投資標的少,需要爲企業融資的企業家卻非常多,但願意把自己辛苦做大的企業控制權轉讓給投資機構的企業家則屈指可數。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控股型投資的投後管理非常困難。在少數股權投資中,投資機構最重要的是選一個好的行業、一個好的公司投資。接下來,這家企業主要還是靠創始人和團隊把企業發展壯大,投資機構適度提供一些幫助。
在控股型投資中,需要投資方有強大的資源、對企業所在産業的深刻理解、對企業現代管理制度的良好把握。
從對半導體産業的理解角度來看,建廣資産和智路資本多年來專注于半導體行業境內外控股型並購和投資,成立以來已成功收購了超過20家的優質公司,不僅覆蓋了集成電路IP、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材料、裝備、模組到整機的全産業鏈,還布局了計算機集成制造CIM、晶圓工廠設計、建設和管理、企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和工業軟件等相關支持環節。
2015年至今,中國半導體控股型大型並購合作中,建廣資産和智路資本主導了超過一半的交易。
智路建廣在半導體企業管理、運營和盈利能力提升上,也有著優秀的記錄,還有大量的扭虧爲盈和大幅提升業績的案例:比如安世半導體(Nexperia):被收購前是全球第二大分立器件廠商,盈利每年維持4-5%的溫和增長,與行業平均水平持平。建廣、智路收購安世半導體後,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使公司營收增長超過60%,利潤增長超過70%,行業地位成爲全球第一。
先進封裝材料公司(AAMI):智路建廣與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測設備公司ASMPT成立的合資公司。該業務從ASMPT分立出來前營收爲2.5億元,排名全球第四。在智路建廣的管理下,不到兩年營收就超過4億元,進入全球前三。目前正在安徽滁州建設産線,達産後其營收有望進入全球前二。
新加坡聯測科技(UTAC):原爲全球第七大封測廠,年營收7億美元,在原大股東美國德州太平洋集團(TPG)的治理下,過去7、8年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公司自2019年被智路資本收購以來,2021年營收已接近15億美元,淨利潤超過1億美元,8年內首次實現盈利。
此外,不同于國內其他半導體公司如中芯國際、江蘇長電等只覆蓋制造或封測等單個細分領域,智路建廣體系覆蓋的半導體領域更爲全面,能夠提供的資源和支持更加多元,體系的發展也將更爲均衡、穩健。
過去五年,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産控股企業在歐洲的德國、英國、奧地利、荷蘭,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等多個區域擁有四座晶圓制造廠、十座封裝測試廠,一個先進設備研發中心和一個先進材料研發中心,超過百余條産品線,員工總數超過3萬人,其中研發工程人員達到近萬人,供應及服務全球包括世界500強等上萬家優質客戶。
可以說智路建廣控股的企業和紫光集團的現有業務,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可以爲集團補足部分産業鏈上的短板。如半導體封測、材料、設備、晶圓制造、軟件等方面,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供應鏈安全保障。
此外,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産是融信産業聯盟的兩大投資平台。目前,融信産業聯盟彙集了包括恩智浦、高通、中芯國際、華爲、中興通訊、長電科技、韋爾股份、京東方、北方華創、聞泰科技、北京君正等在內的國內外半導體龍頭企業近200家,總産值超萬億元。
融信産業聯盟成員企業不僅爲建廣智路在投資並購和發展戰略上建言獻策,還爲建廣智路控股企業提供了大量的産業資源,如晶圓制造和封測産能等。
之所以能做到在産業資本中,懂産業、懂管理、懂市場,得益于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産自成立伊始就引入了具備國際化視野的高級管理團隊。成員許多擁有海外留學及産業經曆,並在全球領先産業公司有著長期技術、研發、生産運營和管理經驗。核心管理團隊有來自于國內外知名的投資機構和領先的金融企業、咨詢公司,如中投公司、國開行、中國建投、美國銀行、KKR、麥肯錫等,也有來自于國內外領先的高科技企業如中芯國際、中興通訊、華爲、世紀互聯、英特爾、三星、高通、台積電等。
正是因爲有了多年半導體領域的人才積累,智路建廣聯合體才能形成壁壘,憑借産業生態布局優勢打動優秀創業者,捕獵獨角獸。
盡管有著上述諸多優勢,但要帶動千億規模的紫光集團,使其重回巅峰,擺在智路建廣聯合體面前的挑戰依然不少。
從産業大環境來看,盡管有著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但中國半導體産業仍然處在紅利期:一方面是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擁有較完善的産業鏈;從中國在全球的半導體市場地位來看,未來應該在設計、晶圓代工和封測等領域都産生排名世界前三的企業。另一方面是中國多年來積累了大量優秀的半導體集成電路人才。
此外,科創板也爲資本市場投資半導體産業帶來了可靠的變現路徑和手段。比如科創板上市的前347家公司中有47家和半導體相關,占科創板總市值的三分之一;市值前十大公司中,更有五家是半導體公司。
中國的半導體行業目前也處于曆史性的機遇期,大批的資本瘋狂湧入到行業裏。截止2021年7月22日,科創板共有140家企業上市,科創板總市值突破3萬億,也誕生了5家千億半導體企業。而貿易戰和實體限制名單的制定更將促使中國大力發展本土半導體企業。
不利條件也有,比如目前國內半導體人才集中在IC設計領域,針對基礎材料、制造工藝領域的人才積累不夠,同時由于培養難度大、花費時間長,還具有較大缺口。而對于很多跟風進入半導體産業的資本來說,由于缺乏對産業鏈的認知和了解,會覺得投入資本量大、回報慢、風險高,從而只願意做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願意投初創企業。
事實上,從2021年開始的半導體投資熱潮如今已經開始慢慢降溫,資本開始逐漸放棄再投資各個細分領域的初創公司,而選擇將資源集中在成型的大公司上面。
筆者總結了一下智路建廣聯合體未來可能的經營思路,紫光集團將是銜接其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上下遊産業的重要一環。
除了保持紫光集團原有業務的穩定持續經營,未來將會將資金和資源重點投入到“移動及物聯網芯片(紫光展銳、紫光國微、紫光聯盛等)”、“存儲芯片(西安國芯等)”、“雲網芯片(紫光同創等)”以及“雲設備及服務(紫光股份、紫光恒越、紫光雲、紫光華智等)”等四大核心板塊,並將這四大板塊塑造成全球領先的高科技産業集群。
目前智路建廣聯合體已經邁出了第一步,那就是優化紫光集團的資本結構,重建紫光集團信用體系,恢複紫光集團及各實體子公司融資能力。
第二步,就是針對紫光集團下屬不同企業,提供不同的支持:比如針對紫光展銳,要提供IP支持、補充産能供給、導入下遊客戶以及人才資金引進,同時要加快推動IPO上市工作。
比如針對紫光國微,則要在現有業務基礎上,向以MCU爲代表的車規芯片領域和功率半導體領域擴展業務,加強技術、人才、市場等全面資源投入,力爭成爲中國半導體領域的龍頭企業。
針對雲設備及服務,則要圍繞“芯-端-邊-網-雲”全産業鏈繼續深入布局,通過整合低毛利業務、拓展運營商市場和海外市場,不斷提高企業盈利水平和市場份額。
至于第三步,則要補齊産業鏈短板,保證供應鏈安全。同時針對全球範圍內的創新領域,如AR/VR及其衍生的元宇宙生態、基于ARM架構的CPU、RISC-V生態的相關芯片、寬禁帶半導體、汽車芯片等領域進行前瞻性布局。